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與身體拉鋸《鏽塔》
12月
26
2017
鏽塔(滯留島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3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鏽塔》是滯留島舞蹈劇場自創團以來,另一表述關懷社會現象的舞蹈創作。有別於2013-2015年的玻璃屋系列,(包括《玻璃屋》、《魚貫職態》及《時代下的灰斑》),直接而大膽的諷刺各種表面狀態,張忠安這回似乎想透過《鏽塔》傳遞更多內在深層的表述。尤其是,文明人共組的社會,理應像座燈塔,為身在社會大海漂浮的人們,指引正確的方向。但是當社會發展走向M型化時,就會如同生鏽的塔座,失去功用。處於鏽塔底層的人,若無更好的翻身機會,只能藉由各種方式自我麻醉,包括透過信仰,但是永守堅定的信仰,真的能獲得救贖嗎?這本就是個難解的問題,若想透過舞蹈陳述或解答,或許會是個傑出的創作,但也可能引發更多疑問或陷入迷思。

黑暗中,震盪的樂聲先響起,燈漸亮後,只見唯一的男舞者方士允,弓著身體,雙腳屈膝,步伐蹣跚的從左下舞台倒退著走到右下舞台。當他快到角落時,上身才逐漸拉起。此時,兩對女舞者,分別裹覆在兩件共有的紅色外套下。兩人的身體有時一致行動,但有時一高一低,有時則左右不同調;有時候一人往前踏步,另一人雖轉身往後,卻被拉回向前。行進時,也是勉強的朝向同一方向前往,或是只能被動的跟著走。這是反映底層社會中,資源貧瘠仍須共用的困頓現象嗎?方士允扮演的孤獨男子,是否連與人共用的資源都分不到?他們是否會在得不到渴求的物質之下,尋求心靈庇護?

張忠安的動作設計有其個人風格,多為快而精準的連續變換形式,總會讓觀眾看到幾乎忘了呼吸,偶而和緩片刻,隨即又血脈賁張的群起躍動。即便在紅衣的束縛下,兩對舞者看似一致的動作組合中,仍有突然踢出的腳或瞬間外拉的手臂,讓整體的畫面不至於一成不變的流轉。終於,其中一人像是掙脫紅衣的束縛,也像是被拋落在紅衣之外,獨自躺在地板上奮力跳動、翻滾。她像是剛獲得自由般的過度激動,不能自已;卻也像即將失去生命的蜉蝣,瀕臨大限時強做死前掙扎。

但是,從方士允說出:「你相信我的信仰嗎?」、「你看那道光,神就在那裏。」開始,一連串的口白,稍嫌冗長且無意義,間接剝奪了觀眾的想像空間。他一邊說話,一邊跟著在地上跳動的女舞者甘旋移步,好似要說服她進入他的信仰。接著,他不再出聲,將她從地板上拉起,但她卻一直滑落,好像無骨生物,不停地摔到地上。這一段像是隱喻,抽象的信仰,對失去生存意義或無法自理的人,可能只是像一股風從身邊掠過,無法成為真正的支撐。接續的是一段方士允和甘旋的雙人舞,原本身體滑溜疲軟,不斷摔落地上的甘旋,反過來背負方士允,儼然成為他的支柱,好似反映信眾對信仰的極力支持。

接著換甘旋說話了,詞句簡單,表述她對信仰的懷疑。在這一段和其他段落中,舞者們所說的話語,有時堅實有力,有時則軟弱無力。雖然舞蹈編排上,仍保有張忠安的特殊風格,但串連其中的有聲段落,卻像是拍打充氣不足的皮球般,混沌無力。我個人認為,舞蹈藝術的可貴,在於其非語言溝通的本質。善於運用純粹身體的表達功能,更能彰顯靜默的力量,也更能展現無言勝有聲的震撼作用。可惜,這一點在現今眾多舞蹈創作中,常被忽略。

接續的段落,也是疲軟的聲音訊息與強悍的身體動能,相互拉鋸的場面居多。當然,也有令人心動的時刻。較特別的是,當方士允跪在左下角落面對一盞小燈禱告時,場上右側獨舞的阮怡蓁,身體強力晃動,和尋求心靈平靜的方士允形成強烈的對比。他們遙相對立,一動一靜間,詭譎的意境耐人尋味。另外,結束前的群舞,點亮全場的氛圍,也讓觀者幾近渙散的視覺神經再度聚焦。先是所有舞者在左下角落聚集,身體左右、前後急速搖擺、顫抖。接著移動到場中央,轉動與延展時的張力,將表示對資源分布不均的怨氣一股腦兒宣洩出來。此時,我心裡暗忖:「張忠安,我終於看到你了,但是,為什麼這麼晚才出現?」。

我本期待張忠安這次的新作能使身體語言的張力更加顯著,但可能期望過高,而讓失望點數增加。不過,回頭再一想,《鏽塔》或許讓張忠安卡關,卻也可能是他更上層樓前的關卡。雖然他好像將自己關進了鏽塔,須要努力尋找出關的鑰匙,才能走出塔底;但是,當他走出來時,或許迎接他的將是那道光,那道眾裡尋他千百度的光。

《鏽塔》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17/12/16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