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聲萬響,敲不出戲樂共鳴《阿拉伯之夜》
6月
29
2015
阿拉伯之夜(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4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從《行車紀錄》、《安平小鎮》到《游泳池(沒水)》,新銳導演廖若涵處理這些歐美文本時,並不過度轉換文化情境或刻意俗譯語言,而是在維持一貫簡約氛圍下,透過獨特聲響策略,營造變化多端的即時音場,甚或強化語言之音樂性,在豐富當下情境的同時,引出一層魔幻與寫實雜揉的餘韻。幾個作品下來,漸漸形塑其個人創作特色,新作演繹德國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阿拉伯之夜》,同樣地,承繼過去風格。然而,此聲音美學延續之必要,是各個獨立文本不約而同的巧合發聲,還是導演欲藉不同作品,更進一步地探索以聲為本的實驗極限?抑或,只是出於某種美學上的執念,而一再形式先行之下,反倒變得自貼標籤?

《阿拉伯之夜》劇情起於一則停水事件,從一棟都市大樓出發,環繞五位人物,串連彼此際遇,以多重視角的敘述體推展,因而敘事策略多線、多焦並行,觀點跳躍,時進時出,台詞流動於角色獨語、兩人對話、旁觀敘述之間。劇作建構形式跳散,但完整呼應內容中,五人困於同一空間,卻聲不合奏、個別疏離、自成一局的處境。漸漸地,情境像是脫離客觀現實,掉入了意識世界裡,飄忽不定,延展至沙漠、酒瓶等奇幻場景,由實入虛,如夢如真,就戲味、空間及感官上而言,皆更添層次。再者,字裡行間充滿林林總總的聲音指涉,富有行動、能量、節奏、速度、色彩,流露出豐沛的音樂性,而且光譜跨幅寬廣。整體來說,聲源、音層、調性及質感,詭譎多變,幻化無窮,眾聲喧嘩之下,交織而成一部多音文本。本質上而言,這劇本非常適合廖若涵發揮其聲響實驗,甚至比之前幾部作品都更為適合。

的確,聲響成了貫穿全戲詮釋主調。舞台空蕩一片,背景結構嵌上幾根白熾的日光燈管,基調中冷,五位演員維持中性,皆身穿黑色運動服裝,外觀幾無區隔,難以輕易辨識,各個身體除了肢體行動外,都像是成了樂器。除了人工音效,大多聲音都是從演員自身發出,賦予聲音呼吸和生命,彷彿千聲萬響都化成了劇中不存在卻又縈繞不去的額外角色。

只不過,身體與聲音共構而成的豐富聲景,卻錨定寫實,不論門敲、電鈴、車駛、風嘯、水滴、狼嚎、湍流,以及器物兩兩摩擦、撞擊之聲,大多以仿真為主,甚至重現場景。例如,當情境進入沙漠,一群人如風吹沙,咻咻不止,對角處站著落單的演員奮力向前,卻無法移動。然而,劇作採敘事體之目的乃在於迅速流轉行動,更是提供想像空間,此刻舞台表演與當下口述台詞完整貼合,雖然宛如再現,卻也限縮想像,聲音成了文字符碼直譯,身聲交唱僅為台詞的視覺印證,顯得內容重複,並未能進一步地營造更深層而多樣的心靈圖像。除了試圖客觀精準呈現環境音場外,聲響與人、景或戲本身有無對話的可能?除了聲文合鳴,能否以聲帶戲,藉由對位、變奏、扭曲、諧擬、牴觸等各種戲樂敘事技巧,轉化戲劇文本裏具體或潛在的張力,進而烘托出客觀以外的真實?

整場下來,聲響效果滿溢,幾乎到了氾濫的地步。不僅演員們自始至終動量噴發,聲響繁複,肢體過動,台詞倉促,說書少有輕重緩急、起承轉合之分,而且背景噪音音效一路襯底,幾無停歇。即使當劇中狂想元素激注,質感仍趨於一致,視聽刺激推升曲線不明,真實與想像之間拉鋸不大。於是,漸漸地,原劇遊歷結構所承載的敘事節奏散失,劇中音樂性也因無以流動而缺乏層次。到頭來,聲響,究竟是深化文本的敘事利器,還是放不下的敘事負累?是打破了劇本侷限,還是反成了劇本侷限?

《阿拉伯之夜》

演出|台南人劇團(廖若涵)
時間|2015/05/23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較文本及實際演出,雖然刻意抽掉文本現實的氣息,其餘骨骼的曲線、架構可以說是仍精準地重製,在導演詮釋明顯凌駕文本之上的狀況下,經過測量之後準確地搬移,一絲不苟。(張敦智)
6月
12
2015
這場導演風格與文本之角力中,節節退讓的並非文本精神,而是在此作中難以與劇本切割的時空背景──以大量的阿拉伯、土耳其文化象徵,作為德國當代面對自身作為移民社會之隱喻。(白斐嵐)
6月
03
2015
努力地實踐「新文本」的功課:重新創造、製造想像。在燈光亮起的時刻,所改變的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並非對文本進行單向的玩弄與傷害,其所操演的還是屬於導演個人的形式變化。(吳岳霖)
5月
26
2015
聲音可以是音效、是演員在舞臺周圍狂奔的聲響、身體撞擊的聲音,演員尋找聲音、觀眾則是跟隨被製造出來的各式聲響被帶入一個個變換自如的情境中。 (羅倩)
5月
25
2015
演員只有把台詞單薄表層唸誦出來,而不去細究言語內在意涵的表述為何。希梅芬尼在劇本中,不言而喻外來土耳其移民在德國的處境與隔閡,完全被廖若涵空缺或刪減台詞而不處理。 (葉根泉)
5月
25
201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