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的跨界、失語的人物——臺灣國樂團《馬偕情書》
9月
24
2022
馬偕情書(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周靖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7次瀏覽

今年是馬偕博士來臺150周年,臺灣國樂團及臺北市立國樂團不約而同地推出大型製作。【1】更不約而同的是,他們都選擇以馬偕身邊的女性(而非馬偕本人)作為觀照主題,從陪伴者視角再探馬偕。

三位女伶與國樂團的跨領域共演

我有不少藝文圈的好友將《馬偕情書》(下稱《馬》)和同為臺灣國樂團製作、施如芳編劇的《凍水牡丹》(2008)互相比較,但我認為施如芳的另一個編劇代表作《快雪時晴》(2007),同樣也可以做為一個相互參照的對象。《馬》三位主演女伶分別來自歌仔戲、古典美聲、音樂劇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與結合京劇、交響樂、歌劇的《快雪時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馬偕情書(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周靖璞)


馬偕情書(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周靖璞)

上、下半場高潮匯集的兩首三重唱,在國樂交響色彩紛呈的襯托下,復調旋律交錯編織,歌聲因音色自有的差異而彼此交融又各闢蹊徑。我聯想到《快雪時晴》中兩位母親【2】共歌的〈娘心一畝田〉,京劇青衣和美聲唱法對應不同時代的角色,襯以古典樂的厚實寬廣,同樣有著魔幻綺麗的色彩。

施如芳於節目冊提到,導演李小平認為國樂團在這部作品裡應該「要跨過來兼『演』角色……不要屈居為伴奏」【3】,因此,《馬》安排了許多真實的樂手擔任配角。他們就像是以樂器代歌舞的歌隊,或許乍看並不那麼自然(畢竟他們演戲時手上還拿著樂器),但其活靈活現的姿態,確實為作品添加趣味的色彩,同時幫助推動故事前進。

音樂與劇場之間的角色權衡

但也或許是為了要將作品裡的空間「分」一些給這些演奏家,《馬》對於三位女性的刻劃十分淺薄——她們看上去就像是三個超級迷妹,不明究理地追隨馬偕的一步一腳印,直至下半場才稍微有點明確的行動和性格。以施如芳這樣大筆如椽的資深編劇而言,會這樣去描繪角色令我深感意外。我不免猜測這是為了遷就音樂劇場的形式而在角色描繪上退守城池;三位女性便因為這樣的「讓位」而變得個性薄弱,看似以女性為描寫的主體,實則無處不是夫/父權柄。


馬偕情書(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周靖璞)

我想《馬》應該會收穫頗為兩極的評價。編導雖成功讓馬偕「沒有現身,而更顯無所不在」【4】,但同時卻也化作無可名狀的高大身影,從主角到歌隊都盲目追隨;然而《馬》又確實是一部成功的跨界製作,不僅僅是音樂的動聽細緻,更藉著各種元素的交匯撞擊,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欣賞體驗。

愈是大型的跨界製作愈容易動輒得咎,或者為了塞進所有元素而變得龐雜笨重;而各類形式也可能為了讓出彼此的空間而怯首怯尾。從這點看來,《馬》在打造意象繽紛的同時,又能維持結構輕盈且節奏清爽,確實足以建立音樂劇場的典範。


1. 語出傳藝中心新聞稿〈《馬偕情書》音樂劇場夢迴百年前馬偕旅途,訴說馬偕熱愛臺灣的步伐與記憶〉。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148116.html?fbclid=IwAR3JffYn6JnKh1mQuKNd79xE9OLA34IQf914XBUgIY_WWiLrlNQDWTXjDnY

2. 臺北市立國樂團亦於今年推出國樂臺語歌劇《蔥仔開花》,7月8至11號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

3. 見〈編劇的話〉,《馬偕情書》節目冊第01頁。

4. 語出傳藝中心新聞稿〈《馬偕情書》音樂劇場夢迴百年前馬偕旅途,訴說馬偕熱愛臺灣的步伐與記憶〉。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148116.html?fbclid=IwAR3JffYn6JnKh1mQuKNd79xE9OLA34IQf914XBUgIY_WWiLrlNQDWTXjDnY

《馬偕情書》

演出|臺灣國樂團,許秀年、大甜、鄭海芸(聯合演出)
時間|2022/09/18(日)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