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往日時光的美好回憶《水中之屋》
4月
29
2025
水中之屋(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4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個遺世獨立的沿海小村,一場毀壞家園的颱風大水,讓情同姊妹的麗蚵、蜆達、卡螺被迫離散,各自經歷人生波瀾之後,回返故鄉,恢復失落的記憶,重建缺憾的自我,卻碰上另一場強烈颱風。三個人和來到這個小村尋覓愛慕之人的地下電台主持人Aniki,或許因為媽祖婆的庇護,有驚無險地度過了狂風暴雨的考驗,面對災後的一片狼籍,他們也對自己和這個小村的命運,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無論留下或繼續前行,都有勇氣面對。

以嘉義東石四股社區及與其傍鄰的鰲鼓濕地為原型,發想創作的《水中之屋》,主題嚴肅,素材內容沈重,關於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的命題,對身處當代的我們,更有無可迴避的切身感和迫切性。面對這樣的社會真實,我們可以用理性批判的態度面對,冷靜分析追求發展的利弊得失,以旁觀者的客觀自許。或者,我們也可以像《水中之屋》的創作者一樣,循著劇中角色回家的路徑,進入個別人物的生命敘事,建立與他們的情感連結,進而對他們境遇有更深刻的理解。

整體而論,《水中之屋》在編導、表演、設計各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現,能夠完整展現一個成熟劇團的創作/製作能量。

水中之屋(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水中之屋》的文本,結構完整,敘事流暢,劇作家純熟混用多樣的語言形式(對話、獨白、舞台指示、空間描述),讓我們對戲劇動作、角色情感,乃至於空間氛圍,有更豐富的理解,也提供了導演與表演更多的發揮空間。導演的舞台調度與節奏,靈活流暢、不落鑿痕,無論是浪漫感傷,或唐突幽默,都能處理得宜,有效地引導觀眾隨著角色走過他們的人生階段,拾起回憶,重建自我。

演員表現整齊,在角色扮演和旁白陳述之間,轉換流暢,讓文本的敘事潛能得以充分發揮,豐富了表演的層次感,配合導演純熟的場面調度,讓觀眾的意識能夠隨著戲劇動作的推展,幾乎毫不費力地流動著,直觀感受舞台/人生的幽微妙趣。個別而論,張家禎的表現,最為突出,角色討喜自不待言,但他能將戲謔和傷感幾無鑿痕地巧妙融合,讓人嘆服。林曉函將麗蚵(蚵仔)在夢想(生態咖啡館)與現實(與男友的未來)之間的糾結不定,表現得非常真切;杜瑋哲的蜆達(蜆仔),對父親的複雜情感,追尋自我的意志,都能讓我們同感;甘立安的卡螺(螺仔),既天真活潑,又能讓我們深刻感受她所承載的怨懟和遺憾。分飾多角的古辛,再一次展現他豐沛的表演能力,即使只是串場聯綴,仍能有強烈的在場感(stage presence)。洪健藏的角色,雖然較為單調,戲份相對較少,但他的表現依然精彩,特別是風災過後,在秘密基地高處的現身,仿佛變身賈西亞馬奎斯筆下人物。跨足漫才的曹瑜,能以非常簡潔的方法刻畫角色,掌握節奏,讓人印象深刻。

舞台設計李柏霖以長條棧板拼貼而成的舞台和棧道,有質樸的在地感,為數不多的傢俱陳設既有功能性,也有讓人驚艷的美感(竹架上的彩色雨傘),但如果能多一些荒蕪敗壞,或許更能凸顯小村多舛命運。燈光設計李意舜,有效地以燈光清楚定義、變換戲劇空間,更以燈光創造出魔幻般的水波和「水中之屋」,但少了被雪覆蓋的水波景觀,還是遺憾。李育昇的服裝設計,有寫實的時代感,大膽運用的鮮豔色彩,在冷冽燈光的映照下,表現出強烈的設計感。音樂設計徐啟洋對劇中流行歌曲的處理,動作設計蘇威嘉對颱風夜場景中,角色動作的編排,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

水中之屋(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Kris Kang)

Aniki的深夜廣播節目,不僅為全劇添增不少喜趣,更呼應了劇中角色的生命主題—家園、記憶、與生命的重建。回到過去那個尚無網路社群媒體的時代,有多少深陷升學苦海、為情所困、或自我懷疑的年輕心靈,曾經從深夜廣播節目主持人的溫柔話語中,得到安慰,在熟悉的抒情樂聲中(如午夜12點準時播放的《Morning has Broken》),安心入睡。如同劇中Aniki的深夜廣播節目,對困守在家鄉的蜆仔/Lara來說,就是一個情緒的出口,心靈的駐站。創作者藉由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為我們召喚出往日時光的美好回憶,Aniki與蜆仔/Lara的情感牽繫,因此不只有浪漫的美感,更有共同生命記憶的暖意。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麗蚵、蜆達、卡螺,乃至於Aniki的命運,都受不可違抗的自然天災(颱風)所決定,二十年前的那場風災,或許只能透過回憶轉述,當下面臨的這場風災,則是有力呈現這個命題的關鍵。因此,如果能有更強烈的舞台視覺效果,為颱風夜場景營造出更迫切的末世之感,對比凸顯風災過後,眾人大難倖存的重生之感,或許可以讓我們對這些人物的處境,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能有更切身的同感。

《水中之屋》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25/4/13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作品大半篇幅依然面臨新文本作品搬演時共同面臨的問題,亦即舞台語言如何追捕文字形式的變化。而在場景建立上,如何透過舞台語言,達到角色化的效果,除了佈景道具,演員情感的定位與使用或許仍扮演關鍵角色。(張敦智)
12月
04
2017
台灣的歷史發展所造成的自然生態的變遷,以愛情、親情、友情三層面的展現在對於土地的情感上。雖然劇本裡聚焦的是小寫的嘉義東石鰲鼓溼地的小漁村,故事整體架構出的卻是關於大寫的土地關懷。(羅倩)
11月
17
2017
杰哈與朵琳的雙聲對話,使得故事的形狀被重新構建,讓我們在這段跨越半世紀的關係中,看見思想的碰撞與生活的協商,聆聽對愛情本質的深刻探問,感受死亡與離別所激起的深沉情感。
5月
22
2025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