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祭儀及月相,寄託思念與歡聚之情《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
11月
13
2020
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施靜沂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0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十月初,中秋連假最後一天的週日夜晚,在鐵花村音樂聚落這個有點輕鬆、帶著實驗性的音樂場域,《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發表了第三年的「卑南族『經典部落歌謠』採集活化計畫」成果。來自外地的我在月下的鐵花吧感受吟唱的美好之餘,也試圖探索其中豐富、有些高深的文化能量。

不過,該從什麼角度理解卑南族的歌呢?翻閱了一些資料後發現,男性主導的年祭(大獵祭)及女性主導的小米除草儀式等歲時祭儀,似乎常成為古今卑南族音樂家的創作主題,像是林志興〈南王卑南族歲時祭儀中的音樂〉在將卑南族歌謠分為:祭儀之歌、慶典之歌、古謠、情歌、工作場合唱的歌、抒情與歡樂之歌、搖籃曲與兒歌八種時,便將祭儀之歌列在首位;不過,除了祭儀的部分,此次利嘉部落Ina們首先帶來的〈月下情歌〉也相當動人且深刻。

這首ABA曲式的小調、情歌,每段由四個族語短句構成,如此格律讓人想起中國文學中絕句或古詩的體裁;而此曲一開始就藉由獨唱,表達一名女子在窗邊望月、等心上人的寂寞情意,悠遠歌聲傳達出等待的心事:「kisenanku za vulan, kaviriviring marawvan, ivaya vanisang hawlay ku kani, mengarangara ku kannu.」(月光照著我,懷念的夜晚,哥哥我在這裡,還在這裡等著你。)【1】到了B段,女子的孤單寂寞藉由眾人的合唱加以強化,透過投影幕上的中譯,聽眾也能對曲子女子的愛情境遇產生共鳴。接下來的曲調雖然回到A段,但意境已隨時序流轉:「muwalremes na vulan, ‘iyadenan i makalaud, kiyanun ku zanu waruma’an, patari munayun.」(月亮消失了,東方漸漸亮了,我祈禱你回來,一直到永遠。);顯然,思念衷曲從黑夜唱到白天,而透過出現兩次的「vulan」(月亮)、「kisenanku」(照亮我)、「mengarangara」(一直等待)、「waruma」(回來)、「patari」(延續)、「munayun」(永遠)等關鍵字及眾人悠遠帶率直的表達,可說於綿長思念中嶄露底氣,欲將遠方愛人呼喚歸來。

緊接著的〈金色的小米〉、〈歡樂年祭〉,分別與小米除草祭儀及年祭、大獵祭有關,而此類祭儀相關的歌謠或因連結作曲人與演唱者從小到大與親族參與祭儀的生命回憶,而顯得別具意義且真情流露。

然而,不同於陸森寶遺作〈懷念年祭〉,將在外工作、不常回家卻總惦記男子會所的生活與部落祭典的細膩轉折包裹於年祭主題的吟唱中【2】;蔣喜雄創作的〈歡樂年祭〉主要描述族人因參與年祭而得以歡聚的知足美好,曲風與〈聚會歌〉、〈歡樂年年〉及演出最後一首的〈頌祭祖靈〉較近;其中,耆老演唱、音調稍低的〈歡樂年年〉藉由手持鈴鐺表達歡快,而部落青年合唱的古謠〈聚會歌〉節奏稍慢、以虛詞為主,但男女青年嘹亮和諧、中氣頗足的歌聲,已將族人歡聚的盛情表露無遺。

至於〈歡樂年祭〉與〈頌祭祖靈〉的男女老少大合唱更不用說了,透過以下歌詞中譯與族語說明,應不難感受到詞曲中洋溢的期待與歡欣:

Hay hay hay hay na lu wan na ho hay yan (虛詞)

‘amiyan ‘amiyan(‘amiyan意為年祭)

Semasahar za ta mapiya(mapiya意為大家,整句為大家歡聚同樂)

Hay hay hay hay vangsar na vangsaran (vangsar意為英俊的,vangsaran意為青年)

Tamuni na singsingan(singsingan模仿臀鈴、鈴鐺聲的擬聲詞)

Vulay na vulavulayan (Vulay 意為美麗的,vulavulayan意為姑娘、小姐)

Mukasa ta semenay(Mukasa意為一起,semenay意為唱歌)

Muturik ta muwarak(Muturik意為排隊,muwarak意為跳傳統舞)

Kasahasar na inuwarukan(整句為熱鬧的聚會)【3】

大巴六九部落的文化成長班表演帶動唱(施靜沂提供)

顯然地,雖然社會歷經變遷,但關乎歲時祭儀的種種生命回憶仍縈繞於耆老與族人心中,成為最美麗也最重要的牽掛;藉由上述〈歡樂年祭〉的歌詞節錄,我們稍稍窺見卑南族人祭儀生活中的歌舞日常,或也如賴靈恩的博論《從俗唱到聖詠:以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為中心的研究》及其中孫大川的解析,這些〔祭儀中的「俗唱」(senay)〕雖然非以宗教功能為主,但的確有助於祭儀運作更順利,並使參與族人好好聯絡感情。

此外,出現在開場MV、於PASIWALI音樂節伴隨巫師祈福出場的〈’emalu’alu〉(抬椅歌),原先是在小米除草儀式結束後的除草完工禮(muhamud)上,藉由讓長老坐上藤椅,眾人歡呼並將其拋舉,來表達對老人家的敬愛與感謝之歌。如此融合歌聲、舞蹈、打鼓及隊形變換的「俗唱」(senay),容許當代創意的加入,無論是MV中華麗的隊形變換或音樂節時氣勢磅礡的鼓聲與吶喊,皆讓人看見族語、祭儀相關歌謠的更多可能。

最後,除了耆老與青年的演唱,此次文化成長班師生帶來的幾首兒歌也不落人後。尤其身穿傳統服飾的孩子豪不怯場地在老師指揮下展開童謠〈兔子歌〉的帶動唱,認真、大方的身姿與清亮歌聲博得不少掌聲與歡笑;可見即使並非每個孩子都有生活在族語環境的機會,但藉著如此練唱、演出,族群文化的種子已用新的方式播灑、茁壯於其學習記憶中。若以表演藝術的角度觀之,不啻是期待走過失落、復振之旅的族語歌謠與文化生活,能在耕耘後重回自己的舞台;凝聚更多歡聚美好之餘,也召喚出更多懂得欣賞的聽眾,以及歌藝展演與文化發展的豐碩可能。

註釋

1、族語歌詞及中譯資料來源皆為:「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xudzKMgLE

2、相關內容摘自《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一書。

3、資料來源的頻道同註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QVNzHrb74

《美哉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III》

演出|利嘉部落、大巴六九部落
時間|2020/10/04 20:00
地點|鐵花村音樂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