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溫情的台灣《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
Dec
08
2014
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8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擅長以寫實刻畫臺灣人性風景的吳念真,編導一齣以精雕細琢的寫實舞台,打造四、五個生活居家場景,演員並以生活化的表演、日常的台詞,描述了生、老、病、死的當代臺灣。演出以大量令人親近的閩南語,尤其是林美秀、陳希聖與柯一正所代表的上一代本省家庭,傳遞了似乎不能再熟悉的「我們」。

上一代的父權與家庭結構,清楚地複製在下一代上。上一代老師生日時,早已經中風的老師只能癱倒在左舞台的病床上,所有的男性角色在佔據了舞台中心的客廳聊天:聊精子無力、聊工作、事業;而女生則不在場上(在廚房?)切水果。即使我們看到下一代男性背負了事業、理想、家庭等喘不過氣來的壓力,但女性只被安排為也期待自己要生育,生命才像完整的人,或是照顧自己爸媽還不夠,還無怨無悔地照顧了另一家連名分都沒有的癱瘓公公。戲裡的安排讓上一代看似沒能給什麼,而下一代也不期待接收。但故事裡的下一代,無一不是在處心栽培下受了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我們看到中產階級規律地複製下一代,以倫理為法、以社會秩序為依、以公務員身份為最。劇裡說:即是上一代要求自己的兒子在戒嚴時期會投給反對黨之外,也沒有看見貢獻過什麼社會運動。整齣戲就看似悲觀地在這種沒有未來出口一再輪迴,編導不是沒有安排反省與救,但委婉而溫情的反省,卻提供不了任何救贖(除了票房)。

劇裡看似有兩種父親,一種是以柯一正(以及陳希聖、吳念真等一系列)為代表的有距離的父親,與另一種以羅北安為代表的開明的老師,但實際上隨著劇情展,這兩種父親其實都是同一種。同樣父權,但又同樣以關心、體諒、默默付出來作為愛的化身:柯一正放手讓本來要培養孩子接班的吳定謙為NGO服務、吳念真以自己染了病體諒地離開女兒、羅北安自己長期癱臥在床的中風拖垮了兒子而選擇逝去。而唯一的母親林美秀,看似是女性身份,但她省吃儉用地持家,換來兒子取得博士後遠離臺灣,與先生一天到晚的吵架鬧離婚,讓女兒也只想離開家;林美秀的女性身份其實在家庭的價值觀上沒有與父權沒有太大的差異,更批判地說,甚或是更成就了父權的穩定結構。當然最充滿愛與淚水的時候,林美秀馬上可以換下「父權」的價值,而披換上「母愛」的天性。

編導所安排的委婉而溫情,使我們看到因為生病讓上一代羅北安離開,因為生病讓上一代的吳念真主動與下一代及下下代保持距離。看似充滿「退場與放下」的操作,好似鋪排了反省的契機,的確如吳念真在謝幕時說的:這齣戲是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告解,並求得諒解。但這個告解,如果不能建立在對於男性中心之於成家立業的單線邏輯(即使是林美秀也看到的是將兒子送去美國念博士,然後變成美國人,再生孫子)主導下,對臺灣的反省(對於同性戀的恐懼、對於沒有結婚的女人的社會壓力等),而是輕易地收尾在拖了十幾年沒有結婚,卻因臺灣人的習俗在父親百日之內可以得以瞑目而成婚;或是父女之間以塞錢的相互體貼與照料,再一次鞏固兩代間的倫理;輕易抹除上一代可以完全不對自己的霸權反省(而只是輕易地接受、放手或因病離開),對於「家」(或是「我們」、或是「臺灣」)的唯一想像與認知,則會持續被繼承、複製。

這個倫理結構有時候會被太輕易地歸於某種「儒家文明」的修辭,或是去歷史的「傳統文化」,但如果放在文本的歷史性脈絡之中,我則看到「寫實主義」與「臺灣」概念的生成與合理化,相互扣合的緊密論述結構。全臺灣場場爆滿的觀眾與一再加演,正好說明了「我們臺灣就是這樣」的寫實戲劇觀。這種以男性、父權與本省共構而成的「我們臺灣」,搭配著戲裡以缺乏質疑的情感倫理,再一次強化觀眾與表演間的絕對認同關係。換句話說,所謂的寫實並不僅僅是舞台上表演美學的方法,更關鍵的美學認識來自於台上表演無意反省社會的「再現」,將成為台下再次認可與複製的「現實」。依照這個以溫情掩蓋保守內涵的美學策略看來,未來的主人翁不是因為上一代突然良心發現自己用盡了資源、虧欠下一代太多,因而得救;反而正是因為戲裡不斷塑造上一代的良心與真心話而形構的倫理,再一次安撫了下一代;使之再一次相信我們臺灣(包括觀眾)就是這樣,因而再回到非常穩定而中產的社會體系,而所有戲裡看似的自覺,則消失在商業票房與絕對認同中。

《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4/12/05 19:30
地點|台中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腳不落地的孩子》展現天馬戲創作劇團獨特的表演方法,以高空特技表演為主,結合音樂劇的方式談論個人成長與家庭衝突的議題;藉此顯現世代觀念差異下,親子間的關係該如何化解、個人發展上的矛盾該如何抉擇⋯⋯
Oct
22
2024
當戰爭爆發,人命已不屬於受保護之範疇,世界的主體是黨、是國家,所有平民都進入例外狀態,這樣「病」了的歷史時空,對照疫情下「病」了的社會,都是例外,都有徬徨,都同樣痛苦且孤獨著。
Oct
19
2024
「獨善其身」透過如諧音修辭的病理化,以及重疊姥爺刑求招數名稱的不道德化,特定地被指向一種缺乏內容的空洞史觀。因此,儘管藝術家的才華顯然帶來了精緻的調度,但這並不妨礙它建立在,透過否定單薄的歷史形象──一個高度恐怖、血腥而貪婪的敵人──來團結同樣單薄的當代價值之事實。
Oct
18
2024
眾多難以言說的時代的感傷情緒在舞台上層層疊疊終至發酵,以不同於閱讀紙本漫畫的臨場感感動了在場的觀眾,這是三缺一劇團所製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最迷人、最動人之處。
Oct
16
2024
整齣戲儼然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重現歷史真相的紀錄者,力求詳實地將「八仙塵爆」由始自終地紀錄下來,以對抗群眾淡忘事件的命題。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在這個命題下具備反思能力……
Oct
11
2024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Oct
10
202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Oct
08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Oct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Oct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