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的跨界、失語的人物——臺灣國樂團《馬偕情書》
9月
24
2022
馬偕情書(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周靖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6次瀏覽

今年是馬偕博士來臺150周年,臺灣國樂團及臺北市立國樂團不約而同地推出大型製作。【1】更不約而同的是,他們都選擇以馬偕身邊的女性(而非馬偕本人)作為觀照主題,從陪伴者視角再探馬偕。

三位女伶與國樂團的跨領域共演

我有不少藝文圈的好友將《馬偕情書》(下稱《馬》)和同為臺灣國樂團製作、施如芳編劇的《凍水牡丹》(2008)互相比較,但我認為施如芳的另一個編劇代表作《快雪時晴》(2007),同樣也可以做為一個相互參照的對象。《馬》三位主演女伶分別來自歌仔戲、古典美聲、音樂劇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與結合京劇、交響樂、歌劇的《快雪時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馬偕情書(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周靖璞)


馬偕情書(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周靖璞)

上、下半場高潮匯集的兩首三重唱,在國樂交響色彩紛呈的襯托下,復調旋律交錯編織,歌聲因音色自有的差異而彼此交融又各闢蹊徑。我聯想到《快雪時晴》中兩位母親【2】共歌的〈娘心一畝田〉,京劇青衣和美聲唱法對應不同時代的角色,襯以古典樂的厚實寬廣,同樣有著魔幻綺麗的色彩。

施如芳於節目冊提到,導演李小平認為國樂團在這部作品裡應該「要跨過來兼『演』角色……不要屈居為伴奏」【3】,因此,《馬》安排了許多真實的樂手擔任配角。他們就像是以樂器代歌舞的歌隊,或許乍看並不那麼自然(畢竟他們演戲時手上還拿著樂器),但其活靈活現的姿態,確實為作品添加趣味的色彩,同時幫助推動故事前進。

音樂與劇場之間的角色權衡

但也或許是為了要將作品裡的空間「分」一些給這些演奏家,《馬》對於三位女性的刻劃十分淺薄——她們看上去就像是三個超級迷妹,不明究理地追隨馬偕的一步一腳印,直至下半場才稍微有點明確的行動和性格。以施如芳這樣大筆如椽的資深編劇而言,會這樣去描繪角色令我深感意外。我不免猜測這是為了遷就音樂劇場的形式而在角色描繪上退守城池;三位女性便因為這樣的「讓位」而變得個性薄弱,看似以女性為描寫的主體,實則無處不是夫/父權柄。


馬偕情書(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周靖璞)

我想《馬》應該會收穫頗為兩極的評價。編導雖成功讓馬偕「沒有現身,而更顯無所不在」【4】,但同時卻也化作無可名狀的高大身影,從主角到歌隊都盲目追隨;然而《馬》又確實是一部成功的跨界製作,不僅僅是音樂的動聽細緻,更藉著各種元素的交匯撞擊,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欣賞體驗。

愈是大型的跨界製作愈容易動輒得咎,或者為了塞進所有元素而變得龐雜笨重;而各類形式也可能為了讓出彼此的空間而怯首怯尾。從這點看來,《馬》在打造意象繽紛的同時,又能維持結構輕盈且節奏清爽,確實足以建立音樂劇場的典範。


1. 語出傳藝中心新聞稿〈《馬偕情書》音樂劇場夢迴百年前馬偕旅途,訴說馬偕熱愛臺灣的步伐與記憶〉。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148116.html?fbclid=IwAR3JffYn6JnKh1mQuKNd79xE9OLA34IQf914XBUgIY_WWiLrlNQDWTXjDnY

2. 臺北市立國樂團亦於今年推出國樂臺語歌劇《蔥仔開花》,7月8至11號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

3. 見〈編劇的話〉,《馬偕情書》節目冊第01頁。

4. 語出傳藝中心新聞稿〈《馬偕情書》音樂劇場夢迴百年前馬偕旅途,訴說馬偕熱愛臺灣的步伐與記憶〉。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148116.html?fbclid=IwAR3JffYn6JnKh1mQuKNd79xE9OLA34IQf914XBUgIY_WWiLrlNQDWTXjDnY

《馬偕情書》

演出|臺灣國樂團,許秀年、大甜、鄭海芸(聯合演出)
時間|2022/09/18(日)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重新思考在現場呈現技術主導的音像藝術對於場館本身的意義:它已不是如何提升表演的能見度,而是如何提供當代的新敘事法(Narratology):某種科技所賦予的原生空間經驗⋯⋯
9月
06
2024
除了IP本身的知名度和表演團隊的口碑,究竟動漫(畫)音樂會的魅力何在?它塑造了怎樣的欣賞體驗?它和其他不同類型的音樂會,是否有可比性?
9月
06
2024
延續去年以關注臺灣爵士音樂表演為主題,這三場演出的製作思維,是邀請樂迷共同想像「臺灣爵士樂」可以有什麼有趣的玩法?除了向經典致敬之外,是否也能端出有親和力的原創作品?加入即興元素,重新編曲的流行音樂,是否依然深具魅力?
8月
26
2024
將流行歌當成一種親近聽眾的媒介,帶出爵士演奏的魅力,並且透過聆聽環境的設計,讓大眾可以輕鬆自在地欣賞音樂,《臺味爵醒》算是作得很成功的演出。
8月
15
2024
開幕場次「流動的山海」,相較於主流華語和本土多元母語音樂之間的平衡課題,今年更加強音樂的流動,似乎期盼以音樂本身能穿越時空的流動(flow)對應「流動的邊界」,在時光流淌間和觀眾、山海共創一個個美好瞬間
8月
15
2024
默默是國內少見的,以演唱中低音域見長的爵士音樂家。透過這一晚的演出,她純熟的歌唱實力再次獲得驗證,而廖旻瑜大氣、華麗的鋼琴演奏,江忻薇時而飽滿、時而柔情的小提琴演奏,也讓現場聽眾感受到標準曲經過重新詮釋後,千變萬化的魅力。
8月
06
2024
就整體視覺製作上,雖然國家交響樂團請來了日籍導演太田麻衣子,但整合其實相當不理想,國家音樂廳雖是一個折衷的場地,但筆者在欣賞中所感受到的,只能看見導演對走位、動作等基礎的處理,完全沒有感受到導演要如何面對這個有限的場地?
8月
02
2024
現代人聲音樂開展的創意與人的距離並不遙遠,並不像是要刻意背離規矩做出的叛逆,反而是直達人心的驚豔與溫暖;或許沒有你所期待的神聖莊嚴洗滌心靈,也可能不是你所想像的歡唱KTV,但在這個午後,卻是一群人用最純粹的人聲,試圖施下一種看見音樂的魔法。
7月
30
2024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