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武松》與他想像的青年觀眾
11月
07
2019
英雄武松(當代傳奇劇場提供/攝影歐陽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3次瀏覽
何玟珒(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生)

作為傳統劇目的《武松打虎》,描述武松醉打老虎、為民除害的過程,在戲曲的發展歷史上,《水滸傳》的武松被多次搬演,而二十一世紀的武松不僅要打虎,更要打中年輕觀眾的心。興傳奇青年劇場的《英雄武松》在許多層面上意圖迎合現在年輕人的喜好,在既有的元素中加上搖滾、街舞、現代劇場手法等形式,揉合成奇異的視覺奇觀;但,京劇的身段與曲調忽地轉換成搖滾樂和街舞,在觀賞時不免給人出戲的感覺。

《英雄武松》在閱聽人感官上的跨界嘗試確實值得鼓勵,但不巧的是,他們所希望吸引的年輕觀眾在這個傳播媒體多元化的資訊社會中,所見所聞的事物都遠比《英雄武松》呈現的更加豐富──以「傳統戲曲結合現代搖滾」這項作法而言,國外不少選秀節目的選手都在做這種事情,又有什麼新奇可言呢?於是,我十分好奇,當新鮮感一過,年輕觀眾的回流率會有多少呢?

個人認為《英雄武松》在文本的再詮釋上頗為有趣,搭配老虎的多重暗示(劇中的老虎在不同橋段中,象徵武松的暴力和性慾,如影隨形地跟著他)演繹了一個更為人性化的武松──他會在潘金蓮的美色和自身道義之間掙扎,也會在斬殺潘金蓮時再三猶豫。傳統戲曲的劇情走向長久下來都是同一套,結局可被預測,能供操作的只剩下導演手法,以及角色的內心轉折與塑造;而《英雄武松》裡,在觀眾覺得武松會刀下留人的時候,讓潘金蓮主動被武松刺死,又再次符合了戲曲文本的劇情。於是,能深化角色內心是不錯的嘗試,但若無法衝破戲曲的大框架,改變劇情走向,那角色的變化與行動便顯得有些貧弱無力了。

當代戲曲的困境是,在劇情、角色不能大改的前提下,資深觀眾日漸凋零,而年輕觀眾對既定的文本和詮釋不感興趣,試圖創新、新舊雜揉的演出形式便陷入吸引不了資深觀眾,及留不住年輕觀眾的兩難。當今的傳統戲曲新編的手法大概可以歸納為幾類:加入流行元素、角色翻案、引進西方經典劇本或導演手法等,這也顯示出戲曲創作者們是如何想像年輕觀眾的:聽搖滾樂、挑戰傳統觀念、擁護新興價值、或多或少涉略過西方戲劇史……。於是,便認為戲曲只要有這些元素的注入或許就能吸引年輕人、引發共鳴,然而現有的手法與劇情可能無法確實回應觀眾的期待。

對年輕觀眾單一化的想像,會侷限創作者重構戲曲的創意,真的不是加入流行元素觀眾就一定要買單。觀眾是善變的,年輕的觀眾在建構自己的觀戲品味時永遠都在追尋不同的東西,期待意料之外、情理之內的劇情發展,直到找到自己的舒適圈才會有轉化為資深觀眾的可能。

《英雄武松》

演出|興傳奇青年劇場
時間|2019/10/05 19: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雖然有可待調整之處,但整體而言,節奏俐落明快並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特色,不僅讓觀眾大飽眼福,也能讓未接觸過傳統戲曲的觀眾,欣賞到戲曲的趣味與美好。(黃立筠)
8月
23
2019
整體而言,《英雄武松》的舞臺美學、概念思考大抵從搖滾京劇《水滸108》三部曲而來,包含華麗誇張的衣服、五彩繽紛的臉譜、熟悉的開場主題曲;除此之外,亦融入傳統的演出片段,並加入搖滾、嘻哈等元素,在鑼鼓點外,演員必須適應不同節奏的唱、唸、作、表,都為觀眾們提供了一種當代戲曲的可能樣貌。(林立雄)
5月
03
2019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