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與身體拉鋸《鏽塔》
12月
26
2017
鏽塔(滯留島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6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鏽塔》是滯留島舞蹈劇場自創團以來,另一表述關懷社會現象的舞蹈創作。有別於2013-2015年的玻璃屋系列,(包括《玻璃屋》、《魚貫職態》及《時代下的灰斑》),直接而大膽的諷刺各種表面狀態,張忠安這回似乎想透過《鏽塔》傳遞更多內在深層的表述。尤其是,文明人共組的社會,理應像座燈塔,為身在社會大海漂浮的人們,指引正確的方向。但是當社會發展走向M型化時,就會如同生鏽的塔座,失去功用。處於鏽塔底層的人,若無更好的翻身機會,只能藉由各種方式自我麻醉,包括透過信仰,但是永守堅定的信仰,真的能獲得救贖嗎?這本就是個難解的問題,若想透過舞蹈陳述或解答,或許會是個傑出的創作,但也可能引發更多疑問或陷入迷思。

黑暗中,震盪的樂聲先響起,燈漸亮後,只見唯一的男舞者方士允,弓著身體,雙腳屈膝,步伐蹣跚的從左下舞台倒退著走到右下舞台。當他快到角落時,上身才逐漸拉起。此時,兩對女舞者,分別裹覆在兩件共有的紅色外套下。兩人的身體有時一致行動,但有時一高一低,有時則左右不同調;有時候一人往前踏步,另一人雖轉身往後,卻被拉回向前。行進時,也是勉強的朝向同一方向前往,或是只能被動的跟著走。這是反映底層社會中,資源貧瘠仍須共用的困頓現象嗎?方士允扮演的孤獨男子,是否連與人共用的資源都分不到?他們是否會在得不到渴求的物質之下,尋求心靈庇護?

張忠安的動作設計有其個人風格,多為快而精準的連續變換形式,總會讓觀眾看到幾乎忘了呼吸,偶而和緩片刻,隨即又血脈賁張的群起躍動。即便在紅衣的束縛下,兩對舞者看似一致的動作組合中,仍有突然踢出的腳或瞬間外拉的手臂,讓整體的畫面不至於一成不變的流轉。終於,其中一人像是掙脫紅衣的束縛,也像是被拋落在紅衣之外,獨自躺在地板上奮力跳動、翻滾。她像是剛獲得自由般的過度激動,不能自已;卻也像即將失去生命的蜉蝣,瀕臨大限時強做死前掙扎。

但是,從方士允說出:「你相信我的信仰嗎?」、「你看那道光,神就在那裏。」開始,一連串的口白,稍嫌冗長且無意義,間接剝奪了觀眾的想像空間。他一邊說話,一邊跟著在地上跳動的女舞者甘旋移步,好似要說服她進入他的信仰。接著,他不再出聲,將她從地板上拉起,但她卻一直滑落,好像無骨生物,不停地摔到地上。這一段像是隱喻,抽象的信仰,對失去生存意義或無法自理的人,可能只是像一股風從身邊掠過,無法成為真正的支撐。接續的是一段方士允和甘旋的雙人舞,原本身體滑溜疲軟,不斷摔落地上的甘旋,反過來背負方士允,儼然成為他的支柱,好似反映信眾對信仰的極力支持。

接著換甘旋說話了,詞句簡單,表述她對信仰的懷疑。在這一段和其他段落中,舞者們所說的話語,有時堅實有力,有時則軟弱無力。雖然舞蹈編排上,仍保有張忠安的特殊風格,但串連其中的有聲段落,卻像是拍打充氣不足的皮球般,混沌無力。我個人認為,舞蹈藝術的可貴,在於其非語言溝通的本質。善於運用純粹身體的表達功能,更能彰顯靜默的力量,也更能展現無言勝有聲的震撼作用。可惜,這一點在現今眾多舞蹈創作中,常被忽略。

接續的段落,也是疲軟的聲音訊息與強悍的身體動能,相互拉鋸的場面居多。當然,也有令人心動的時刻。較特別的是,當方士允跪在左下角落面對一盞小燈禱告時,場上右側獨舞的阮怡蓁,身體強力晃動,和尋求心靈平靜的方士允形成強烈的對比。他們遙相對立,一動一靜間,詭譎的意境耐人尋味。另外,結束前的群舞,點亮全場的氛圍,也讓觀者幾近渙散的視覺神經再度聚焦。先是所有舞者在左下角落聚集,身體左右、前後急速搖擺、顫抖。接著移動到場中央,轉動與延展時的張力,將表示對資源分布不均的怨氣一股腦兒宣洩出來。此時,我心裡暗忖:「張忠安,我終於看到你了,但是,為什麼這麼晚才出現?」。

我本期待張忠安這次的新作能使身體語言的張力更加顯著,但可能期望過高,而讓失望點數增加。不過,回頭再一想,《鏽塔》或許讓張忠安卡關,卻也可能是他更上層樓前的關卡。雖然他好像將自己關進了鏽塔,須要努力尋找出關的鑰匙,才能走出塔底;但是,當他走出來時,或許迎接他的將是那道光,那道眾裡尋他千百度的光。

《鏽塔》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17/12/16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