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記憶到無邊無際——2022半島歌謠祭《想想,日子》與《島嶼狂想曲》
10月
27
2022
島嶼狂想曲(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林科呈、朱靖閎、洪維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9次瀏覽

由於疫情延期,一年一度的「半島歌謠祭」今年兩度舉行【1】。早在2008年,恆春即有國際民謠音樂節,包含比賽、工作坊及國內外民謠樂團聯演等活動,傳承與推廣半島獨有的音樂記憶。十年後,在地策展團隊火箭人實驗室將之轉型為「半島歌謠祭」,開始逐年推出跨域新企劃,包含「老調新聲」、戲劇、馬戲、舞蹈,及今年度的時尚走秀等【2】。這些無邊無際的想像與實踐,使得看似亙古不變的記憶注入活泉、返回生活,能持續發展與創造。


別出心裁的策展,回到民謠本身的音樂性

自2020年起,半島歌謠祭每年皆有以恆春民謠、滿州民謠為基調,進行再創作的「詩市集」演出。除了吟唱古調,演出重點也著重氛圍營造——運用簡短對話情境結合唸唱,試著呈現悠遠以來,民謠融入街頭叫賣、尋常生活的場景。《想想,日子》即是今年詩市集之延續。值得注意的是,分為上、下半場各二十餘分鐘的演出,中間夾有長達兩小時的民謠時尚秀《島嶼狂想曲》,其中包括DJ、時尚走秀及夏川里美等樂團演唱。兩個節目的舞台皆緊鄰恆春北門城牆,互相對望而區隔甚遠,彼此之間的草地,是觀眾往返兩側欣賞節目的座位區。 


想想,日子(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林科呈、朱靖閎)

或許準備與排練期有限,亦或呈現目標轉變。不若今年三月的詩市集,有較豐富的戲劇動作、情境烘托,或道具使用,《想想,日子》中的傳藝師演唱過程多為定點,似乎較少如過往有市集、叫賣與生活感等氛圍的場面調度,僅些許段落輕輕搖曳、偶有走位,或安排吻合唱詞的肢體動作。然而,由於散落大量紅色塑膠椅的舞台空間並不小【3】,且有一定高度(大約一位成人高),於是不論傳藝師唱得情意多麼濃烈、記憶多麼深刻,都顯得被過於寬闊、空曠的空間所形成的距離感稀釋了些許,頗感可惜。

不過換個角度切入,不難發現這次演出另有別出心裁的一面。比起過去試圖呈現懷舊寫實的表演,這次《想想,日子》嘗試突破的,則轉向民謠吟唱與月琴演奏本身的音樂性。


想想,日子(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林科呈、朱靖閎)


與時俱進的民謠意象,才能傳唱更多生命記憶

在過去,傳藝師的出場,標誌著某種保存意味,而昔日民謠傳唱內容,多是悲苦、無奈、心酸的人生寫照,唱詞與詮釋無不反應著低落或糾結的情緒。然而,此時的生活景況已與過去截然不同,《想想,日子》邀來資深戲曲家游源鏗,以吳登榮、王洋月、林秋月及洪秀蘭四位民謠傳藝師實際的生命故事為本,撰寫全新的長篇唱詞來演出(如年輕時至高雄百貨工作、到台北學機車修理的故事等)。企圖在既有的思想起、守牛調、五孔小調、平埔調及四季春之曲調裡,打開民謠打趣、正向、積極、幸福與自信等吟唱變化的可能。例如,傳藝師吳登榮就以思想起曲調,改唱他親身的經驗:「若是講到機車/欲按怎來修理/首先就來講Kuratchi/這個臺語叫做變速器/變速器若是壞去/變速就會嘰/思想起/Honda的尻川翹懸懸/石橋仔是溜掠好繞彎……」。或像傳藝師王洋月以四季春曲調,唱出她昔日工作的所思所見:「阮遮的貨色是有夠濟/若是買洋裝/著配懸踏鞋/若是有錢就儘量買/若是無錢/就電梯罔來坐」。 


想想,日子(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林科呈、朱靖閎)

因此,倘若仔細聆聽及閱讀唱詞(一旁有大面投影),便可察覺樂聲呈現的意象,相較過去的內容,顯得輕鬆、詼諧且繽紛了不少,且暗藏著全然不同的生命記憶與生活感。這項變化相當細微,不過頗具發展價值。也許,民謠能藉此以更多樣的質地與色彩,融入吟唱當下的時空條件與心境,並收服更多具有不同生命經驗的聽眾,帶出更多樣的情緒起伏與味道之後,重新回到當前的生活裡,續存並傳唱下去。這或許正是半島歌謠祭渴望開創的目標之一,一如這次主視覺及現場陳設,那把不斷流動變色、半透明的絢麗月琴,其幻變、未定、新鮮且廣為接納的通透意象。


用悠遠的文化底蘊與聲音記憶,編織伸展台上的自信光彩

至於夾在《想想,日子》上、下半場中間的《島嶼狂想曲》,主要由設計師Daniel Wong帶領四十餘位專業及徵選而來的素人模特,共同在恆春北門城牆上,帶來近一小時的服裝走秀演出【4】。除了擷取在地意象、色彩及動植物來設計的全新服裝,以及印花動態投影令人屏息外,城牆走道轉化後的景象也頗為撼動人心。也許本就是人們日常步行的走道,當轉為伸展台使用後,筆直深長的高位空間,正好提供了模特們展示自我的絕佳場域。甚至,在凝望他們的同時,觀眾也正以嶄新視角仰望著古蹟,兩者因而產生連結,互相給予彼此豐沛的注目與活力,古老的城牆於是有了全新的生命。要說《島嶼狂想曲》是場無與倫比、深刻動人的時裝展演,一點也不為過。


島嶼狂想曲(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林科呈、朱靖閎、洪維倫)


島嶼狂想曲(半島歌謠祭提供/攝影邱家驊、林科呈、朱靖閎、洪維倫)

其中,搭配走秀的音樂,數次安排民謠經典〈思想起〉,由A_Root同根生樂團、歌手范逸臣及恆春國小南灣分校的學生,以各種編曲與演唱組合在不同的段落演出。悠遠懷情的聲音記憶,頓時與流行有了意想不到的獨特感官交會,彼此匯聚於新生的地方文化印花上,及走秀模特散發的自信光彩裡。

於是,從《想想,日子》上半場,到《島嶼狂想曲》,再到《想想,日子》下半場,歌謠祭的節目安排,讓人意識到民謠原是具有萬千變化的創造源頭,領著眾人重新探索音樂是如何跨越時空與各種形式的邊界,不斷復返到當前的生活之中,成為凝聚、維繫人們情感的動能來源。

記憶能帶人去到多遠的地方與未來?半島歌謠祭給出了看不見盡頭的實踐能量,接下來又將前往何處,著實令人期待。

 

註釋

1、七個月前(今年三月),「2021半島歌謠祭」才剛舉辦完,當時地點選在屏東縣恆春鎮西門廣場(自2018年以來皆在此),這次十月則是首度改在北門廣場舉辦。今年三月其中一檔節目內容,可參考拙筆〈帶風的身體——《半島來跳舞》〉。

2、半島歌謠祭每年皆至少有一項新的展演企劃,挖掘民謠與其他領域結合的可能。例如:2018年,以傳唱古調加入流行音樂元素改編演唱的「老調新聲」;2019年,由在地傳藝師結合台南人劇團與斜槓青年創作體的舞台劇《半島風聲 相放伴》;2020年,與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合作開幕秀與遊街,及2021年,安排在地協會與微光製造共創舞作《半島來跳舞》等。各項演出皆可見民謠的運用,其中「老調新聲」、舞台劇等項目,更不只在當年出現,而是逐年持續著。以舞台劇的相關書寫來看,表演藝術評論台目前已有五篇歷年演出的評論文章,筆者亦曾投稿〈從旁觀走向和鳴《半島風聲 相放伴》〉。此劇今年仍有演出,可參考評論人吳依屏〈唱出人生的歌,演著青春的夢:《半島風聲 相放伴》〉。

3、不確定大量堆疊陳設的椅子是否為佈景,多半僅是散佈、置放於台上,表演者只用部分乘坐使用。由於台下椅子不足,民眾數度衝上台欲拿取,但總是被一旁工作人員制止。

4、額外約一小時,為Jez Fang的DJ演出及夏川里美的演唱,兩段並無走秀。

《2022半島歌謠祭:《想想,日子》與《島嶼狂想曲》 》

演出|半島歌謠祭團隊
時間|2022/10/15
地點|屏東縣恆春鎮北門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