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誰進入的樂園?——短評《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
8月
03
2023
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7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當樂園越來越多,總要設定主題、對象等,像是兒童樂園、海洋樂園、迪士尼樂園等;但是,在水源劇場裡的這座「紅鬃馬樂園」似乎預設了大家都會去、也都得去,反而定位不明。 

不過,這裡的「紅鬃馬樂園」其實不是樂園,指涉的是學校,擴及教育環境與體制,更透過主要角色之一的馬興隆同時身為老師與父親,將教育與家庭間的關係更加強化。於是,《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的主題是教育體制與親子關係的反思、探討,甚至是抨擊,並將其建立在馬的培育、分類與考核,隱喻現代人面對下一代教育所投射的問題,如寶寶爬行比賽、學區宅、補習班、多元學習、升學等。 

但編導並非建構一個屬於紅鬃馬這種動物的樂園,反而是硬生生地將人的情境套入馬的狀態中,造成諸多矛盾——劇中人物時而為人、時而是馬,究竟是穿著踢踏鞋、學著人在生活的馬,還是模擬馬的動作、但說著人話的人?而這些設定並未統一,時常紊亂,更像滿場的半人馬在狂奔。 

在此設定下,《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的意圖也過於明確與露骨,多半像是在說教,大過於說故事。其說教對象應該是指向「大人」,甚至是已經有小孩的大人。編導卻將這些關於教育改革的理念,用粗淺化的語言、幼稚化的語氣加以表現。「我可以教你怎麼訓練耐力」、「只有你熬過這些苦痛」、「總有一天我們要翻越這些大石頭」等話語穿梭於飾演大人與小孩的角色之中,卻分不清這些角色本身的年齡設定與性格,全都只為了服務理想與主題而存在。 

由於劇本的設定與情節都相對空洞,劇本張力完全撐不起核心主題與劇場性,因此導演、演員再努力用各種手法去填充劇場空間,也徒留不少尷尬片段。 

給大人的太幼稚,給小孩的太艱澀,於是這座樂園就像是逼迫小孩去搭大怒神、笑傲飛鷹等高於年齡限制的遊樂器材,限制成人只能塞進投幣式搖搖馬、溜滑梯等設備——所以,這樣的樂園是給誰去的呢?但,如果創作團隊的目的就是想讓所有人不想去紅鬃馬樂園,我想,這是成功的吧! 

《歡迎來到紅鬃馬樂園》

演出|張家綾、陳煜典
時間|2023/07/30 10: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