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鍵上的兩個背影《陳必先與陳宏寬聯合音樂會》
1月
25
2019
陳必先與陳宏寬聯合音樂會(愛樂電台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36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穿著樸素、為人謙和的陳必先,其人與音樂都是相當低調、樸質的,但坐在鋼琴前,卻能表現出音樂中的波濤洶湧,在黑白八十八鍵上,構築著只存在於藝術中的理想世界。祖籍浙江義烏的陳必先、陳宏寬姐弟,是華人音樂家中備受推崇的,更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大師,從神童的光芒萬丈,一直到今天,都還不斷的在每一次的音樂會中自我突破,不只維持著精湛的演奏水準,其音樂意念也愈臻圓融,從簡單的觸鍵、樂句,便可深知演奏家的人生智慧,應是經過多年的累積,方能有如此的表現。以上文字並不是筆者客套地溢美之詞,而是在欣賞過2018年底的這場獨奏會後,發自內心的讚嘆。陳必先姐弟倆,各自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苦歷程,正因為如此,更讓黑白鍵上的這兩個背影顯得偉大。

曾被歐洲媒體譽為「中國奇蹟」的陳必先,自幼就展現了極高的音樂天份,九歲時成為台灣首位因「資賦優異」出國深造的天才兒童。進入德國科隆音樂學院就讀的陳必先,卻在老師家中度過困苦的童年,這中間的故事,都可以在相關媒體的報導上查看。弟弟陳宏寬也是以「天才兒童」身份保送至德國念書,卻在1992年罹患「局部肌張力不全症」(focal dystonia),看似無法彈琴的陳宏寬,卻在自己的努力、調理下復原,重新復出。姐弟倆睽違二十二年,在愛樂電台的主辦邀請下,再度同台合作,無疑成為台灣樂壇的一大盛事。

此場音樂會共有兩次中場休息,由此可知音樂會扎實的曲目份量—巴赫《賦格的藝術》(J.S.Bach:Die Kunst der Fuge,BWV 1080)(第一到十一段)、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Rachmaninoff: Piano Sonata No.2, Op.36)以及三首雙鋼琴作品等。上半場由陳必先彈奏的巴赫《賦格的藝術》,無疑是音樂會的重頭戲。這部十分艱難的鉅作,不只在音樂史上為人討論、研究,更是複音音樂的集大成。巴赫未指定樂器,而讓後人得以用各種形式自由的演出,除了常見的鋼琴、四重奏版本外,更有大鍵琴、管風琴等各編制的演出。

陳必先彈奏的巴赫清澈、流暢,善於以細膩的觸鍵讓音樂歌唱,這也是陳必先一再強調巴赫音樂的特點。與其發掘巴赫在音樂中加入了各種表徵與「密碼」,不如回歸到音樂本身,從中發現四個小節的主題如何發揮最大的變化,在各個聲部以對位(Counterpoint)、逆行(Retrograde)、倒影(Inversion)、卡農(Canon)等多種作曲技法呈現。陳必先將樂曲架構、各個主題間的對應疏理得相當清晰,儘管同時進行著多個線條,卻能讓聽者不感到眼花撩亂。一到四曲,巴赫以兩首為單位,採用相同的主題開展,陳必先在速度選擇上作出了不同的區別,第一首偏慢,第二首則顯得輕快流暢,第三、四曲亦然。或許是長年演奏現代音樂的豐富經驗,讓陳必先在演奏巴赫作品時能更精確的掌握作曲家的素材運用。

陳宏寬彈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相當值得討論,陳宏寬以作曲家1931年的第二版為基礎,自由的加入了第一版的一些段落,融合兩個版本而呈現演奏者自己的心得。這首作品炫耀技巧的成分相當多,長達二十多分鐘的演奏時間,十分考驗演奏者的耐力與技術。陳宏寬仍然維持著相當優異的演奏水準,在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強壯氣勢中便可感受,不過在快速音群的段落,有時候卻顯得含糊,聽不清楚細節。第二主題的情緒變化或許能夠更不同於第一主題,而讓樂曲更加富於變化。陳宏寬彈奏的拉赫瑪尼諾夫適度的讓音樂簡化了,去掉了厚重繁複的裝飾,而讓音樂性被更明顯的突顯。令筆者較為感動的是,雖然手受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全曲三個樂章陳宏寬還是維持著相當好的穩定性,尤其在第三樂章這個相當龐大、效果十足的樂章中,還能將主題間的對比仔細地做出分別,相當不簡單。

最後一個半場是姐弟倆的雙鋼琴演奏,兩人的演奏要能達到共識並相互配合,相當考驗著他們的默契。莫札特(布梭尼改編)《F小調管風琴幻想曲》 ,(W. A. Mozart- Bussoni: Fantasie K.608),陳必先姐弟倆做了相當精彩的詮釋,兩架鋼琴彼此對話、唱和著,莫札特音樂的分句被清楚的彈奏出,特別是兩架鋼琴分別演奏十六分音符時,都還能相當清晰的做出層次變化,活潑、不生硬。德布西《黑與白》 (C. Debussy: En Blenc et Noir)則達到了興之所至、信手捻來的境界,德布西有些飄逸、自由蜿蜒的線條,與半音、全音音階調和的特殊和聲色彩,被姐弟倆演奏得相當自然,尤其第三樂章有些閃爍、短小的快速節奏型,做出了相當微妙的音響效果,讓聽者相當過癮。儘管陳必先與陳宏寬在音樂上的觀點與詮釋不一定相同,但最終呈現出來的卻是相當統一的樂念,在音樂中達成了共識。特別感謝愛樂電台主辦的這場音樂會,讓兩位優秀的台灣音樂家再次讓台灣聽眾驚艷。

《陳必先與陳宏寬聯合音樂會》

演出|陳必先、陳宏寬
時間|2018/12/16 14: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