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動的土地關懷《水中之屋》
11月
17
2017
水中之屋(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43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水中之屋》源於阮劇團2013年提倡「劇本農場」培育台灣在地編劇的計畫,劇作家許正平創作的劇本,為「劇本農場」第一個展演作品,經過多次讀劇與編修後所結出的果實。用結出的果實形容《水中之屋》,是將它視為從無到有、孕育而生的栽培過程,因為《水中之屋》也啟發劇作家關於東石三部曲的創作。【1】

《水中之屋》帶給我「流動」的視覺體驗與身體感受:台灣作為島嶼的海洋流動、颱風入侵家園的氣流擾動,以及角色在舞台上佔據空間與自由切換視角的聲之迴流。可以從舞台的佈景與角色說起:舞台佈景透過防風林植物如木麻黃、黃槿、白千層劃出舞台的邊界;角色眾聲喧嘩的交叉敘事,爭先恐後的發出言語的蒙太奇;場景道具棋盤式的散佈在舞台上,隨角色出場轉換聚光燈與特寫鏡頭:飛機上、海安宮、「水中之屋咖啡店」、電台、客運上、多倫多、練歌坊。此外,角色常採用第三人稱先客觀的描述自己,再展開舞台上的對話,觀眾得以聽見角色內心獨白的心理時間與外在的空間時間,角色的意識隨著時間不斷流動。

同時,《水中之屋》令人感覺到溫暖,八位演員將各自的角色生命交織在一塊,或可以視為土地歷史的淤積沈澱,在雪后與熊爸二十年前的異國戀上、在混血兒卡螺對於自我歸屬與身分認同上、在父親給予蜆達(Lara)既保護又顯暴力的,將兒子夾雜在性別認同與傳統文化繼承(乩童)的壓力上、在麗蚵與劉老師這對年輕情侶鮭魚返鄉創業的理想上,編劇讓台灣的歷史發展所造成的自然生態的變遷,以愛情、親情、友情三層面的展現在對於土地的情感上。它同時也放入了台語電台廣播員ㄧ首首緩慢老歌(《風真透》《惜別的海岸》《恰似你的溫柔》)的輕柔與電視新聞SNG連線報導的激昂,對比大眾媒體形式的消長,雖然劇本裡聚焦的是小寫的嘉義東石鰲鼓溼地的小漁村,故事整體架構出的卻是關於大寫的土地關懷,笑中有淚,尤其是余品潔的出場帶來的歡笑,讓現實在雪國與童話故事中交錯。身體感受上唯一覺得太快的,是節奏(pace)的轉換,在音與情節轉場連接迂迴的過場間,燈光與語言的來回間——頓號或是句點停置的間隙中加入空白鍵(space)——佔據電腦鍵盤較長且寬的位置,非常適合拉開__距離。

最後,回到一開始進入實驗劇場舞台上顯眼的白鷺鷥,台灣西南部常見的鳥類,牠讓舞台從寫實上升到奇幻的視覺效果,雪后的衣服幻化成一千隻白鷺鷥時,將北半球多倫多冬日的白與台灣南部田園景致融合在一塊,原本靜止在樹頭上的白鷺鷥,如雪一瞬間飄散在颱風夜的天空,直到劉老師爬上秘密基地那塊村裡最高的二樓屋頂上,是《水中之屋》最戲劇性的時刻,讓自然回歸自然,希望重回這颱風島嶼之地。

註釋

1、劇作家許正平相關作品,從《家的妄想》、《雙城記失》(香港劇場空間劇團)、《城市戀歌進行曲》、《禁區》、改編作品《安平小鎮》(台南人劇團)等,筆者曾觀賞過以上這幾部作品。阮劇團的作品對我亦不陌生,曾觀賞過《城市戀歌進行曲》、《布,可以》(草草戲劇節)、《馬克白》、《家的妄想》、《愛錢A恰恰》,或是更久前改編西方作品《PROOF求證》,阮劇團現已有一群固定合作的演員班底與劇作家。

《水中之屋》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7/11/12 18: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作品大半篇幅依然面臨新文本作品搬演時共同面臨的問題,亦即舞台語言如何追捕文字形式的變化。而在場景建立上,如何透過舞台語言,達到角色化的效果,除了佈景道具,演員情感的定位與使用或許仍扮演關鍵角色。(張敦智)
12月
04
2017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