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與無能的觀看《睇.女》
5月
08
2023
睇.女(曉劇場提供/攝影蔡之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8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睇.女》(Bird-Watching)是艋舺國際舞蹈節,國際交流單元中一檔二十五分鐘的演出,由香港女性編舞家所創作。劇場門甫開啟,觀眾魚貫入場,從遊走的視線中,可瞥見燈光未明的舞台中央,佇立著一尊雕塑,在舞台頂端曳下漏斗狀的遮罩物,此血紅物件的尖端處攫取住人形裸像的頭部,我們忖度著該以什麼距離面對它,在遠端目光下,可遙想映照出古典人體雕像的理想典型,充滿均質勻稱與穠纖合度的飽滿輪廓線,唯一缺憾的就是這座人型不包含掌握心智的頭顱,獨留裸露的軀幹供人凝望。

節目開演眼前更為明朗,人形忽而動作了起來,清晰地覺察到這是活生生的肉體,不是無機質的雕塑,更不是由人工智慧所操作的機器,這具裸身袒露的極為徹底,未有絲毫地衣物遮蔽,全然坦蕩地回到身體的原生狀態,膚色、毛髮、外顯器官等全都一覽無遺,以手部為主的動作持續著,張牙舞爪即是在形容此刻狀態,這具無頭人張揚著他奇異的手勢,雖看不見口部如果有的話應也是血盆大口,沒有腦袋的身體是否更不受控制,或是它生成了屬於塊狀形體的自我意志,而我們不自知,有時它也自我獸化,呈現四足跪姿或四足朝天,似動物一般露出性器或說是排泄器官,這一切令人心生抗拒,不想和這似人非物太靠近,所幸它的運動受到赤紅頂篷的牽制,無法大幅跨越位移。


睇.女(曉劇場提供/攝影蔡之凡)

究竟是何種原因,讓這個人人皆有的身體,形成如此歧異化的聯想,只是因為缺乏頭部的統整?還是有著面容消失的焦慮?這個身體去除了我們最為熟悉臉孔,我們總是和鏡中的那張臉對視後,處於視線交錯處才能全盤地檢視自己的身體,否則就只能片面地鳥瞰局部,頭顱被拼貼般地移置他處後,個人的視神經就像是接錯的電話線,狂響個不停,於是啟動了時空的超現實旋鈕,異世界的一切都想來佔領這個空缺,漸次地超逸出日常的想像,表情的喪失更讓情況加劇,不但少了一則身體的線索,肉體自身也宛如竊取人類基因的外星人一樣,發展出自己的臉孔,抖動的胸部、扭曲的身形都像是在訕笑著我,我與這個台上的身體是絕對的陌異,無有交集。

演出末段回歸較為身體二元的想像,出現陽具的意象,及性別關係中親暱共享的時刻,但性別政治的處境在作品中已被鬆動,這個身體不僅只於對陰性或陽性身體的流俗定義,它飽含更多中性或是特異的概念,從原生流變出對自我的異化,轉化裸體即是性感,或是裸身即構成情慾的觀點,也隱含身體的自我看待與他人認定觀念不一的問題,這個作品在渴望被看與拒絕觀看中遊走,提供了莫衷一是的想法,那就是每個人身體或許都有逃離社會建構,使之成為獨一無二個體的能力。

《睇.女》

演出|黃碧琪
時間|2023/04/22 15: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