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易的變易之間,不易地流轉《易色》
9月
27
2017
易色(易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0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三位年過四十的中年舞者吳易珊、吳文安、孫美惠創立的「易製作」(Yi Production)創團作《易色》,由〈易象〉和〈易色〉兩支舞作組成,以物理學家愛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 1948~)的小說《愛因斯坦的夢》為文本,在這部小說中,記誌著愛因斯坦從1905年4月14日到1905年6月28日之間做的三十個夢,主題環扣在時間的永恆之謎。易製作將《易色》化為愛因斯坦的第三十一個夢。

上半場〈易象〉由五位新生代舞者高詠婕、陳秋樺、董存真、李亞叡、馬嘉豪擔綱演出。舞台上方懸掛著一個宛如曬衣架的環,環下吊著幾個人形,光影打在人形上,將人影投射在舞台面。舞台上平放著五件灰色長袖大衣,彷彿在那裡等待著什麼事情發生。五位舞者出現,他們時而穿上灰色長袖大衣,時而褪去大衣。他們舞詠青春、尋找自己、擁抱彼此、殤逝別離。其中一段兩位裸身女子的雙人舞,兩位女子的容貌相似、髮型相同、體型相近,宛如一對孿生女,彼此對彼此訴說私密的話語;也彷彿是一個人對著鏡子裡的自己,顧影自憐,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心裡藏著什麼秘密。

下半場〈易色〉,由中生代資深舞者吳文安、吳易珊、郭瑞文、郭乃妤,雙吳雙郭共同演出。首先,由曾為雲門舞集和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職業舞者,後來轉為投入劇場燈光設計幕後工作的吳文安,穿著黑衣出場,他神色自若地收拾舞台,將懸掛在舞台上方的圓環取下,其他舞者陸續加入,將一組吊著好幾件衣服的衣架、一組淺綠色五人座沙發床和一架大型工業用電風扇安置在舞台邊。他們一邊動作,一邊輕鬆地交談,呈現演出前後,工作人員收台拆台的場景。接著,吳文安手執著一條從上方垂墜下來的細紅繩,頭上戴著一頂黑色紳士帽,慢慢地在舞台上躺平,以他在香港工作多年使用的廣東話,和他母親出生地的潮州話,交替說著:「我記得,我不記得。」再從2013這個他歸返台灣生活的年份,倒數回1990,他到香港工作那一年。細紅繩,隱喻牽繫著他的人生各個不同階段的血脈。換了跑道從幕前往幕後工作,吳文安的表演,依然戲感十足。

來自新加坡的郭瑞文是一位台風穩健、魅力四射的舞者,儘管他的表演是沈穩、低調的,依然難以掩藏他懾人的光彩。郭瑞文曾經是西班牙國家舞蹈團首席男舞者,也是該團唯一一位亞洲男舞者,如今他是新加坡舞人舞團創團藝術總監,步入中年,環繞在創作、家庭、工作之間,對於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他就算只是靜默坐在一旁,都很迷人。吳易珊個頭十分嬌小,但是身體的爆發力驚人,思路敏捷,條清理晰。她曾是雲門舞集和香港城市當代舞團的舞者,也曾經參與阿喀朗舞團和英國隨機舞團的製作。吳易珊擅長舞蹈劇場表演形式,結合動作與口白,在舞作中灌注她的思想,她是《易色》的靈魂人物。郭乃妤曾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 1894~1991)舞團和雲門舞集兩大天團的舞者,此二者都以難考入團著名,對舞者的外在條件和舞蹈技巧要求都很高。瑪莎‧葛蘭姆的舞作,戲劇張力很強,雲門舞集編舞家林懷民在美國習舞時,就是直接受教於瑪莎‧葛蘭姆,他早期的作品無論是在敘事或是技巧方面,都深受瑪莎‧葛蘭姆影響;也因此,郭乃妤詮釋〈易色〉這樣的舞蹈劇場作品,駕輕就熟,毫不費力。郭乃妤的表演優雅洗練,看得出來她外表纖柔,骨子裡卻是很剛強的。

沙發床在這支舞作中,是很搶眼,也具有多重可能性的道具。沙發床可以擺在客廳裡,做為開放空間裡提供任何人乘坐的椅子,也可以攤平拉開來,形成讓人睡覺時,私密空間裡的床。舞者運用這張沙發床,實驗各種力的遊戲。吳文安和吳易珊夫婦在這張床上的枕邊對話,幽默地將愛情動作片的場景拉到舞台上,令人莞爾。

無論是在〈易象〉或是在〈易色〉裡,舞者不停地更換各種服裝,或是戴上不同的帽子。服裝是內在精神的延伸,可以快速地改變個人形象。不同的服飾具有不同的符號語言,甚至關乎權力結構,國王和百姓穿的衣服,各有不同的造型與材質,不同的延伸意涵。帽子除了具有裝飾性之外,更是身份地位的表徵。裸體,是最純淨也最複雜的服裝。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卻也是極富情緒渲染力的藝術,王榆鈞統籌的音樂,讓這兩支舞作形成憂傷的基調,凝聚哀愁的氛圍。

在中國古籍《易經》裡,「易」意味著簡易、變易、不易。《易經》奠基於陰陽兩卦,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八八六十四卦,依此無限延伸,其運算原理和電腦的二進位制運算原理,異曲同工。無怪乎,十七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暨數學家萊布尼茲(Leibniz, 1646~1716)研究《易經》,因而甚為崇拜中國人。

簡易的舞台、變易的身體、不易的初心,促成了《易色》的誕生。三位年過四十的舞者創立的易製作,還很年輕。

《易色》

演出|易製作
時間|2017/09/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主題的選擇與創作手法,將深奧的時間議題,深入淺出的將時間三層次抽絲剝繭,以舞蹈發展的結構脈絡將主題意識直接刻印至觀眾的腦海,即使離開了劇場,遺韻仍在,思辨仍在。(石志如)
9月
25
2017
透過「帽子」去扣住每個人的過往。每頂不同的帽子下,貯存著多年來的人生風景以及不同的肢體。表演者們的身體都是歷經許多時間累積的記憶,雖然每個身體擁有不同的話語,但仍能明顯地看出身體能量的強弱。(吳佩芝)
9月
25
2017
動作設計可說緩疾兼蓄,浪漫抒情的背後,有著激情的張力與澎湃的能量。年輕舞者的體力充沛、反應靈敏,但是成熟舞者的歷練和年齡累積的氣質卻更突出。(戴君安)
9月
21
2017
上下半場的演出,舞者的身體清晰地反映著,不只是時間累積的表面差異,更是經歷過不同生命體驗後,在肉身上遺留下來的痕跡,用身體直白的刻畫,更讓人在直視中看見時間遞嬗的影響力。 (張懿文)
9月
20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