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壞參半,就是人生《#是否》
11月
04
2021
#是否(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0次瀏覽

劉俊德(表演藝術自由工作者)


這是一道,我心中的牆。

如果說要用一個詞語形容這個作品,我心中只有「勇敢」兩字。在觀眾進場的同時,特邀演出高偉勛已經在台上彈著吉他、唱著歌。作品中,高偉勛穿著學生服,似乎揣摩一種天真的意象,尤其演出開始後,與那些舞者所詮釋的自我生命故事、唱的歌曲對比起來,更拉扯出一種揪心的張力。

觀眾進劇院後,即可看見一睹高牆,這座高牆不像碧娜鮑許(Pina Bauch)《巴勒摩 巴勒摩》(Palermo Palermo)中的看起來那麼粗獷、厚重,反倒那潔白的顏色,以及如同小時候用立可白在木頭桌椅刻畫的字跡,讓整個氛圍顯得溫柔、童趣;隨者舞作進行,這堵牆時而被旋轉,時而被斜放,甚至能夠被攀爬,在我看來都建議著觀者可以如何看待這堵牆。如果這堵高牆,是隱喻著每個人心中那些永不倒塌的恐懼或障礙,那作品也告訴我們能夠打開它、繞過它、依靠它,甚至翻越、翻轉它。

舞作在開始前高偉勛問觀眾「這裡是哪裡?」,沒錯是「卡拉OK」。整個作品的上半段,舞者在舞台上坦白自己的悲痛、跳悲傷的舞,如同人生低潮時在包廂撕心裂肺的那種夜唱,每一幕都是藍色的,甚至拿起大聲公,當著所有人面前唱「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隻小小鳥……」,不知道這樣一句歌詞,道出多少人的心聲;但「人生沒有人一輩子都在哭的啦!我們忘記剛才那些,重來!」表演者曾至浩說。轉瞬之間,五光十色開啟舞作下半段,以最俗爛的高歌、組曲,HIGH到天亮。就因為這樣直白的分割,讓我更加相信人生總是好壞參半的真理。

這是一支旋律貫穿全場的舞。唱歌對我而言,與情緒密不可分,我們在歌唱的同時,似乎沒辦法完全切割情緒流露;再來唱歌也是多數人的抒發管道,無論是在卡拉OK,或浴室⋯⋯。透過這些可說是眾所皆知的曲子來編舞,我認為是邀請觀眾進入作品中,相當聰明且直接的方法,因此當每個舞者在舞台上透過我們耳熟能響的歌曲訴說著他們的生命故事,宛如隱喻著眾人的宿命都是相仿的。而布拉瑞揚在節目單中寫到的「我們的創作跟生活有很大的連結,是密不可分的。」或許是這樣,加上表演者的真誠,我更可以用一種理解的心境去觀看舞作中那些相當慘忍的赤裸,以不至於感到太暴力。


#是否(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而最後我特別想談談作品中曾志浩所詮釋的角色,她自稱老闆娘,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城市中,近乎沒落的台式卡拉OK文化。在我粗淺的了解裡,多半會去消費的人,除了需要一個舒壓的消遣,更多或許是渴望得到一種認同或陪伴。的確在舞作中,曾志浩所建立的形象就是所有人的依靠,那一個最站得住腳的基石,不僅伴隨台上舞者所表現出來的起落,也指揮著觀眾在觀看作品時的調度,只有在最後一刻,他才吐出短短幾句屬於他的「高牆」,好似更凸顯了所有的人都一樣的含義。

如果要說出一項我沒有被作品滿足到的缺憾,就是少了一段「非常動作、非常跳舞」的橋段。但並非沒有這個安排,而是因為舞者受傷,無法上台。隨後我也反思「我們認為的舞蹈,應該長什麼樣子?」這肯定是大哉問,也不可能有一個全世界都公認的標準答案,但卻是我認為我們都能夠去想像、去思考的一道題目,也許有了這個意識,往後在觀看舞蹈作品時,就不會認為舞蹈總是很難理解,而是會產生更多的自我對話,找到自己與作品的關係。

《#是否》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1/10/31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布拉瑞揚此次從舞者們深刻的生命故事著手,採用大量相互指涉的音樂肢體與語言符號,運用劇場手法並置、對比甚至反轉意涵,常在幽默荒謬的笑鬧之間,反襯出悲痛與哀傷之強烈。(張思菁)
6月
03
2019
原住民高風險家庭比、原住民酒癮相關因子之探討、原住民部落長照問題及家庭失能者研究、族群霸凌等……一篇篇學術文章與論文在小虎隊的「啦啦啦啦,盡情搖擺」(《青蘋果樂園》)歌詞歌聲中一一浮現我的腦海。布拉將冰冷嚴謹的研究文章是否幻化、昇華成舞作傳遞給觀者,而成為他所說的不能沒有想到的問題?(莊國鑫)
5月
31
2019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