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光輪中透視愛《易色》
9月
25
2017
易色(易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0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是時候到了,一切都將自然地聚合與離散,不管是夢想、理想、愛情、甚至只是一樁該來的春夢,生命如斯,宇宙如斯,終歸易經闡述的自然態。——筆者

翻開節目冊,易製作的創團首演文字「簡易、變易、不易」頗有《易經》的哲思,上半場為〈易象〉,下半場為〈易色〉,舞蹈以物理文學家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之《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作為上下兩組作品的貫穿線。萊特曼以寫作的方式與世紀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進行關於「時間的意義與根源」的思辨與對話,小說文本主體以假設的三十篇夢境(議題)作為題裁,編舞家吳易珊引用這份文本作為創團作品的發想構思,恰巧也呼應了舞團對照兩個不同世代的舞者彼此對生命的省思。從物理文本之時間探究,到舞蹈本質之時間應用,最後進入生命意義之時間對話,這三層次的跨域語境,在這次演出中成為一場翻轉時間年輪的辯證場域。

上下半場的舞台上方皆有懸掛類似時間光輪的物件(上為圓形人形環,下為圓形曬衣架),兩者皆在燈光距離的變化下,忽大忽小的映射在舞台上,時間光輪有時不停旋轉似催眠般,讓我想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潛意識裡的能動意識,舞者們在不停旋轉的意識中,進入了深層的記憶,記憶勾起他們曾經有過的愛情、親情與友情,濃烈而交織的汗水,張狂而嫉妒的憤恨,寂靜而緩慢的柔情,在一段段刻苦銘心的記憶中,為自己的生命留下青春之歌。然而現實的時間將他們重新拉回排練場,夢醒了,心中的記憶卻未因逝去的時間而遺忘。

當時間光輪靜止的時候,暫停的時間,看似是永恆的時間,也或許是沈澱與自省的時間。此時,舞者被巧妙安排自我對話的鏡框之中,如上半場的一段裸身女子雙人舞蹈,裸女彼此之間在看見與不看見的、透視與隱藏的、肢體在簡單與繁複之間逐漸對話,編舞者此處多以對稱造型作為動作的延展,欲讓觀者在類似「羅夏克墨跡測驗」(Rorschach test)的遊戲中,猜猜自己內心看見了什麼世界?而最後一位裸女被遺置在舞台上,任由其他穿著時裝的舞者幫她穿衣戴帽,如心理學家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所說在鏡像的場景,我們會期待自己想要的樣子,離開了她的原生場域,又該如何進行自我與社會的映照關係?

而下半場的四位成熟舞者,依序在舞台中央懸吊處,掛上並戴上自己的帽子,隨著一條紅線,似人們在象徵記憶洪流底下,帶著時光帽穿越時空遇見過去的自己。編舞者借用帽子的角色扮演手法(資優教育裡經常稱之為「六頂思考帽」進行批判性思考,此處倒有點類似這樣的技法)進行一場獨立空間的自我批判。《易色》整場演出都貫徹精神分析這一脈絡的創作方式,讓原本萊特曼與愛因斯坦之間的抽象物理性對話,透過劇場的抽象魔幻空間,形塑出時間的速度與力量(E=MC2),就創作手法而言實為相當用心與巧思,讓整體演出除了展現舞蹈美學,更透過劇場施展人性最不真實與真實之間的精湛演繹。

這個剛在九月才創團首演的易製作,編舞者吳易珊與兩位好朋友孫美惠及吳文安,在劇場界算是資深又具知名的劇場人,三人的創團首演帶給台灣觀眾相當大的震撼,除了精湛成熟的肢體語彙,其帶領的年輕團員在表演詮釋的精準度也讓人印象深刻。最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對於主題的選擇與創作手法,將深奧的時間議題,深入淺出的將時間三層次抽絲剝繭,以舞蹈發展的結構脈絡將主題意識直接刻印至觀眾的腦海,即使離開了劇場,遺韻仍在,思辨仍在。上下半場以舞者年齡作為區隔,上半場五位年輕舞者展現出的是時間的進行式,下半場四位資深舞者則展演出時間的倒轉式,在進與退之間,道出人類存有(being)的有限性。據此,以宏觀的物理時間之無限性,觀人類的存有卻是十分短暫。因此,在劇中雖然編舞者吳易珊以時間作為主軸,但在整體作品卻有濃濃的溫渡,而愛(Love)的存在,是記憶中最寶貴的moment,也是演出到最後,我們會選擇遺忘時間,而是記得「能愛就是一種幸福」。

《易色》

演出|易製作
時間|2017/09/15 19:30-21: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同的服飾具有不同的符號語言,甚至關乎權力結構,國王和百姓穿的衣服,各有不同的造型與材質,不同的延伸意涵。帽子除了具有裝飾性之外,更是身份地位的表徵。裸體,是最純淨也最複雜的服裝。(陳祈知)
9月
27
2017
透過「帽子」去扣住每個人的過往。每頂不同的帽子下,貯存著多年來的人生風景以及不同的肢體。表演者們的身體都是歷經許多時間累積的記憶,雖然每個身體擁有不同的話語,但仍能明顯地看出身體能量的強弱。(吳佩芝)
9月
25
2017
動作設計可說緩疾兼蓄,浪漫抒情的背後,有著激情的張力與澎湃的能量。年輕舞者的體力充沛、反應靈敏,但是成熟舞者的歷練和年齡累積的氣質卻更突出。(戴君安)
9月
21
2017
上下半場的演出,舞者的身體清晰地反映著,不只是時間累積的表面差異,更是經歷過不同生命體驗後,在肉身上遺留下來的痕跡,用身體直白的刻畫,更讓人在直視中看見時間遞嬗的影響力。 (張懿文)
9月
20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