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動的土地關懷《水中之屋》
11月
17
2017
水中之屋(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2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水中之屋》源於阮劇團2013年提倡「劇本農場」培育台灣在地編劇的計畫,劇作家許正平創作的劇本,為「劇本農場」第一個展演作品,經過多次讀劇與編修後所結出的果實。用結出的果實形容《水中之屋》,是將它視為從無到有、孕育而生的栽培過程,因為《水中之屋》也啟發劇作家關於東石三部曲的創作。【1】

《水中之屋》帶給我「流動」的視覺體驗與身體感受:台灣作為島嶼的海洋流動、颱風入侵家園的氣流擾動,以及角色在舞台上佔據空間與自由切換視角的聲之迴流。可以從舞台的佈景與角色說起:舞台佈景透過防風林植物如木麻黃、黃槿、白千層劃出舞台的邊界;角色眾聲喧嘩的交叉敘事,爭先恐後的發出言語的蒙太奇;場景道具棋盤式的散佈在舞台上,隨角色出場轉換聚光燈與特寫鏡頭:飛機上、海安宮、「水中之屋咖啡店」、電台、客運上、多倫多、練歌坊。此外,角色常採用第三人稱先客觀的描述自己,再展開舞台上的對話,觀眾得以聽見角色內心獨白的心理時間與外在的空間時間,角色的意識隨著時間不斷流動。

同時,《水中之屋》令人感覺到溫暖,八位演員將各自的角色生命交織在一塊,或可以視為土地歷史的淤積沈澱,在雪后與熊爸二十年前的異國戀上、在混血兒卡螺對於自我歸屬與身分認同上、在父親給予蜆達(Lara)既保護又顯暴力的,將兒子夾雜在性別認同與傳統文化繼承(乩童)的壓力上、在麗蚵與劉老師這對年輕情侶鮭魚返鄉創業的理想上,編劇讓台灣的歷史發展所造成的自然生態的變遷,以愛情、親情、友情三層面的展現在對於土地的情感上。它同時也放入了台語電台廣播員ㄧ首首緩慢老歌(《風真透》《惜別的海岸》《恰似你的溫柔》)的輕柔與電視新聞SNG連線報導的激昂,對比大眾媒體形式的消長,雖然劇本裡聚焦的是小寫的嘉義東石鰲鼓溼地的小漁村,故事整體架構出的卻是關於大寫的土地關懷,笑中有淚,尤其是余品潔的出場帶來的歡笑,讓現實在雪國與童話故事中交錯。身體感受上唯一覺得太快的,是節奏(pace)的轉換,在音與情節轉場連接迂迴的過場間,燈光與語言的來回間——頓號或是句點停置的間隙中加入空白鍵(space)——佔據電腦鍵盤較長且寬的位置,非常適合拉開__距離。

最後,回到一開始進入實驗劇場舞台上顯眼的白鷺鷥,台灣西南部常見的鳥類,牠讓舞台從寫實上升到奇幻的視覺效果,雪后的衣服幻化成一千隻白鷺鷥時,將北半球多倫多冬日的白與台灣南部田園景致融合在一塊,原本靜止在樹頭上的白鷺鷥,如雪一瞬間飄散在颱風夜的天空,直到劉老師爬上秘密基地那塊村裡最高的二樓屋頂上,是《水中之屋》最戲劇性的時刻,讓自然回歸自然,希望重回這颱風島嶼之地。

註釋

1、劇作家許正平相關作品,從《家的妄想》、《雙城記失》(香港劇場空間劇團)、《城市戀歌進行曲》、《禁區》、改編作品《安平小鎮》(台南人劇團)等,筆者曾觀賞過以上這幾部作品。阮劇團的作品對我亦不陌生,曾觀賞過《城市戀歌進行曲》、《布,可以》(草草戲劇節)、《馬克白》、《家的妄想》、《愛錢A恰恰》,或是更久前改編西方作品《PROOF求證》,阮劇團現已有一群固定合作的演員班底與劇作家。

《水中之屋》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7/11/12 18: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大半篇幅依然面臨新文本作品搬演時共同面臨的問題,亦即舞台語言如何追捕文字形式的變化。而在場景建立上,如何透過舞台語言,達到角色化的效果,除了佈景道具,演員情感的定位與使用或許仍扮演關鍵角色。(張敦智)
12月
04
2017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
《衣》對移動/移工/黑工的命題甚至桃園脈絡的改編策略,依然選擇了消極的表現方式——以陌生的澳門女工經驗作為回答,以熟悉的台灣素人演員進行演繹——以此作為《衣》的「台灣新製版本」。然而,跨國脈絡的失聯,使得女工的主體經驗,在兩地敘事的切換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也落入了兩地相互嫁接的窘境。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