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子》獻身的慣性:私人後台與公共前台的疊合空間
5月
02
2023
藝術之子(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21次瀏覽

文 廖建豪(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概念,消弭了「大寫作者("Author" instead of "author")」的權威焦點,但實際上這並不能消除劇場中存在的權力不對等問題。某些「能言善道」的導演利用這個概念來擴大自己的權勢空間,使原本開放的詮釋格局變成導演私有的權力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劇作家的權威並沒有真正消失,而是以一種曖昧的形式移轉並傀儡般地藏匿於導演身後。藉此,導演得以將團隊內部的互動關係與作品一併定型地置放於封閉的「美學黑盒子」之內,實現不只是作品層面的私人慾望。《藝術之子》所描述的正是發生於排練場的男性導演權勢性侵女性演員的故事,並透過劇場觀看一個多重疊合的複雜空間。

在《藝術之子》中,主角靜芳(林方方飾)在藝術之海四處漂泊,導演范一諾(楊宗昇飾)提供排練場以作為暫時的寄居之地,然而,從靜芳搬進黑盒子的那一刻起,休憩空間的私人性便與劇場空間的公共性產生重疊,團隊的前台與個人的後台也在這個場域當中變得模糊不清。無論靜芳的精神幻象(楊瑩瑩飾)在戲劇的開端多麼歇斯底里地阻撓欲為范一諾敞開劇場大門的自己,不過,在始終不曾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1】」的情況下,再多的掙扎也都只是在緊閉的黑盒子當中四處逃竄的行動,靜芳「無論做了什麼或是不做什麼【2】」,握有鑰匙的導演范一諾終究能在以藝術之名的神聖羽翼下,恣意地在劇場的公共空間與靜芳的私密空間裡頭自由穿梭,對靜芳而言,「為藝術獻身」宛如刻在劇本上的文字,命中注定。

此外,公/私領域的空間疊合也伴隨著文字的誘導性策略。在劇中,導演這個角色的話語被丟出去以前,已經有了預設的答案。提問的目的並非促成對話,而是作為一種手段,誘使對方自發性地步入發語者透過私人慾望所構建的目的地,從而讓成果或後續的事實貫徹始終地被當事者一手打造。同時,這樣的策略也為自身保留了基於對方「未積極拒絕」的全身而退的餘地。舉例而言,在排練過程的錄像中,女主角的樣貌成為了一種「藝術的共識」。然而,穿透藝術表層而埋藏於鏡頭之下的對性的凝視,卻好似同時「合理地」存在於「雙方合意」的觀演關係之中。最終,血紅的戲服仿若「為藝術獻身」的劇本,傳遞於囚禁在黑盒子的劇場女性之間。當最後一位年幼的女孩也淪陷,上半場結束,范一諾導演的《海鷗》即將上演。

中場休息,實驗劇場大廳中的電視牆正播放戲中導演范一諾的《海鷗》宣傳片。其中光鮮亮麗的排練剪影、導演理念對談以及片尾導演雙手抱胸的成功形象展示,無一不屬於觀眾四處可見的「戲劇前台景觀」。這個設計增添了更多的指涉,讓上半場演出的「戲劇後台」與劇場內與外的互文關係顯得更為諷刺。同時也不斷放大觀者的「觀看行為」,警示了藝術所創造的消費空間已不僅是黑盒子內的短暫戲劇體驗,而是涵蓋了排練和產出過程的時空。在這個情況下,消費行為也間接地延伸出更複雜的結構並使其根深蒂固,因此觀者的參與不再只是進入了當下具有即時性的觀演共構關係,而是每一次的戲劇消費經驗都同時參與了過去,也鋪墊了未來。在二十分鐘的中場休息時間,觀者的消費責任隱隱之中不斷被召喚著。

當平淡的生活感越是豐滿,潛伏漣漪之下的暗潮就越令人坐立難安。下半場的時空快轉至數年後,改名換姓的靜芳(賴玟君飾)經營了一間小山房工作室,提供遭遇性侵經驗的女性一個集體療育的溫馨空間。然而,儘管他「物理上」已經離開了劇場,但是曾經共事的女性團員的來訪,仍然喚回了當年陰影的鬼魅,范一諾導演的幻象還是輕而易舉地穿透固有場域,恣意徘迴於這個乍看屬於靜芳的私人後台,揭示了創傷的黑盒子不曾真正被剝開。而靜芳希冀「接住更多女性」的抱負出自於同病相憐的情感紐帶,可當「自己的房間」同時亦疊合了「公共的救贖空間」,卻也揭露並延續了一種「獻身的慣性」——從「為藝術獻身」到「為女性獻身」——個人能力的有限總是被忽略。以「老師」自居的靜芳或許意不在傳遞威權的火炬,可表面身分的自我慰藉,無形之中也再現了難以轉身拔足的權威的陰影。

註釋

1、「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的概念源自於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吳爾芙認為,女性必須擁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和經濟基礎,才能有自主的思想和創造力。

2、《藝術之子》中不斷被提及的台詞。

《藝術之子》

演出|黃郁晴✕娩娩工作室
時間|2023/04/08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因為拒絕簡化事件過程,編導將本劇的命題從上半場的藝術環境的受害經驗,跳接到受創後的「創傷症候群」。孩子作為一己生命的延續,拉長了敘事的縱深,也讓加害者男性導演角色更「魔鬼化」,他的幻影依舊出現在陽光屋各角落⋯⋯
5月
02
2023
⋯⋯綜上所述,這一切都指向角色自身沒有足夠「忍耐」的特質,也沒有試圖想像在劇場界裡的改造路徑,這讓後半段對於劇場結構的批判力道大幅降低。本劇的導演似乎也在多次訪談中明言,她目前仍沒有答案。
5月
02
2023
《我,有一個問題?》的創作便是依循在這種心理機制下,試圖讓每個行動能夠在已知的日常與未知的奇異間,為觀眾創造一個不以結論為導向、保持可能性與可感知的世界。
11月
27
2025
儘管切入的方式不一樣,薛美華和鄭嘉音不約而同地從自身狀態出發,透過藝術創作,直視不再美麗的身體與生命狀態,在時序與創作上都經過時間淘洗,進入(創作者)的中老年,展現了長久與物件工作的從容與餘裕。她們享受時間、面對材質、創造空間、看見自身的狀態,然後融合彼此成物。
11月
26
2025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