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化的台灣殖民寓言《可以睡覺》
8月
26
2013
可以睡覺(台灣遊藝行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68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可以睡覺》是由一群畢業於英國艾克賽特大學 (University of Exeter)戲劇系的碩博士校友組成的新劇團「台灣遊藝行」的創團作品。在創團宗旨「真誠面對在舞台上的每個當下,並用力凝視滋養他們長大的文化」引領下,首部作品選取日本劇作家別役實(1937~) 1991年的作品,內容以「從渙散的日常生活中覺醒」作為命題,敘述一樁激進社會改革份子的公民會館爆炸案。

台灣遊藝行將創團之作命名為「後殖民島嶼第一號」,清楚而直接地定位劇團於台灣當代「歷史化」(historicize)的座標之上。為什麼是歷史化,而不是歷史?近來批判研究已鄭重挑戰關於書寫歷史的權力,指出歷史從來不是中性與客觀地存在,而總在「再現」(representation)中,才得以維持線性與普遍的面貌。劇場表演透過再現與對再現的質疑,在這個對歷史的批判譜系中從未缺席;歷史化的工作,正是以揭露歷史的權力構建為旨,重新定位物件。

戰後初期,冷戰結構逐漸形成,以美國為首的勢力於東亞形成圍堵防共的島鏈連結。日本透過與美國簽訂安保條約,美國以軍事協防的名義駐軍,連帶著使得日本經濟得以迅速在戰敗的慘況中復甦;然而日本也因此在政治實質上成為美國的附庸。1960年在重新制訂安保條約的過程中,日本掀起狂烈的反安保社會運動,別役實即為當時激烈抗爭的學運領袖之一。《可以睡覺》是30年後別役實重新面對這一段歷史的作品。戰後台灣處在與日本極為相似的冷戰局勢中,然而日本之於臺灣不僅是東亞協防島鏈的盟友,卻也是前殖民者;冷戰與殖民雙層結構讓台灣與日本間的關係更為複雜。

台灣遊藝行以1950年代的台灣為背景,在劇場封閉的旅館空間裡,兩張若可見以木箱拼成、鋪著純白床單、枕頭的床榻,與滿地的舊報紙,透露軍事戒嚴與白色恐怖強勢下的肅清氣氛。A、B兩組演員在導演當場以畫外音的指令下,臨場接受演出安排。兩組演員同場扮演相同的角色,時而重疊、時而互補、時而獨立進行;當一組進行時,另一組以分身/候補姿態等候,雙生/聲的調度,增添權力無限複製的可能,更賦予改編雙重寓意。

扮演魔女的兩人,一由林子恆反串,一由楊雯淇扮演;炸彈客則由張巧君與陳慧勻以鬍渣反串男性;整場高語言密度的對話與詰問,輔以兩組此起彼落,毫無停滯的演出,在性別反差中強化肅清中詭異的咄咄逼人。魔女多以國語進行,炸彈客則以台語回應。導演對於語言的安排,顯然提醒了後殖民語言政治的權力關係。然,後殖民除了指涉某種(純正)主體的「混雜」之外,更重要的是揭露從「殖民」到「殖民後」權力關係的複製。《可以睡覺》改編後的歷史時空,不僅僅呼應了冷戰下的白色恐怖,劇情中炸彈客對30年前的回憶與反省,更將劇場時空拉回台灣的殖民時期。於是我們看到兩段台灣歷史再現的疊影,一是1950年的白色恐怖,一是1920年的殖民統治。台灣遊藝行的這個版本讓劇本超越了別役實對於戰後的反省,加入了屬於歷史化的台灣殖民寓言。

1920年代的台灣,反抗殖民統治中,有沒有一場「從渙散的日常生活中覺醒」的公民會館爆炸案?30年後幾近於審判、近似以強迫程序進行的睡前懺悔,由操著國語的魔女質問,究竟是為了欲重新縫合裁縫桌上滿佈的癱瘓?是為了全村人都等著他們一睡不醒的轉型正義?還是為了對任何可能(即使已經過去)的理想實踐斬草除根?爆炸案發生30年過後,在釐清除了炸斷主事者的一隻左腿外,並沒有造成任何死亡的真相後,當年期待被喚醒的人醒了嗎?還是在和平的大旗下,在任意接縫炸斷的四肢操作中、在不斷要求主事者喝下毒藥的催促中,要求主事者「可以睡覺」了?

睡覺可能是安息,也可能是安排;台灣遊藝行的後殖民島嶼一號相當精彩地揭露關於台灣後殖民故事的部署(dispositif)。

《可以睡覺》

演出|台灣遊藝行
時間|2013/08/24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場其實有責任以最貼身的語言和身體,在一朝換過一朝一朝的「進出」、「佔領」、「光復」等政治大論述,或「換人做作看」之類的粗疏標籤下,無欺地察視強權烙印在我們語言和身體上的鑿痕。(林乃文)
9月
22
2013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