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現代《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
12月
25
2019
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大聲藝術有限公司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7次瀏覽
楊宜樺(專案評論人)

近年屢獲國際音樂大賽首獎的臺灣鋼琴家黃鈺婷,主攻鋼琴現代音樂的她將旅歐十年的習樂經驗匯聚實踐於「Klanglabor」系列音樂會中;2019年的「Klanglabor II」,更擴展為巡迴音樂會,經瑞士、德國、法國後終站來到臺灣,【1】不僅是他旅居多年回臺的第一場音樂會,整場以馬拉松形式上演歐陸當代鋼琴作品的曲目安排,對現今臺灣仍以西方古典、浪漫時期作品為主軸的鋼琴獨奏會而言,更是相當難得。

Klanglabor意為聲響實驗室,自二十世紀前半葉以來,現代音樂作曲家們透過不斷地挑戰音樂的定義、樂器的限制與聽覺的美學,拓展當代音聲藝術的範疇。鋼琴自然也是其實驗對象之一,這些前衛且艱深的鋼琴作品不只考驗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更直接揭露演奏家對音樂藝術的抽象理解與詮釋能力,能否在作品與聽眾間建立臻至完美的藝術世界。

以此為名,黃鈺婷在這場「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音樂會中帶來1970年代以降瑞士、法國與義大利作曲家之五首鋼琴作品,透過其精準、明確且細膩的演奏,清晰呈現這些作品在豐富的聲響層次變化中所蘊含的音聲意義。第一首義大利作曲家Marco Stroppa作品《鳥人》(Tangata Manu)以小木塊固定延音踏板延續特定的和弦,隨著動機音型的解構與迴繞,在泛音若隱若現共振而出的音聲空間,描繪神話中的鳥人之姿。第二首瑞士作曲家Christoph Delz第一號鋼琴作品《西爾斯湖》(Sils)則更大幅度的運用延音踏板,使得全曲聲響宛若水氣氲氤般沁滿琴弦擊出的各色音聲;第三首法國作曲家Brice Pauset《鋼琴練習曲》(Piano Etude N. 1,選自其作《地域》)則以密集音群與故意缺失的音高,製造聽覺的連續與不連續感,並以突兀的休止作結,兩首連演更顯作品聲響的對比差異。同樣連續演出的第四首與第五首,則分別是對音樂時間與文化的提問與模傚。義大利作曲家Lorenzo Pagliei在其作中《美麗關係》(Le Belle Relazioni)模糊了旋律與和聲的定義,透過解構又相互建構,動機音型運用延音踏板產生泛音,隨著音樂時間的行進,碰撞出極為漂亮的音聲色彩;而法國作曲家Betsy Jolas《B for Sonata》則將峇里島甘美朗的聲響層次轉化入作,音樂結構也融匯了甘美朗快、慢段落的對比特色,但其善用多重的演奏技法發展音聲素材,讓鋼琴呈現出相當立體的多聲部音景。

就現代音樂而言,本場音樂會曲目在聲響選擇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多數展現了歐陸作曲家自十九世紀末經驗現代性斷裂後,以回歸自然的追求來探索新聲的創作取徑:從被定型的和聲中解脫至自然產生的泛音共振聲響,from harmony to harmonics。儘管如此,黃鈺婷將每首作品的趣味之處詮釋地相當到位,足見他對每首作品都下了極深的功夫,乾淨俐落的觸鍵、冷靜理性的音樂處理、流暢自然的音樂表現,沒有任何誇張多餘的姿儀,而是精確且細緻地呈現作品樣貌。似乎僅僅透過聆聽,聽眾即可想見樂譜上的每個標記、每條旋律走向、每個音樂素材的存在意義。可以說,黃鈺婷以其對現代音樂的深刻理解與不凡的演奏實力,為現代音樂作品增色許多,並讓聽眾透過「Klanglabor」品味鋼琴更為多樣的細微聲響。

猶記得,多年前曾在國立交通大學聆聽鋼琴家陳必先演奏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之作,讓我得以領略史氏作品中每組音堆與細微音符堆砌出的音樂意涵。而如今,儘管現代音樂創作仍屬音樂文化之小眾,或可期待黃鈺婷未來更臻成熟的鋼琴現代音樂演奏,能引領臺灣聽眾擁抱音樂藝術的前衛與未來。

註釋

1、參照本場音樂會節目單。

《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

演出|黃鈺婷
時間|2019/12/20 19:30
地點|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