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舞蹈的美好《風起》
1月
08
2018
風起(林鼎泰 攝,林文中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6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正邁向第十年的林文中舞團,近年來幾個大型舞作:《長河》、《空氣動力學》、《流變》,到最近的《風起》,都在正統大劇院演出,創作素材就是舞者的身體,專注雕琢舞者的身體動作。沒有多媒體影像,沒有奇異道具,沒標榜新形式或潮概念,也不為抽象的現代舞尋找議題或敘事。林文中心目中的舞團,就是舞團給底薪,訓練出一群專業舞者,老老實實地跳舞。

幾年前就聽林文中說要創作「純舞蹈」,當時並未徹底理解其意,直到看到這部《風起》。雖與宮崎駿動畫電影同名,但並未詮釋或再現任何故事,主體就是舞蹈。偌大的舞台上,極簡地飄蕩著一片薄紗,其他就是燈光、音樂,精細無間地配合舞蹈動作。那純然就是身體在空間書寫詩章。無須外掛任何議題或概念,不需展現作者情感或乘載使命,沒有「語言性」的身體語言,其豐富勝過千言萬語。

舞蹈的書寫其實難以用語言解讀,讓我以敘事為喻,《風起》序曲像夜行者疾行趕路,幾個小光區閃現舞者的動作切片,探照燈式的窺視,從局部拼湊整體,透露這支舞的幾個主要動作。動作尚未完全走盡、凝固定格,便沒入黑暗,顯得神出鬼沒。當光區終於擴大,籠罩舞者全體時,觀眾終於看清三男四女,都著黑色無袖上衣,裸露手臂,肘部的摺曲,顯得特別醒目。光薄薄地削切著他們的頭臉、手臂、身側,當他們以手接肘,搭連成一道曲線的波浪時,就像一具機器的殘骸主件——原為整體,如今碎裂、解構、剝除;漫長的過程同時性地在瞬間爆燃。每一片單體,彷彿還剩存著飛行的記憶,但終究不敵地心引力而墜毀。曾經翱翔天際的自由,與如今自行其是的自由,皆以某種失落為代價,有意有悔,形成拉鋸。

《風起》的動作語彙也呈顯這種往而復返的張力:手與足從身軀出發,不是一往無回,奔向無限,而是去而復返,形成迴流。身體移動的方式也是,去而折返,返又復去,但又不是圓滑的太極,遊意的雲手,而是嶙嶙有角,如北斗七星的折線,關節之間各有主張,犄張四方,擁抱虛空。肩、肘、腰、膝、胯,本是旋轉的軸,此時彷彿發起動力的基點,牽動著身體移形、旋轉、上升、下降,在空中寫成曲折往復的之字形。身體周圍,有無數看得見或看不見的路徑。但要說自主意志,又彷彿沒有。手腕尋找手肘,手肘尋找肩膀,頭尋找著頸子;手掌尋找膝蓋,膝蓋尋找著腰,腰尋找地板。落單的個體尋找母體,剛形成組合又解構,拋出離心分子。關節同時也是舞者身體互相接觸的位置,身體尋找另一個身體,從對方的身體得到動能。

相較於《長河》讓身體比附水的柔滑,《空氣動力學》意欲身體輕盈如風卻不敵光影虛渺,《風起》的身體動作介於有機與無機之間,衝突或戰鬥都在身體之內,更加純粹,也形複雜。當藍色光幕捲軸般拉起時,那就是千疊臂浪,時而聚成洪濤,時而水花四濺,散落成為各自顫晃的水珠。當腕肘相接成隊時,又像水中龍蝦,吐出前頭的鉗。當薄紗飄蕩半空,那就是飛行機的骸殼,在劇痛中震裂各自的意志,無哀地凝視先脫落的機芯,任其穿越身體間的縫隙,將凝結成塊的身體當梯、當門、當冷的雕塑。當薄紗墜地時,那就是白浪前緣,沖刷臥倒沙灘的身體礁石。最後薄紗在空中打摺,佔據半幅舞台,隨風起紋,成了風的書寫板;但不再像《空氣動力學》的空中垂擺,與地板上的舞者呈對抗之姿,而是各自書寫,像海綿吸收光影。當風的書寫璀璨絢麗時,人的書寫就安靜如影;當風與光飽滿不再吸睛,人的書寫方進入纏綿酣沈;最後的雙人舞結場,大概是唯一呼應崛辰雄小說《起風了》的地方。但是不說故事,那也就是身體在結構與解構之間、有機與無機之間流動不居,最後以「人」的姿態落款。像一枚小小的私章。

《風起》的流動是全體的,不僅舞者身體,音樂、燈光也加入運動,舞台布幕和燈桿的起落有致,在動與靜、簡與繁、輕與重、群與獨之間,有為有守,層次紛繁,聯奏精巧,而每一瞬即將凝結成固體的時刻,或身體解構,或暗燈吞沒,或空場伺候,留下書不盡意的風韻嫋嫋。看完《風起》或許無法回答台灣的現代舞未來這種大哉問,也無法針對特定議題發出「藝術家的聲音」,很純粹就是一場美的饗宴,讓每個元素飽滿美麗,讓舞者的身體暢所欲言。我這才了解林文中說的「純舞蹈」就是把舞蹈這門藝術做好做滿。在這資訊滿載的時代,我們太容易「自滿」,以為過眼成堆已經滿了夠了好了,殊不知真正的好是稀有。而費盡力氣追求的好,又速速消溶在滿載的物流中不見,又怎能怪越來越多創藝者認為做得好不如做得巧?林文中在演前報導中自陳《風起》是一部關於告別的作品。我猜他要告別的不是飛翔的渴望或跳舞的價值,而是告別這個物滿而驕的時代。有些什麼就這麼隨風而去了。

《風起》

演出|林文中舞團
時間|2017/12/09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