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現代《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
12月
25
2019
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大聲藝術有限公司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8次瀏覽
楊宜樺(專案評論人)

近年屢獲國際音樂大賽首獎的臺灣鋼琴家黃鈺婷,主攻鋼琴現代音樂的她將旅歐十年的習樂經驗匯聚實踐於「Klanglabor」系列音樂會中;2019年的「Klanglabor II」,更擴展為巡迴音樂會,經瑞士、德國、法國後終站來到臺灣,【1】不僅是他旅居多年回臺的第一場音樂會,整場以馬拉松形式上演歐陸當代鋼琴作品的曲目安排,對現今臺灣仍以西方古典、浪漫時期作品為主軸的鋼琴獨奏會而言,更是相當難得。

Klanglabor意為聲響實驗室,自二十世紀前半葉以來,現代音樂作曲家們透過不斷地挑戰音樂的定義、樂器的限制與聽覺的美學,拓展當代音聲藝術的範疇。鋼琴自然也是其實驗對象之一,這些前衛且艱深的鋼琴作品不只考驗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更直接揭露演奏家對音樂藝術的抽象理解與詮釋能力,能否在作品與聽眾間建立臻至完美的藝術世界。

以此為名,黃鈺婷在這場「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音樂會中帶來1970年代以降瑞士、法國與義大利作曲家之五首鋼琴作品,透過其精準、明確且細膩的演奏,清晰呈現這些作品在豐富的聲響層次變化中所蘊含的音聲意義。第一首義大利作曲家Marco Stroppa作品《鳥人》(Tangata Manu)以小木塊固定延音踏板延續特定的和弦,隨著動機音型的解構與迴繞,在泛音若隱若現共振而出的音聲空間,描繪神話中的鳥人之姿。第二首瑞士作曲家Christoph Delz第一號鋼琴作品《西爾斯湖》(Sils)則更大幅度的運用延音踏板,使得全曲聲響宛若水氣氲氤般沁滿琴弦擊出的各色音聲;第三首法國作曲家Brice Pauset《鋼琴練習曲》(Piano Etude N. 1,選自其作《地域》)則以密集音群與故意缺失的音高,製造聽覺的連續與不連續感,並以突兀的休止作結,兩首連演更顯作品聲響的對比差異。同樣連續演出的第四首與第五首,則分別是對音樂時間與文化的提問與模傚。義大利作曲家Lorenzo Pagliei在其作中《美麗關係》(Le Belle Relazioni)模糊了旋律與和聲的定義,透過解構又相互建構,動機音型運用延音踏板產生泛音,隨著音樂時間的行進,碰撞出極為漂亮的音聲色彩;而法國作曲家Betsy Jolas《B for Sonata》則將峇里島甘美朗的聲響層次轉化入作,音樂結構也融匯了甘美朗快、慢段落的對比特色,但其善用多重的演奏技法發展音聲素材,讓鋼琴呈現出相當立體的多聲部音景。

就現代音樂而言,本場音樂會曲目在聲響選擇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多數展現了歐陸作曲家自十九世紀末經驗現代性斷裂後,以回歸自然的追求來探索新聲的創作取徑:從被定型的和聲中解脫至自然產生的泛音共振聲響,from harmony to harmonics。儘管如此,黃鈺婷將每首作品的趣味之處詮釋地相當到位,足見他對每首作品都下了極深的功夫,乾淨俐落的觸鍵、冷靜理性的音樂處理、流暢自然的音樂表現,沒有任何誇張多餘的姿儀,而是精確且細緻地呈現作品樣貌。似乎僅僅透過聆聽,聽眾即可想見樂譜上的每個標記、每條旋律走向、每個音樂素材的存在意義。可以說,黃鈺婷以其對現代音樂的深刻理解與不凡的演奏實力,為現代音樂作品增色許多,並讓聽眾透過「Klanglabor」品味鋼琴更為多樣的細微聲響。

猶記得,多年前曾在國立交通大學聆聽鋼琴家陳必先演奏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之作,讓我得以領略史氏作品中每組音堆與細微音符堆砌出的音樂意涵。而如今,儘管現代音樂創作仍屬音樂文化之小眾,或可期待黃鈺婷未來更臻成熟的鋼琴現代音樂演奏,能引領臺灣聽眾擁抱音樂藝術的前衛與未來。

註釋

1、參照本場音樂會節目單。

《Klanglabor II─Miniature Estrose》

演出|黃鈺婷
時間|2019/12/20 19:30
地點|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
她那綿延溫暖的歌唱線條,串連著既清楚又充滿顏色的咬字。她用心鑽研出的文學底韻和多年嚴以律己所修鍊出的演唱技巧,透過今晚舒曼的音樂詮釋,完美展現。
5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