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活不下去了,但也要笑著倒下《#是否》
5月
31
2019
#是否(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6次瀏覽
莊國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生)

布拉瑞揚說:「我的創作不一定跟原住民有關,但很重要的是,我不能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是的,這存在著我們血液中令人驕傲的因子,【1】卻時不時又瞬間變成自卑的矛盾情愫,在生活中、在工作上、在求學過程,必會湧現的複雜情愫,在歌詞「我心已打烊」時衝到高潮。

而後心想《#是否》有此面面俱到嗎?布拉深知內政部統計的原住民餘命【2】,比臺灣地區人民平均壽命整體平均相差了八至九歲!(山地原住民鄉餘命差距更高,身為排灣族的布拉會詫異嗎?);因此,原鄉地區醫療資源缺乏問題,是《#是否》要傳達的嗎?原住民高風險家庭比、原住民酒癮相關因子之探討、原住民部落長照問題及家庭失能者研究、族群霸凌等……一篇篇學術文章與論文在小虎隊的「啦啦啦啦,盡情搖擺」(《青蘋果樂園》)歌詞歌聲中一一浮現我的腦海。布拉將冰冷嚴謹的研究文章是否幻化、昇華成舞作傳遞給觀者,而成為他所說的不能沒有想到的問題?

喔!不!那是生活!那是真實!久駐臺東的編創過程不會看不到這個實際與深刻。舞者演後分享著令人發噱的部落暗黑笑話,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確確實實的發生。即便成長在外,離開部落,在外工作求學,刻痕在生命歷練深層裡的部落真實情景,如炙熱刑具般狠狠地嗤進皮膚、烙入骨膜。

誠如赤裸舞者真實地投射部落實境,亦是對身分族群認同的赤裸剖析。布拉不曾間斷地丟出訊息、拋出符號給觀者,如右舞臺彈奏鍵盤的浮誇舞者與清唱清晰的吉他歌者,兩者對話刻意(或不經意)的原住民語腔調,是否試圖呈現著原住民族群與他者異同的對應關係?現場觀眾的哄堂笑聲是否也是在異國情調的基調上看待原住民族?呈現跨性別的舞者角色,是否也在傳達:臺灣原住民族中的某些族群社會對跨性別/性別模糊的族人有一專有名詞之訊息?現場感受的強烈音響與串聯,狀似節奏澎湃,但絕大部分皆為憂傷的Am或Em調的歌曲,是否為布拉或大部分族人在樂天知足的表面標籤下,隱匿著的悲傷哀怨情感?過多的《#是否》伴隨著強擊的低音Bass聲與單一旋轉的霓虹燈令我暈眩。

臺灣原住民阿美族人在喪葬後,進行malia’lac之儀式,族人親友們會到溪邊或池塘捕魚煮食(現今大部分的作法是,購買魚回家烹煮,給前來悼喪的親友族人們),吃完魚後,喪家家人一一斟酒或分食檳榔給前來的族人與親友們,感謝他們連日協助喪家的辛勞;此刻,便有長者或較親近的族人親友們,開始述說亡者生前的趣事或糗事,甚至說出亡者生前為眾人所不知的秘密,也大方地分享給大家,眾人在哀傷的氣氛中綻爆出笑聲,或以歌謠撫慰哀傷多日的喪家家人們。《#是否》後段,舞者以音樂連續接唱的過程,讓我們笑臉旁的淚痕投射出原住民部落的真實,也反映了社會底層的深刻情景。舞者拾起大聲公述說的部落暗黑笑話,拿起麥克風唱著的投幣式卡拉OK歌曲,則呼應著歌曲所投射的人生實境秀,「有一位美麗的山地小姑娘,她住在高山上……」、「我沒有失戀,只是男(女)朋友不理我而已」、「對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卻沒有感動過」、「我沒有活得不好,我只是沒飯吃而已」等令人發噱卻又真實無奈的人生句語。末了,告訴自己,告訴適逢人生困境的觀者,《#是否》也正遇到人生的關卡,但沒關係,就算活不下去了,但也要笑著倒下。

註釋

1、編按:此文作者為阿美族。

2、平均餘命指各年齡組預期能活到幾歲之平均。

《#是否》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19/05/25 19:3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布拉瑞揚此次從舞者們深刻的生命故事著手,採用大量相互指涉的音樂肢體與語言符號,運用劇場手法並置、對比甚至反轉意涵,常在幽默荒謬的笑鬧之間,反襯出悲痛與哀傷之強烈。(張思菁)
6月
03
2019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