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夢境演示《格林童話森林》
7月
20
2015
格林童話森林(臺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0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英國作家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在他重新改寫的著作《格林童話》序言中提到:「迅速是童話故事的一大美德。優秀的童話故事通常以夢境般的速度,一個事件銜接到另一事件,該提的情節才會停下來說,其餘一律迅速帶過。」這段話幾乎可以用來概括《格林童話森林》這齣戲的美學特徵。

《格林童話森林》萃取了〈睡美人〉、〈青蛙王子〉、〈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糖果屋〉、〈小紅帽〉等童話的角色、情節的部分元素,用意不在揉合像電影《魔法黑森林》那樣說出一個新的故事,而是完全展示了後現代的拼貼手法,輔以視覺效果瑰麗豐富多變的光影與偶戲,以及一些象徵意味濃厚的道具(如紅氣球),擺明讓觀眾眼花撩亂的看見格林童話如影像快轉,再從浮光掠影中拾掇,自行綴補齊備。這種快速流轉殘存印象的標記,本質上更接近夢境,所以我認為,這齣戲更像一個有關格林童話的夢境演示。

這場夢境演示,理所當然始於一片漆黑,音樂流洩進來後,樹姿光影浮現,一位女演員隨後動作輕盈出現,引領觀者走進森林,但這片森林一開始給人的感覺並不陰森可怕,而是瀰漫著靜謐氣息;當然,我們也好似被引領走進一個夢境裡去了,但夢境並不黑暗詭譎,而是漸漸顯露斑斕色彩,隨後看童話角色活過來。

值得注意的是全劇音樂採用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鵝媽媽組曲》,這首經典名曲,靈感本來就是從貝洛(Charles Perrault)等人的童話創造而來,飽含童話的純真幻想,曲式編排、樂器使用,皆能巧妙營造故事需要的氛圍。例如第一段〈睡美人之孔雀舞曲〉,開頭長笛吹出十分祥和安靜,又帶著微微悲傷的樂句,彷彿寫照睡美人沉睡百年不醒的狀態,一下子便把人拉進戲中/音樂中的童話異想世界。有趣的是,若讀過《貝洛童話》和《格林童話》,可以參照比較兩書搜集採錄的〈小紅帽〉等諸多相同的童話,但是編寫的情節卻有別,主旨思想亦因此形成分歧。同一文本的詮釋衍生多義,同樣可以用來關注在《格林童話森林》這齣戲上,除了前述如夢境的演示,更著重在舞蹈肢體的表演,兩位演員用其訓練有素的身體,時而優雅抒緩,時而輕巧曼妙,時而步履沉沉,緊扣著音樂拍子,把用到的格林童話角色一一操演成刻記著童話光澤的身體詩篇。

換句話說,演員舞蹈的身體成為直觀對象,故事的敘說反倒變成其次。舉例來說,當我們看見用黑色垃圾袋製成的大野狼出現,這個物件偶,張嘴做出將頭戴紅色頭套的女演員撲食的動作後,女演員旋轉身體的姿態,大野狼瞬間和女演員融為一體,女演員再把大野狼的頭拆下,大野狼不再是獨立存在的角色,那個黑色垃圾袋反倒成了女演員的衣服了。這段過程,完全考驗演員身體與物件如何協調創造出創意與諧趣,是不是要真的要演出小紅帽的故事,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因為小紅帽故事中的奶奶,並未在這齣戲中現身,自說明這齣戲不想只是原原本本的說出一篇又一篇格林童話而已,雖然如此,卻從不妨礙觀賞的興味。

散場後的劇場景觀,亦是觀眾構成這齣戲此時當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小朋友興奮地指出看到哪些格林童話,並追問爸爸媽媽還有哪些格林童話是他們沒說到的,這一方面可見格林童話已是全世界人類共有的文學資產,孺子老嫗耳熟能詳;另一方面可以說戲尚未真正落幕,正由尚未抽離的觀眾持續參與創造,反觀國內兒童劇演出散場後多半只聽到「好看」、「不好看」、「好好笑」這類膚淺的評價而已。對我而言,這才是真正的互動參與,是孩子在與戲未完成的對話。

《格林童話森林》

演出|西班牙動力核心劇團
時間|2015/07/14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