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於歷史,思於現代《小小韓信大點兵》
7月
18
2019
小小韓信大點兵(六藝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9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中國歷史上的韓信,除了是幫助西漢劉邦開國的「兵仙」,與他有關的成語典故更多不勝數。韓信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自然充滿戲劇性。六藝劇團的「文化經典親子劇」系列,將韓信的故事改編成《小小韓信大點兵》,取材上煞費苦心。畢竟韓信在戰場上殺戮征伐、鬥勇鬥志的諸多軍事故事,未必都適合兒童,勢必得修裁取捨。

所以此劇一開始便聚焦在韓信年少失親、流連街頭,從最淒苦的形象帶出韓信這個角色,這是對亂世英雄最有利的磨練砥練,苦其心智,餓其體膚,才能承受天降之大任。然而,擔綱主演韓信的林聖加,一出場亮相的表演,未脫兒童劇演員常見的低齡可愛化;若依這樣的表演模式和心理設定,實在難讓人相信他能吞下胯下之辱。少年韓信早成穩重,能忍人不能忍,不會魯莽行事,這種將才的大氣度格局,卻被套在過於低齡可愛化的形象包裝中,反差未免太大了!

還有,此劇中把韓信的胯下之辱,改成是被市街中的成年攤賣大餅伯欺凌,而非《史記》所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依於原典思考,市街上的屠戶少年見韓信孤單落魄,卻腰挎寶劍,覺其行跡囂張,故而攔街挑釁韓信:「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少年同儕間互看不順眼的霸凌行為於此是合理的,但此劇一改,方才仍與韓信打打鬧鬧的大餅伯,怎麼就突然就變臉要韓信從他胯下鑽過?且這般污辱韓信的目的,只是為了奉勸韓信別一直把劍帶在身上怕會惹事。既然是擔憂韓信招搖惹事,其心地屬良善,如此欺辱一個少年之舉便顯得不甚合理,更不近人情。

取材歷史典故改編,雖不必然要完全忠於史實,情節若要超越跳脫,瞻前顧後、思慮周詳的邏輯因果還是得留心。若能思慮周詳,即使有些場面僅是輕輕掠過,也能對故事的起承轉合有清楚聯繫與交代。例如:序幕詮釋了秦始皇強徵人民去修築長城,人民辛勞工作,不時要忍受官兵鞭打控制,搭配上一首諷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童謠播送,暴政便顯露無遺。而後,市街上人心惶惶,裝瞎、裝瘸腿、敢怒不敢言等舉措,都成了被同情理解的安排。

不過,我認為這齣戲裡最突出的意念,不僅止要遊於歷史、簡單重述韓信的故事而已,而是帶著政治隱喻,並有意無意的以古諷今。比方說,韓信與朋友魏何(此劇虛擬的人物)在路上嬉鬧,被神秘人士盯梢,冒出:「連魏、信也被監控了!」的台詞,仔細聆聽這弦外之音——「魏信」如「微信」(WeChat)的諧音,那麼監控者是誰?當然是現在的中國政府了!中國政府的強權壓迫,不允許言論民主自由,某種程度不正像秦始皇當時焚書坑儒的用意和恐懼,遂以權力宰制人民屈服。

正因為受壓迫,以農民陳勝為首的反抗民軍,遇見年紀小但志氣高、又有謀略大智的韓信,成了同仇敵愾、共同起義抗秦的夥伴。秦始皇的暴政,除了序幕有點到,而後不再叨叨多述,卻巧妙地運用秦國間諜無所不在的糾纏來強化,連韓信釣魚時,偽裝的間諜也偷偷出現於水中,以仰漂如屍體的姿勢過場。這些小設計所凸顯的幽默,是讓兒童劇有趣的元素。

而韓信身上一再展現的策略、數學的運算巧智,既展現他的天賦與志向,也為他的悲苦身世找到轉化解脫之道。所有過程的演繹,對兒童觀眾皆有教育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韓信成功的背後,適時給予他援手關懷和食物的李大娘,是這齣戲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出場次不多,卻極搶眼、重要,關乎著韓信的存在意義與未來。自古英雄偉人背後總有一個沒沒無聞的女性支柱、堅定力量,在這又印證無誤。

《小小韓信大點兵》

演出|六藝劇團
時間|2019/07/07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一炷香的時間》以乩身緣起的乖舛、白水演員間關係的來往交錯,和突如機械神降的末世災難形成三條敘事線,這三者並非各自發散互爭光輝,而是交互拼貼卻不失戲劇質量的彼此相襯、緊扣著。
6月
11
2025
而在本屆作品中,我們得以從中反思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基礎,如何真心面對、真實挑戰關於表演這個行為所應具有的思索。
6月
11
2025
金枝演社以尖銳的隱喻,捕捉了資本與科技時代的荒謬,放大科技時代下演算法、角色濾鏡、個體模板化與慾望無階級的議題,點明所謂天堂不過是亮度拉滿的地獄。
6月
10
2025
這些演員不是知性上的哈姆雷特,他們或許無法用理性的語言去剖析世界,卻用身體與情緒直接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悲劇,不是因為知道太多,而是因為從未被允許知道、說話與存在。
6月
05
2025
透過觀眾的直接參與、表演主題的靈活轉換、遞進式的橋段鋪陳以及戲曲元素的跨界嵌入,《新客報到2.0》打破了語言隔閡,也突破了傳統劇場中表演與觀者之間的單向性。
6月
04
2025
《暗戀桃花源》除了反應當時劇場環境,也是大時代下的縮影,屬於台灣早期時代的深刻記憶。新世代觀眾在已知/未知劇情(如00後出生的我),或者不清楚歷史的原型背景下卻仍能被感動,在三十九年後的今天,觀眾如何與前人、歷史連結,甚至情感共鳴
6月
02
2025
卓家安透過單人讀劇的形式,喚起一段跨越世代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的協商旅程。作品以一把在舞台上「不在場的在場」的獵刀為核心意象,編織出當代原住民在都市與部落文化間穿梭的複雜經驗。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