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誰進入的樂園?——短評《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
8月
03
2023
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4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當樂園越來越多,總要設定主題、對象等,像是兒童樂園、海洋樂園、迪士尼樂園等;但是,在水源劇場裡的這座「紅鬃馬樂園」似乎預設了大家都會去、也都得去,反而定位不明。 

不過,這裡的「紅鬃馬樂園」其實不是樂園,指涉的是學校,擴及教育環境與體制,更透過主要角色之一的馬興隆同時身為老師與父親,將教育與家庭間的關係更加強化。於是,《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的主題是教育體制與親子關係的反思、探討,甚至是抨擊,並將其建立在馬的培育、分類與考核,隱喻現代人面對下一代教育所投射的問題,如寶寶爬行比賽、學區宅、補習班、多元學習、升學等。 

但編導並非建構一個屬於紅鬃馬這種動物的樂園,反而是硬生生地將人的情境套入馬的狀態中,造成諸多矛盾——劇中人物時而為人、時而是馬,究竟是穿著踢踏鞋、學著人在生活的馬,還是模擬馬的動作、但說著人話的人?而這些設定並未統一,時常紊亂,更像滿場的半人馬在狂奔。 

在此設定下,《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的意圖也過於明確與露骨,多半像是在說教,大過於說故事。其說教對象應該是指向「大人」,甚至是已經有小孩的大人。編導卻將這些關於教育改革的理念,用粗淺化的語言、幼稚化的語氣加以表現。「我可以教你怎麼訓練耐力」、「只有你熬過這些苦痛」、「總有一天我們要翻越這些大石頭」等話語穿梭於飾演大人與小孩的角色之中,卻分不清這些角色本身的年齡設定與性格,全都只為了服務理想與主題而存在。 

由於劇本的設定與情節都相對空洞,劇本張力完全撐不起核心主題與劇場性,因此導演、演員再努力用各種手法去填充劇場空間,也徒留不少尷尬片段。 

給大人的太幼稚,給小孩的太艱澀,於是這座樂園就像是逼迫小孩去搭大怒神、笑傲飛鷹等高於年齡限制的遊樂器材,限制成人只能塞進投幣式搖搖馬、溜滑梯等設備——所以,這樣的樂園是給誰去的呢?但,如果創作團隊的目的就是想讓所有人不想去紅鬃馬樂園,我想,這是成功的吧! 

《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

演出|張家綾、陳煜典
時間|2023/07/30 10: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