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屠龍」的真諦?《齊格飛》
6月
16
2014
齊格飛(Terry Lin 攝,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0次瀏覽
傅裕惠(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覽閱「華格納革命指環」計畫的執行,直到EX-亞洲劇團詮釋的《齊格飛》,才讀到一個近似「正典」的版本。印籍導演江譚佳彥以一貫風格化的肢體設計和簡單的出入調度,說、演了一齣青少年自我認同和心理成長的傳奇;然而,浪漫古樸的詮釋策略,全然不敵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為大日耳曼民族精心雕琢的神話結構,迷走在華麗的鋪排和想像之中。

《齊格飛》的原作情節,讀來頗令人背脊發涼、匪夷所思!主角齊格飛的父母亂倫,生父又被自己的祖父謀殺,從小是個孤兒,被父親的舊隙養大,整日與森林野獸共處,被養大的目的是為了去屠殺動物,成長過程極度扭曲。他對養父叛逆不敬,祖父扮裝出現眼前也毫不知情;在幸運地拔劍屠龍之後,竟在祖父旁觀之下,走入層層火山,無意間,跟自己的表姑(還是堂姑?)來了電,讓齊格飛初嘗禁果。我的閱讀角度如此「曲解」,也是為了剝開神話包裝下的底層意識,究竟是為了頌揚什麼?還是凸顯何者價值?這齣《齊》劇版本,選擇以意氣昂揚、青春醇美的年輕演員擔綱,其他角色例如迷魅、流浪者、阿貝利希、法夫納等均著重外在肢體表現,以形式詮釋角色,忽略了原著華格納歌劇唱作的周折複雜,結果簡化了戲劇性的鋪陳和角色轉折,把編導精心設計的動作、調度和氛圍,都給「拖垮」了!

回顧過往Ex-亞洲的劇場作品,江譚佳彥設計的肢體動作,往往凝練細膩,特別在《假戲真作》裡的處理,往往能從動作讀出角色的心境。此番演出場地的疏離、距離和現代性,甚至於演員與角色的之間的隔閡(當今的我們,如何看待這則人工神話?),多少阻絕了觀、演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而編創者(疲於)投入調度和形式,儀式性的氛圍著實無助於刻劃角色細膩的掙扎,從而失去說服力。畢竟,儀式化和風格化的肢體處理,還是與寫實性的角色詮釋,相去甚遠,那麼,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導演策略,才能堆疊出足夠的戲劇性呢?

其次,傳統第四面牆的敘事展演空間,並無法有效呈現這齣《齊》的優點。從服裝、頂冠、道具和肢體,都有匠心獨具的設計特色;一班演員如王世緯、周明宇、陳柏廷和劉毓真等人歌舞肢體都相當成熟,能量也甚為飽足,特別是從音樂劇轉戰小劇場的周明宇,演、唱實力均顯長足進步和突破。可惜,在這所謂多功能空間的稀釋和距離下,我們無法被這些細節直接衝擊。為了變化高度層次,上舞台空間的一座高低不一的平台,為全部視覺畫面的主要焦點,潛藏的視覺重心和暗示性(背後正好是物件與角色出入的懸念區),讓多數演員的能量和觀眾視線的集中,也都往上舞台(不良風水區)投射而去──更何況,導演還讓兩側等候的演員目光,專注地往「龍穴」(即上舞台區)凝視──無法有效充滿在觀眾席和觀眾席後方空曠的「守候」區裡。

製作規模不足以鋪陳神話人物的狀態,對話場景又簡化了其中複雜的人神交戰,我寧可相信編導創作群對原著構想的尊重和謙卑,才讓出了「革命」的戰場。這齣《齊格飛》雖然展示了導演重訓演員肢體的外顯實力,卻仍然無力深刻語言和情感的聯結與想像。瞻前顧後之際,Ex-亞洲劇團不應再逐流追根,而是該重視原創群的長處和本質,要不全心擁抱傳統、表現背景的獨特,再不就是全力拔地而起、拋開不必要的傳統包袱,向「屠龍」的壯志前進!

《齊格飛》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4/06/13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視覺極大化的母題貫穿拉夫拉的歌劇製作,以強烈的燈光,搶眼的布景,吸睛的機械,企圖與華格納強勢又繁複的音樂一較高下,而視覺語彙編織的敘事,訴諸的可能是感官多於理智。(王寶祥)
10月
22
2018
無法無天的齊格菲總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就像孫悟空一樣。孩子們樂得看著鑄劍專家怎麼也鑄不好劍,只會夸夸其談,而少年齊格菲兩三下就成了;孩子們樂得相信舞台上這一切的發生。(羅志誠)
6月
20
2014
很可惜,這場演出空間渙散、導演手段不明、敘事手法陳舊,置演員於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最後只能行禮如儀地勉強說完這故事,將整個劇場包括觀眾,都給惡龍(『僵化劇場』彼得.布魯克語)給吃掉了。(謝東寧)
6月
17
2014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