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花之間的多重時間性內涵《繞系列最終劇—花》
7月
02
2015
花(滅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7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胡嘉在這個小劇場中設定的多層次架構非常地明晰易讀。潘杰所挑撥的南管琵琶演奏的慢板,將陳設簡單的madL2劇場罩入了一個與外在的台北大稻埕街區隔絕的緩慢時間;場中由屋頂垂下的兩條寬紙幔,一條上有書寫塗鴉痕跡,一條純白,暗示著劇場中並存的兩種不同本質的存在,極可能一方屬人、屬智,一方屬非人、屬靈。男、女舞者分別處於有書寫與無書寫紙幔的位置。

女舞者從無書寫紙幔的後方,踩著地上的紅土緩步向紙幔而來,裂開紙幔,伸出軀體,極似植物花朵破苞的過程。而這時也緩步移近的男舞者以紙幔上的裂帛缺口為界,與女舞者肢體接觸交纏;這個在裂縫中交纏的畫面,具有多重再現意象的可能性,既可閱讀為「人/花」、「人/靈」之間的物性鴻溝,亦可擬人為兩性交媾的真實場景;而藉著這樣的想像與理解,觀者又可藉著倒敘觀點,交融領會適才女舞者穿越紙幔前紅土的行程,又連結著女性身體有關「花門」與「花徑」的文學性隱喻。

舞者所有的動作,在琵琶南管曲《繡成孤鸞》的氛圍中放到最慢最慢,真有如植物曠時紀實攝影所呈現的影像質感。慢板琵琶樂音的質地,有如中國水墨筆觸中的留白,不成飽滿但清癯空靈,容許觀聆者的感性能力在質地空隙間自由延遠溢出,架構一個又一個獨立於現實時間之外的感性經驗內涵。於是,在台上的兩者交戀與交纏的情節,既可讓觀者在「人/花」、「人/靈」的交互關係物化成血肉身軀的人性質素,亦可從兩性關係的俗世人間戀情中想像連結到自然界萬物齊一的超脫性情感內容。而這兩種不同的時間性;台下觀者深鎖在的世俗時間,與台上延伸的緩慢的超越性時間,同時因感性延伸的可能而在劇場內並存;而且觀者可在兩種時間性自由跳脫游移,而得到截然不同的觀點與情感內容的感知,是這個簡單的小劇場有趣的地方。

胡嘉在《花》劇中像是個催眠師,利用音樂與象徵符號就將觀者引進差異性時間的出神狀態(trance)內。直到劇終夢醒,剛才得以同參人花戀情的我們,方又回到混濁俗世;推開劇場大門,又是燠熱喧鬧的台北大稻埕街區。

《繞系列最終劇—花》

演出|滅劇場
時間|2015/06/07 15:00
地點|台北市madL2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