組裝未完成——短評《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
5月
19
2023
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不貳偶劇提供/攝影伍祖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7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齣戲沒有結局,大概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是開放式結局,留下無限想像;第二種是未完待續,有續集設計;第三種則是故事(好像)說完了,卻只留下一頭霧水的收尾。

不貳偶劇的《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後簡稱《島》)屬於最後一種。

《島》的劇本自陳從《唐吉軻德》、《老鼠娶親》出發,再結合號稱「高雄版《霍爾的移動城堡》」的都市傳說,結局收在啞巴「無名仔」與四隻老鼠尋覓七彩雲未果,在劇烈碰撞後,無名仔抱著四隻老鼠屍身哭泣。單看這個結局,確實沒太大問題,就是個悲劇收場,但前頭的情節如何推向這個結局,才是最大的疑問。

其鋪陳是從無名仔遇見第一隻老鼠開始,他們繼續推著堆滿回收物的推車前進,陸續遇到了其他三隻老鼠,然後一同尋找七彩雲,藉此回應他們的願望。故事並無太大轉折,就如此導向前述的結局。這四隻老鼠雖有個別的設定與情節,但情節比例均勻、敘述結構重複,故事並未因任何老鼠的出現而有推進的企圖——頂多是這些老鼠分別帶來一些訊息,而造成後續結果。

過程中,「家」這個主題看似有逐漸明朗的趨勢,卻在導向結局前未有繼續深化、或是開展,隨著那聲巨響戛然而止。欲言又止的《島》只製造了一種「寓言感」,但僅止於「感」,未達「寓言」程度。

於是《島》的「沒有結局」並非情節尚未完成,而是故事本身的破碎與拼裝,如那台充滿回收物的推車,看不見主體。反過來說,或許那台推車及其拼貼感才是《島》的主體。

那台推車既是偶戲表演的戲台,也隨著它的旋轉,彷彿時空都正在前進,轉換到下一個場景。塑膠袋、瓶罐、紙箱等回收物,遮蔽了操偶師,充滿了舞台,也表現出「拼貼」作為《島》的形式美學,其中包含了表演形式裡混合操偶、口白、唸歌、默劇等,在導演的操作下其實自然天成,而表演者也隨性切換在這些形式之間,未顯尷尬,藉此與滿台物件達到溝通,充分施展語言與物件的魅力。

可惜的是,《島》的組裝獨缺了劇本環節,目前顯示:組裝未完成。

《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

演出|不貳偶劇
時間|2023/05/13 14:30
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拋開《唐吉軻德》和《老鼠娶親》的原型,《我們的島》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故事主題,它以喜劇的形式、多元的跨界手法,有機地組合成一個訴說臺灣、甚或世界上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人們的現代寓言
5月
23
2023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