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色血腥童話,包裹絕深柔情《枕頭人》
6月
20
2018
枕頭人(仁信合作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985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仁信合作社劇團的《枕頭人》,於2008年首演、2012年重製、2018年再度回歸,連演兩週。身為觀眾,看見團隊對於一個劇本的執著,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根據節目冊導演的說法,我相信今年的《枕頭人》是仁信合作社劇團過往演出中,最接近原著、最少增添的版本。節目冊的封面甚至將劇作家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的名字放大,而將自己團隊的名稱縮小置於下方。光此安排,就知道團隊此次如何努力地要將劇本擺在最前面,不加油添醋地呈現。其忠於原著的程度甚至完全保留了時空背景,人物姓名也不做改寫,儘管繞口的英文姓名以及濃烈的西方味道貫串,卻也更符合故事套路——如同《枕頭人》中無數小故事的開頭:「從前從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

從前從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一位叫Katurian的作家被帶到了警局審訊室,他「想破頭」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被帶到這裡,左思右想,興許是跟自己寫的變態故事有關吧——關於孩子吞下了蘋果刀片、或者五隻小指頭被整齊切斷的⋯⋯但是,難道寫故事犯法嗎?難道他虛構的殘忍真的傷害誰了嗎?此刻情境簡直就像是Katurian筆下的另一則故事〈三個鐵籠的交叉口〉,描寫關在鐵籠裡的人看見對面的兩個囚犯,門上標示他們的罪行,一為殺人一人強暴,沒想到路過的修女看見自己門上的牌子,卻更加驚慌失措、更加鄙夷不齒,路過的強盜看見他的罪名,甚至一槍將他斃了,在他死透之前,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到底犯了什麼錯呀?」

《枕頭人》最高明的地方,便是每一個疑問都用故事來表現,而所有的回答,亦是用另一個故事來回應。這驚人的第一幕,除了呼應著Katurian於審訊室的手足無措,也更加深觀眾的好奇心。什麼樣的重罪勝於殺人強暴?什麼樣的惡行連良心泯滅的人都看不下去?全戲以層層的故事來包裹真相,彷彿在柔軟的棉絮中間塞入尖銳的刀片。若有人開始質疑起究竟真實為何?不妨以《1Q84》的對話來回答:「所謂真實,就是針刺下去會流血的地方。」【1】那麼在《枕頭人》中,那地方是哪裡?答案是小鎮接二連三出現的孩童失蹤案件,失蹤的孩子屍體逐一被發現,且均以殘忍得幾乎可說是「創意」的方式死去,並完全符合Katurian筆下的劇情。於是矛頭理所當然指向這位潦倒的作家,於屠宰場工作、與智障哥哥Michal相依為命、埋頭寫下血腥童話的Katurian。

Katurian的哥哥Michal因受父母長期虐養,導致腦部弱智。整整七年,Katurian在自己舒適的房間夜夜聽見Michal的慘叫以及電鋸聲,他不願正面揭開暴行,姑且相信父母給他的愚蠢謊言,也無法否認夜夜慘叫逼得自己文思泉湧的事實,直至真相大白那一天他忍無可忍、親手以枕頭悶死父母,將Michal從房間中帶離。然而,這決定是不是真的拯救了哥哥呢?

於審訊時,Katurian不只一次對警察們大吼,說哥哥「只是個孩子!」事實上,警方也不相信智能障礙的Michal有辦法想出這種殺人方式,一口咬定是Katurian指使。但是,殘酷的第二幕將帶領觀眾穿透這對手足的生活,從兩人的對話當中逐步確信所有的兇殺案均是Michal所為。當Katurian顫抖、痛苦地問哥哥:「你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其實觀眾的心中,已經都沒有「恨」了;原以為,面對這樣天理不容的惡行,我們會化作〈三個鐵籠的交叉口〉的修女那樣驚慌、會成為強盜般興起殺意,孰料兩者皆無,因為在Michal信口坦承之前,我們已經先聽了這個故事——

同樣是Katurian寫下的〈枕頭人〉,描寫著一位有枕頭外型的人四處去「拯救」小孩,方法是在他們長大之前就先讓孩子意外過世,因為長大實在太痛苦了,枕頭人要在孩子仍然有力量對抗世界、仍然相信善與美的時候,就先讓他們離開,並在孩子離開的最後一刻都陪伴在他們身邊;可是這個工作讓枕頭人痛苦不已,痛苦到最後他不得不回到過去找到兒時的自己,讓小枕頭人自行澆上汽油,引火自焚,在他完全死去以前,枕頭人聽見所有過去他殺死的孩子齊聲尖叫,那些孩子因為枕頭人的消失而順利長大,並且無可避免地擁有了慘痛的人生。

這個無比殘酷的故事,竟讓觀眾的心變得柔軟如棉絮,竟在某一刻讓我們願意相信Michal的出發點不是源自病態或者復仇,而是肩負起「枕頭人」的責任,阻止孩子走向更痛苦的人生。

古往今來,若要塑造一名角色的深刻性,必然從他的童年下手。食人魔Hannibal第一次吃人肉,乃因年幼時強盜使之家破人亡,並強迫他吃下自己的妹妹;【2】小說《複眼人》 中的一名角色「哈凡」,她開了一家四面都有窗的的店面,源自於年幼時與母親在封閉的城市中晃蕩、年輕時候又在黑漆漆的按摩店工作很長一段時間,長大以後無論如何都想住在四處有光的地方;【3】奇幻小說《地海故事集》中,貫串系列小說的偉大巫師「雀鷹」,他強大的魔法與謙卑的心亦是來自其年少時的狂妄,因狂妄而鑄下無可挽回的錯誤。【4】無數的創作者都曾經說過童年是記憶的瑰寶,特別是針對過往的不幸。待我們長大以後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曾經有能力,去面對那麼龐大的磨難。

儘管如此,也幾乎沒有看過哪個創作者如馬丁・麥多納能夠這麼老實,甚至篤定地說:「童年,必然悲慘。」要找到全然健康的童年幾乎不可能,是故「枕頭人」在本戲中,是一個近乎英雄的存在,卻也是一個矛盾的救贖者。戲中的主要角色,都可說是枕頭人的化身:Michal依照弟弟所寫的故事情節殺死小孩;Katurian殺死哥哥使其免受刑求;警察Ariel粗暴地對待虐養小孩的大人,避免更多孩子受害;而警探Tulposki一槍斃了Katurian且命令屬下將他所有病態的故事通通燒毀。無論他們站在哪個位置,好像身上都長了一塊「枕頭人」的不忍人之心,卻又以自己暴力來阻止其他惡行。

已故的心理學家暨童話研究學者布魯諾・被特罕寫道:「童話故事能夠帶給孩童的撫慰,遠勝於任何試圖用成人的說理和觀點能帶來的安慰。……只要孩童無法確定,當下的人類環境會保護他,他就需要相信有守護天使的超凡力量在看顧他……這也就是為什麼,家庭能否提供兒童基本的安全感,會影響他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易於投入理性探索。」【5】換句話說,童話對於孩童,是藉由去「相信」故事,以建立起自己在真實世界的力量與信心。

Katurian與Michal這對兄弟心境異同,具體而微地顯現他們是如何看待童話故事的思想:Michal是活在虛構世界裡面的人,因此他完全不能接受在〈作家與他的兄弟〉這自傳性色彩濃厚的故事當中,弟弟讓自己死了,無論現實多麼辛苦淒涼,只要故事中的結局圓滿快樂,他就有一個能夠棲身的地方;而努力賺寫故事的Katurian則徹底相反,他將所有醜陋、悲慘、病態的情節塞進故事裡頭,在現實世界裡,他想盡辦法保護哥哥、規規矩矩地在屠宰場工作,每天努力寫作。

Katurian死前的絕望,並非因為生命將盡,而是警探Tulposki表明了會把他的故事燒毀。故事的死亡之痛,勝過了生命的消亡,針對這點,與其用創作者對立言、立名的渴望來解釋,我更傾向於是Katurian對虛構世界的依戀,乃因之於現實世界的無能為力。他們兄弟倆其實並無不同,都是投身故事中才能夠存活的人,這一寫再寫的故事,其實也透露著Katurian深深的愧疚:把父母殺死、讓哥哥活下來,真的是對的嗎?

在死前的幾秒鐘,Katurian又想到了一則故事:枕頭人找到兒時的Michal,告訴他未來慘烈的一生,最後會被親生弟弟悶死在審訊室裡,枕頭人問:即便如此,你還是要活下來嗎?

倘若Michal說不,選擇在童年就死去,那麼整齣戲就太呆板;倘若哥哥猶豫,因為「如果我活下來的話,會有很多小孩被我殺死」,那麼又淪於道德勸說;最後的答案,創作者選擇讓Michal回答:「即便如此,我還是想活下去,因為我真的太喜歡Katurian的故事了。」在必然悲慘的童年過後,仍然有讓我們義無反顧活下去的理由嗎?但願是有的,但願是有的。《枕頭人》是披著黑色童話的外衣,表面上全是灰暗血腥的暴力,實則充滿溫柔與深情。

仁信合作社劇團一再搬演這齣戲,絕對是件苦差事。全長近三小時的作品,對於人性灰暗鞭辟入裡的刻劃,於演員的身心靈都是一種負擔。本戲中的演員,特別是四位要角:王宏元、林子恆、張家禎、林家麒,很難個別抽出來討論優劣,因為從演員到導演,乃至設計群,已盡可能素樸、不過份地修飾,坦承地面對這齣戲,有志一同地使劇本站到最前面,以探討人心的幽微視為主要任務。因此全戲長而不冗,緊湊而和諧,殘酷卻不真的暴力。惟願此次的重製並非本戲的終點,能在未來還有機會走進劇場看見這批製作,且在看完戲之後問心中的那個小孩:「當時沒有跟著枕頭人離開的你,現在過得還好嗎?」

註釋

1、《1Q84》,村上春樹 著,賴明珠 譯,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9月。語出書中角色Tamaru。

2、漢尼拔・萊克特(Hannibal Lecter)為美國犯罪小說家湯瑪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創造出來的經典角色,最先出現在恐怖小說《紅龍》、《沈默的羔羊》,其後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影集。

3、《複眼人》,吳明益著,台北:夏日出版,2011年2月。

4、地海故事集 (Tales from Earthsea)為美國奇幻科幻、女性主義文學作家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最知名的系列作品之一。

5、《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 布魯諾.貝特罕 (Bruno Bettelheim), 王翎 譯,台北:漫遊者文化,2017年7月。此段出自章節〈孩童需要魔法〉。

《枕頭人》

演出|仁信合作社劇團
時間|2018/06/10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中的現實與Katurian所寫作的故事,出現了彼此悖逆的矛盾關係:生命真正的意義,總不在第一時間裡,而皆於第二時間顯現。這個悖逆關係,可說是詮釋《枕頭人》最大的困難,因為第一時間、第二時間不僅存在於劇本結構,也存在與角色之中。(張敦智)
6月
28
2018
這齣戲充滿了對白,它要求演員,也要求觀眾全神貫注——從頭到尾,你的腦筋必須運轉不停,才能跟上劇中人,或者說,劇作家風弛電騁的腳步。我因此慶幸自己沒有語言上的隔閡。本劇長度確實稍長,但卻不減觀賞的樂趣——功不可沒的,除了劇本本身的跌宕離奇,就是洗練的表演及設計表現了。(黃心怡)
7月
23
201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