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間,《諏訪內晶子 小提琴獨奏會》
3月
25
2023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7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身為柴可夫斯基大賽的金牌得主,雖然當今的熱度可能不及後進新血,但以一位趕上最後一波唱片發行熱炒的演奏家之姿,知名度絕對是專美於前,但在疫情過後的亞洲市場,各大演出與經紀公司報復性地引進不同音樂家舉行音樂會,讓購票者目不暇給,以致不能有很好的票房成績,讓許多人也為此感到扼腕。

音樂會以貝多芬的《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為開場,剛開頭的演奏狀況並非未能讓人感到滿意,演奏音色上並不集中,音樂也顯得有些唐突,直到第一樂章的再現部才勉強進入狀況,鋼琴家伊利亞・拉什科夫斯基 (Ilya Rashkovskiy)的演奏,快速音群粒粒分明,讓人耳目為之一亮,但相對諏訪內的演奏就較為中規中矩,讓筆者感覺此二重奏組合並不對稱,直到第三樂章,小提琴才開始自然放聲歌唱,但與鋼琴家很具體的表現力仍然有些不搭調。

第二首的普羅科菲夫《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則是截然不同的表現,也是筆者認為整晚音樂會的亮點曲目。諏訪內的第一弓就呈現滿滿的歌唱性,音色也與先前大不相同,小提琴與鋼琴的表現力度也在同一個頻率上,整體富含能量,音響也具穿透性,長音相較於先前的貝多芬也更具方向感,鋼琴的演出從前曲的先聲奪人,回歸到更加自然、美好而踏實的表現。與前曲貝多芬有如此大的程度落差,不禁令筆者好奇,是否前曲為臨時增加的節目,音樂家並沒有足夠的合作機會或排練時間,音樂表現的火候也明顯不足普羅科菲夫。

《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充滿了玩味,鋼琴家拉什科夫斯基的表現恰到好處,諏訪內的演奏也相當俐落,也有相當高的精準度,樂曲當中許多細小的元素透過不同的力度,呈現出豐富的音樂表現,兩位演奏家也都執行相當到位,特別是小提琴的音色,相較於剛開場的貝多芬集中了不少,算是成功洗刷了開頭的不完美。夾在詼諧曲以及終曲之間的慢板樂章,吸引力略遜於第一樂章的演奏。然而第四樂章音樂本身的多變,恰好讓兩位實力級演奏家可以有很好的發揮,以二重奏的角度來欣賞這個樂章演奏,筆者仍就覺得拉什可夫斯基相較於諏訪內略嫌誇張,另外本曲最後並未能夠將音樂推上應有的最高潮,也稍嫌可惜。

下半場的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精彩表現,無論是小提琴在建立在一顆長音的收放,仍然保持相當好的音樂張力,或是巴爾托克音樂中許多極細小(甚至是瑣碎)的元素,兩位演奏家需要用極弱音演奏,但卻可以有相當精準的呈現,舞台上的氣場也有很好的維持,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相較於上半場的曲目,有更明顯的音色變化,除了慷慨激昂的火花片段之外,其中的弱音更是吸引筆者,每一顆都被處理的伏伏貼貼。第二樂章是相當考驗演出者定力的獨白,以「無為」來表現,實際上所呈現的東西並不多,但也因為如此,聽眾的目光也就完全集中在這些簡單的元素上,在小提琴與鋼琴的擺盪之中得頗為理想的呈現。第四樂章兩位演奏家都將音樂做得很滿,鋼琴家本來相對誇張的處理也變得更為合理,諏訪內的收尾仍然是以中庸的表現呈現,對於喜歡火花四射一派詮釋的聽眾而言,可能會略顯不夠刺激。

演出的三首安可曲分別為改編佛瑞藝術歌曲《夢醒後》,諏訪內加入了濃烈的熱情在詮釋之中,佛瑞筆下的浪漫旋律也被揮灑地淋漓盡致,第二首巴爾托克的《羅馬尼亞舞曲》則展現了童趣加上狂野,第三首普羅柯菲夫的《五首旋律》中的第一曲作為音樂會的收尾,除了完整的技巧之外,音樂表現也最為自然流露。

諏訪內晶子作為時常來台灣的演奏家,近年來相信不少聽眾對他的協奏曲演出印象深刻,但獨奏會可以呈現一位音樂家的更多面向,並且從曲目選擇,更是可以理解一位藝術家,想要對觀眾說的是怎樣的故事。

《諏訪內晶子 小提琴獨奏會》

演出|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
時間|2023/03/1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