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屢獲國際音樂大賽首獎的臺灣鋼琴家黃鈺婷,主攻鋼琴現代音樂的她將旅歐十年的習樂經驗匯聚實踐於「Klanglabor」系列音樂會中;2019年的「Klanglabor II」,更擴展為巡迴音樂會,經瑞士、德國、法國後終站來到臺灣,【1】不僅是他旅居多年回臺的第一場音樂會,整場以馬拉松形式上演歐陸當代鋼琴作品的曲目安排,對現今臺灣仍以西方古典、浪漫時期作品為主軸的鋼琴獨奏會而言,更是相當難得。
Klanglabor意為聲響實驗室,自二十世紀前半葉以來,現代音樂作曲家們透過不斷地挑戰音樂的定義、樂器的限制與聽覺的美學,拓展當代音聲藝術的範疇。鋼琴自然也是其實驗對象之一,這些前衛且艱深的鋼琴作品不只考驗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更直接揭露演奏家對音樂藝術的抽象理解與詮釋能力,能否在作品與聽眾間建立臻至完美的藝術世界。
以此為名,黃鈺婷在這場「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音樂會中帶來1970年代以降瑞士、法國與義大利作曲家之五首鋼琴作品,透過其精準、明確且細膩的演奏,清晰呈現這些作品在豐富的聲響層次變化中所蘊含的音聲意義。第一首義大利作曲家Marco Stroppa作品《鳥人》(Tangata Manu)以小木塊固定延音踏板延續特定的和弦,隨著動機音型的解構與迴繞,在泛音若隱若現共振而出的音聲空間,描繪神話中的鳥人之姿。第二首瑞士作曲家Christoph Delz第一號鋼琴作品《西爾斯湖》(Sils)則更大幅度的運用延音踏板,使得全曲聲響宛若水氣氲氤般沁滿琴弦擊出的各色音聲;第三首法國作曲家Brice Pauset《鋼琴練習曲》(Piano Etude N. 1,選自其作《地域》)則以密集音群與故意缺失的音高,製造聽覺的連續與不連續感,並以突兀的休止作結,兩首連演更顯作品聲響的對比差異。同樣連續演出的第四首與第五首,則分別是對音樂時間與文化的提問與模傚。義大利作曲家Lorenzo Pagliei在其作中《美麗關係》(Le Belle Relazioni)模糊了旋律與和聲的定義,透過解構又相互建構,動機音型運用延音踏板產生泛音,隨著音樂時間的行進,碰撞出極為漂亮的音聲色彩;而法國作曲家Betsy Jolas《B for Sonata》則將峇里島甘美朗的聲響層次轉化入作,音樂結構也融匯了甘美朗快、慢段落的對比特色,但其善用多重的演奏技法發展音聲素材,讓鋼琴呈現出相當立體的多聲部音景。
就現代音樂而言,本場音樂會曲目在聲響選擇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多數展現了歐陸作曲家自十九世紀末經驗現代性斷裂後,以回歸自然的追求來探索新聲的創作取徑:從被定型的和聲中解脫至自然產生的泛音共振聲響,from harmony to harmonics。儘管如此,黃鈺婷將每首作品的趣味之處詮釋地相當到位,足見他對每首作品都下了極深的功夫,乾淨俐落的觸鍵、冷靜理性的音樂處理、流暢自然的音樂表現,沒有任何誇張多餘的姿儀,而是精確且細緻地呈現作品樣貌。似乎僅僅透過聆聽,聽眾即可想見樂譜上的每個標記、每條旋律走向、每個音樂素材的存在意義。可以說,黃鈺婷以其對現代音樂的深刻理解與不凡的演奏實力,為現代音樂作品增色許多,並讓聽眾透過「Klanglabor」品味鋼琴更為多樣的細微聲響。
猶記得,多年前曾在國立交通大學聆聽鋼琴家陳必先演奏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之作,讓我得以領略史氏作品中每組音堆與細微音符堆砌出的音樂意涵。而如今,儘管現代音樂創作仍屬音樂文化之小眾,或可期待黃鈺婷未來更臻成熟的鋼琴現代音樂演奏,能引領臺灣聽眾擁抱音樂藝術的前衛與未來。
註釋
1、參照本場音樂會節目單。
《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
演出|黃鈺婷
時間|2019/12/20 19:30
地點|十方樂集音樂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