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妳可會害怕?《曖魅》
11月
04
2019
曖魅(大師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5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迪士尼影業1929年發表了《卡通交響曲》(Silly Symphony, 直譯為糊塗交響曲)動畫系列,內容多是無對白(或對白極少)僅有音樂和簡單音效的單篇動畫短片。《卡通交響曲》創作了許多動畫史上的里程碑,包括1932年獲頒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s)。許多迪士尼經典腳色也是在《卡通交響曲》中完成他們的處女秀,例如後來成為迪士尼第二把交椅的唐老鴨。【1】後來的《卡通交響曲》從原本由迪士尼旗下作曲家創作為影片內容服務的短篇幅歌曲,一路發展至為古典或爵士經典樂曲搭配迪士尼腳色打造動畫內容。在這一本本音樂故事書裡頭,音樂與動畫始終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一同做好說故事的工作。

舉出上例,意在說明,音樂不擅長說故事──至少,說故事不是音樂「最」擅長的地方。無數音樂家為戲劇、文學作品、傳說故事寫作經典傳世的樂曲,用音樂描繪故事中的氛圍、場景、情節、甚至是精神或是寓意,成功展現音樂彈性而多變的魅力。但一旦納入畫面、對白,或是其他要素,音樂往往因其本身性質,而退往相對抽象的角落,將說故事的腳色讓出。而若將探討對象聚焦在音樂劇場(或是具劇場元素的音樂會製作),這個課題則會變成:作為一種相對抽象的藝術形式,音樂該如何在一場跨界製作中維持自身的主體性?

由嚴俊傑和張艾嘉連袂演出,結合鋼琴與朗讀的《曖魅》,挑選了五首以「魔魅與愛戀」的文學作品為創作背景的鋼琴曲目:包括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以法國詩人白特朗(Aloysius Bertrand)同名詩集創作的《夜之加斯巴》、李斯特(Franz Liszt)採自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詩集的三首十四行詩、和李斯特取材自德國民間傳說的《蕾諾兒》。《曖魅》的前身為焦元溥和國家交響樂團2012年製作的NSO焦點講座音樂會《愛聽秋墳鬼唱詩:音樂鬼故事》,其中李斯特為鋼琴及朗誦者(for piano and narration)所創作的《蕾諾兒》便於該場推廣音樂會進行中文版首演,今年則作為《曖魅》的壓軸曲目。

「你好呀,精靈!」《曖魅》由《仲夏夜之夢》莎翁筆下的搗蛋妖精帕克掀開序幕,張艾嘉一襲簡潔的素色禮服造型,讓觀者更能聚焦在她的聲音表演。而她的朗誦也絕非樣板式地照本宣科,而是透過巧妙的聲線變化,靈活操作「代言」或「敘事」不同形式的文本面向,演繹詩作中各種不同的腳色情境,塑造獨具劇場魅力的朗誦藝術。燈光和影像則不從具象的情節描繪,而是意象式地呈現樂曲主題,偶爾隨樂曲進行神來一筆,譬如《夜之加斯巴》〈水精靈〉中的雨景影像和雷電交織、〈史加波〉燈光配合樂句休止煞然暗場,皆為拉威爾原本就頗具戲劇性的音樂描寫增色不少。李斯特的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則採簡潔鮮明的蒙太奇拼貼,描繪夢境般魔幻而不繁複的場景,而不與嚴俊傑的演奏爭輝。

除了開場的〈詼諧曲〉(選自《仲夏夜之夢》)和最後一首〈蕾諾兒〉,《曖魅》的曲目呈現形式多是由張艾嘉在樂曲前朗誦作曲家創作取材的詩作,再接入嚴俊傑的鋼琴演奏。雖然這樣的演出形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只有〈蕾諾兒〉是作曲家原本就為鋼琴而朗誦而作的類戲劇(Melodrama),其他皆是鋼琴獨奏),但在觀看《曖魅》時卻很難不注意到張艾嘉甫入場至樂曲開始前,「開啟」、「關閉」表演狀態的斧鑿痕跡,《曖魅》始終縈繞著一股朗誦與鋼琴之間的「拼接」感。而負責全齣詩作翻譯的焦元溥,則以注重字數對稱和句句押韻的復古方式處理作品文本,或許這樣的翻譯方式是為了忠實呈現原文詩作的韻律(外詩中譯也非本文可以處理的專業領域),但同時也限制了張艾嘉所能夠展現的表演廣度,也無疑加深了觀眾與詩作之間的距離感。

與其說是音樂劇場,其實《曖魅》本質上仍是以浪漫時期標題音樂為主體的一場鋼琴獨奏會。【2】而其以跨域呈現作為體現策展主題的策略,除了賦予觀者新穎而不落俗套的聆賞經驗之外,也確實提供聽眾面對較臺灣不常見的曲目譬如〈夜之加斯巴〉、〈蕾諾兒〉等一個較容易進入作品的路徑。《曖魅》旨不在於描繪一個故事或傳說,而是在共通主題的詩文和樂曲中架構出某種美學氛圍。可貴的是,在《曖魅》簡單卻綺麗的劇場元素中,嚴俊傑的鋼琴演奏仍能脫穎而出,維持音樂在觀看中的主體性,展現獨奏家的詮釋與炫技。至於音樂與文學,這兩門互為表裡、纏綿數世紀並且為世人所愛的藝術,或許還有更多未知的呈現方式等待藝術家和觀眾翻掘探索吧。


註釋

1、唐老鴨的初登場是在1934年的〈聰明的小母雞〉(The Wise Little Hen)

2、「嚴俊傑表示,整場與其說是音樂會,更像是音樂劇場。」,中央社報導:https://reurl.cc/xDv4ne

《曖魅》

演出|嚴俊傑、張艾嘉
時間|2019/10/19 14:3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