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與丑的身體想像《親愛的丑寶貝2.0:奶爸當家》
4月
25
2023
親愛的丑寶貝2.0 奶爸當家(魔梯形體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1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親愛的丑寶貝》是魔梯形體劇場持續在進化發展的戲碼,這次來到2.0的版本,讓媽媽放假去,換上奶爸來當家,劇中最經典的段落,即是功夫女生、魯蛇先生和夢幻少女,三人回到了孩提時刻,見識他們的小小身軀乘載大大夢想。文末嘗試用八〇年代台灣的經典短片《兒子的大玩偶》加入討論,讓我們對小丑與戲偶的想像,更加立體而鮮明,擴充對戲劇的觀察與認識。

《親愛的丑寶貝》中三組偏向物件偶的人物,這個物件加上偶的造型,不太等同於以物件為偶的概念,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以自身為偶」,一組偶的形象是,一部娃娃車再加上一個套頭的人物,像人把頭塞進車內,也像是讓露臉的角色穿戴上物件,這組裝置基本上是人偶裝的範疇,只是穿上身的不再是近似於人的形象,試著回想一下,同樣是魔梯劇場的作品《完美旅行》之中出現有薑餅人偶,偶裝的臉開啟了一扇窗,好讓演員的臉可以露出,我們可依照日常的看戲經驗,根據演員表情結合肢體,及綜合釋放出的訊息,判斷出在人偶內裡的身體,是在稍嫌溫暖的冬日狀態,還是正在夏天日正當中的汗如雨下,當然這個身體也會受到人偶裝的制約,不再靈活自如,而是身體必須要配合這個附加物,找出可以連動的行為方式。

在丑寶貝的娃娃車裝置裡,身體也是受到限制的,現實經驗中的車不會在天上飛,必須貼近地面才有辦法行動,演員身體於是被束縛在蹲坐的狀態下,再加上套頭露臉的形式面向觀眾,喜感與逗趣都凝聚在這個侷促的身體裡,如果說我們看到喜劇人物易於心生歡喜的原因,是由於那個身體異於日常表現,以誇張化、表現性的技藝觸動觀眾的心,那丑寶貝的偶,就是以相較來說收束內斂的舉動,在連結與觀者的關係。


親愛的丑寶貝2.0 奶爸當家(魔梯形體劇場提供/攝影林政億)

丑寶貝的偶還提出了另種關於「身體視覺幻術」的觀照,在上述歷程中,除了演員直面觀眾的臉,那身體的其他部份呢?其他部分是以黑衣人的穿著融入背景,卻又要即時地操縱另一個指代的身體,這個嬰孩形象的身體偶,代替的是演員們已長大成人的軀體,如果以純視覺的感官來說明,我們會驚喜於嬰孩偶身的自動性,它由一雙我們看不清的黑色魔手所操縱,自行活靈活現地動作起來,但對我來說最魔幻之處在於,這個裝置將同一個身體,切分為不同地兩種運動方式,嬰孩的臉是由大人角色的臉所重疊,基於一種主動性的演示,他導引出偶的主要性格特色,而那個黑衣人的身體,卻要以最無差別、最隱密的動作去操作偶身,雖然說這種控制也基於精密的演員思慮,但就觀眾而言,那是難以分辨出這個隱蔽身體的差異性的。舉例一則淺顯的比擬,民俗藝陣中的「老背少」有著相似的概念,演員的身體扮演的是自己,但又同時不是自己,他必須要兼具年長者與年少者兩種身體的表現性,丑寶貝的偶則是以嬰孩偶身,及角色的頭與臉,相互指稱代理彼此的身體,並特異於黑衣人的表現。

回到《兒子的大玩偶》電影,為什麼我對劇中的小丑會有「以身體為偶」的想像?玩偶爸爸實際上是一個看板工,在穿上小丑妝容與看板,進入到他的街道表演場域後,由於拘謹自卑的個性,他的身體愈發委靡不振與靜默,絲毫沒有引人注目的表演能力,唯有面對他的兒子,才會顯露從容與風趣的一面,他在同一個小丑裝裡,裝載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身體形象,一個是限縮的,另一是回復自我的,並不是小丑裝扮賦予角色悲喜,而是身體形象促成觀眾的聯想,在《親愛的丑寶貝》中也有同樣基於以身體為器的構成。創作目的迥異的電影與戲劇表現上,希望能粗略地歸結出一個能交互指涉的空間。

《親愛的丑寶貝2.0:奶爸當家》

演出|魔梯形體劇場
時間|2023/04/08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