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吉桑們的隱形天花板《人間條件5》
10月
10
2012
人間條件5(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5次瀏覽
林乃文

2001推出的《人間條件》,使得觀賞全台灣最會講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先生的「國民戲劇」,儼然成為全台戲劇界的國民運動。雖然敘事空間、視覺美學和聽覺處理都帶著濃濃的電視劇作派,但親切熟悉的小人物故事、溫暖而韻致的念真式對白、自然生動的生活派演技,使得《人間條件》以不同主題,十一年後推進到第五部,從第一部「千萬要幸福」的語懷期望,走過女人、男人、老人、年輕人的故事,到第五部「男人本漂泊心情」將描寫對象轉向與作者年紀最貼近的歐吉桑,抒寫一群台灣歐吉桑的心情。

《人間條件》一向以密不透風的景片構成寫實劇般的空間幻覺。這次利用旋轉舞台,讓整組布景快速更換,相似的牆面結構,不同的只是壁紙、窗簾、掛畫、桌椅組,好像餐廳類型的電玩遊戲。這種布景不做天花板,利用齊一的景片高度,製造一道隱形的天際線,觀眾視線集中天際線之下,天際線之上留黑,不做處理,幻覺投射到此為止。這種很傳統的舞台構成,彷彿一道隱喻,隱喻「人間」自有界限,界限之外便無有想像。

歐吉桑一羅大德設定是個「老實」過度的小公務員,退休後整天在家翹腳,以看電視及打麻將打發餘生。偶然目睹朋友之死,鄭重召集妻兒,發表省思人生感言,最後竟拿初戀情人與糟糠妻相比,向一輩子操持家務的老婆「承認」從無愛情,被掃地出門原屬活該。不料好不容易換來的自由之旅,竟立刻泡進鶯聲燕語、虛情假意的酒廊,被初戀情人奚落,最後在街頭自憐自艾被兒子撞見。原來老實歐吉桑雖不滿家庭羈束,但離開屋簷便患了想像匱乏,對「活出自我」完全沒譜。

歐吉桑二廖清輝娶了羅大德的初戀情人,公務生涯做到高官,看似羅大德的對照組,但其實在愛情和事業的王國中他都只是陪角,小心翼翼計算現實,陪伴強者,沾光獲利。勾搭酒家媽媽桑,似也只想逞生理本能以證明男性尊嚴。看著這個虛偽、無德、小氣、不貞、別無理想的男人,被八卦周刊爆料而結束官途,實令觀眾難出同情。除了多了一副口罩牽一條狗,最後與羅大德殊途同歸。

歐吉桑三單身建商李進財,以簡單的幫派原則跟人稱兄道弟,也以利益分贓原則做生意,可以想見在商場上是個見風轉舵、沒有根性的商人。除了整天吆喝著人在酒廊一起麻痺心情,偶爾洩漏寂寞之外,應該沒有面對自我的時間。

歐吉桑四台商陳國興靠老婆少了二十年奮鬥,非但不覺感激,反而到處風流,莫名報復,直到老婆無怨無悔地去世,獨自在家對照片長吁痛哭,感嘆自己錯失認識真愛的機會。大段獨白,提供演員「掏心」表演的機會。

一干歐吉桑的漂泊都只是心情,而非意志或行動,說命運是過度渲染。他們只是環境的產物,隨波逐流一生,到想找尋自我時自我已模糊難辨,欲追尋真愛又發現從未付出真情。相對地,劇中女性無論為愛為錢,為同情為計算,總是勇於面對,擇君所愛,愛君所擇。所有歐吉桑的配偶均由林美秀擔綱,角色塑造成功,這是繼黃韻玲後,人間系列再次一人分飾多角的女優演技秀。

吳念真筆下的歐吉桑特質,能否輕易與國民性劃上等號,我不願率爾論斷。不過從最近評論家南方朔剖析的南韓國民性,兩相對照,格外有趣。南方朔認為現代南韓人在思想文化上早已脫離「儒家文化圈」:「他們關切抽象的原理原則的思考,不在行為互動層面上繼續糾纏。」(註一),反觀台灣歐吉桑們津津樂道的「人情義理」、「體面風神」,莫不是一種行為互動關係的執迷。在現實社會的小圈圈裡,把觥籌交錯、趨迎奉承間搏「麻吉」當成道義,民主玩成分贓,人人頭皮上頂一小片天,此天之外便視若無睹。或許這足以證明台灣歐吉桑們的天,還是儒家文化的隱形天花板。對「自我」的召喚,則是一陣晚發的青春痘。

註一:

《人間條件5》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2/10/05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論是追求自由、領悟真愛、花天酒地,還是政治緋聞男,這些男人其實都像節目冊封面所繪:「在母親/妻子懷中面露無奈的『老男孩』」。雖然伸手想要攀找東西,甚至想離開,但是卻被緊抱著……。但是不論如何,人生也就因此而繼續下去。這-或許才是編導真正想說的,關於「活到這個年紀」的男人。(張啟豐)
10月
02
2012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