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指揮的第二塊拼圖——TSO大師系列《愛的詠嘆》
11月
10
2021
大師系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6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本次來台的第二場音樂會,以歌劇大師華格納的藝術歌曲《威森東克之歌》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與愛之死作為上半場的開場曲目,並邀請旅義聲樂家左涵瀛擔任女高音獨唱。

筆者旅居德國時,每當音樂會曲目排出華格納或是布魯克納的作品時,開場前樂團等待指揮上場的空檔都會有一股不同的特別氛圍,開演後樂團也會格外賣力地演出。然而稍嫌可惜,這場與本地樂團往常的開場,並無什麼特別差異。上半場的魏森東克之歌可以聽出聲樂家對德文字的著墨,對筆者而言,未逮之處則在於並非五首歌曲都下了等重的功夫,開場的〈天使〉明顯比接續的幾首清晰不少,作為聽眾也時常感到聲樂家對於聲音過為保留,與樂團之間的合作也是相互牽絆,並非彼此推波助瀾,感受得出來殷巴爾要求讓樂團不要蓋過歌手,樂團聲響也如同被摀住口鼻的呼喊,音樂多半漂浮且遲遲無法落地,作品中許多樂團的聲部獨奏片段也略顯含糊,久而久之聲樂家也就越趨於哼唱,所呈現顏色陰暗冰冷的聲樂也缺乏變化,與左涵瀛去年於高雄衛武營《杜蘭朵公主》的女主角杜蘭朵,令筆者印象深刻優異演唱大相徑庭。當華格納的作品,樂團與聲樂家皆非往前推送,而是要給不給的把持住,聽者感受想必極不痛快。筆者無法得知樂團與歌手呈現這般呈現,兩者何為先後因果,甚願此一現象是音樂家一時的狀態失常,而非是對藝術歌曲或是德語作品的誤解,認為聲樂家演唱藝術歌曲時,送聲可以不如熱情義大利歌劇一般慷慨。

接續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大提琴的開頭終於讓開場以來飄忽不定的音樂踩在地上,這段應是上半場中最好的演奏,樂團讓滑進滑出,音樂由淺入深,層層堆疊並再抽絲剝繭,弦樂聲部間的合作,是本場音樂會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片段。很可惜緊接的〈愛之死〉,樂團無法延續前奏曲的的張力,整體演奏充滿不確定感,聲樂家也再度僅以哼唱完成華格納最精彩的篇章。以樂團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北市交的演奏在小聲無法將強音時的張力保持,以致〈愛之死〉當中如海潮一般的音樂堆疊,只要一轉向重新擺盪,所累積的氣氛與音樂也瞬間跟著歸零,殷巴爾以誇張的指揮動作可以換來樂團稍多一點的反應,然而這也使得千呼萬喚等待的和弦解決顯得稍有後繼無力,當中的浪花也堆疊的不甚平均。再觀聲樂家,之所以能懾服觀眾,勢必是演唱本身的感染力與音樂催化的加乘效果,華格納給歌手的音符,其實困難並非以魔笛當中的夜后超高音,或是美聲歌劇蕩氣迴腸的長音著稱,而是聲樂家扎實地唱出每顆音,並與樂團的潮汐一起擺盪,如果僅以半聲演唱,實則有愧於華格納以聲樂與樂團調和的精心設計。

下半場的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演出前的氣氛感受到樂團與多數觀眾明顯的期待感,筆者作為華格納作品的擁護者,替作曲家略感不平。銅管的序奏一出,便顯露出長久以來聲部間不夠平衡的瑕疵,當第一樂章樂團齊奏時,音量近乎是上半場的兩倍。第二樂章是筆者認為本場音樂會樂團最精彩的演出,雖然開頭的木管略顯直硬,但弦樂的回應則充滿了彈性,並非為完美整齊劃一的演奏,但在不確定中彼此聆聽、尋找方向而產生的效果,實則相當動人,雖然這種聽覺中的「蓬鬆感」也隨著音樂越加肯定而降低。第三樂章殷巴爾的速度使用選擇了狂飆的快速,同時也犧牲了幾處團員幾乎跟不上的片段,聽起來早已超出排練以來建立的的期待,以筆者的猜測,或許是希望在音樂會的當下,演奏者仍能對音樂保持耳目一亮的新鮮感。殷巴爾將二三四樂章中間完全無縫接合,一氣呵成演出筆者認為是挺加分的詮釋方式,不但樂團可以時刻保持清醒,音樂間的關聯也更容易被觀眾聽見。

北市交演出的柴可夫斯基終曲,雖然有許多細節可以更要求,但作為音樂會末段的煙火秀,些許失控可能還在被許可的範圍,不過當中筆者還是要對低音管、單簧管、法國號等獨奏片段加以圈點,當近百人的樂團如同野馬狂奔之際,能於馬背上展現特技者實為不可多得,然而能萬眾一心,同時兼具奔放且規矩劃一者,便是管弦樂團的最高境界,也是檯面上樂團需要不斷精進追求之處。

《愛的詠嘆》

演出|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伊利亞胡・殷巴爾、左涵瀛
時間|2021/10/3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女高音左涵瀛為臺灣少見的戲劇女高音,近年來常受邀回臺演出,也印證了作為義大利劇院獨唱歌手的堅強實力,面對龐大的樂團編制,仍游刃有餘地展現戲劇女高音的音質光彩。而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在指揮殷巴爾獨特的演出風格裡⋯⋯(黃于真)
11月
10
2021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