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夢境演示《格林童話森林》
7月
20
2015
格林童話森林(臺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0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英國作家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在他重新改寫的著作《格林童話》序言中提到:「迅速是童話故事的一大美德。優秀的童話故事通常以夢境般的速度,一個事件銜接到另一事件,該提的情節才會停下來說,其餘一律迅速帶過。」這段話幾乎可以用來概括《格林童話森林》這齣戲的美學特徵。

《格林童話森林》萃取了〈睡美人〉、〈青蛙王子〉、〈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糖果屋〉、〈小紅帽〉等童話的角色、情節的部分元素,用意不在揉合像電影《魔法黑森林》那樣說出一個新的故事,而是完全展示了後現代的拼貼手法,輔以視覺效果瑰麗豐富多變的光影與偶戲,以及一些象徵意味濃厚的道具(如紅氣球),擺明讓觀眾眼花撩亂的看見格林童話如影像快轉,再從浮光掠影中拾掇,自行綴補齊備。這種快速流轉殘存印象的標記,本質上更接近夢境,所以我認為,這齣戲更像一個有關格林童話的夢境演示。

這場夢境演示,理所當然始於一片漆黑,音樂流洩進來後,樹姿光影浮現,一位女演員隨後動作輕盈出現,引領觀者走進森林,但這片森林一開始給人的感覺並不陰森可怕,而是瀰漫著靜謐氣息;當然,我們也好似被引領走進一個夢境裡去了,但夢境並不黑暗詭譎,而是漸漸顯露斑斕色彩,隨後看童話角色活過來。

值得注意的是全劇音樂採用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鵝媽媽組曲》,這首經典名曲,靈感本來就是從貝洛(Charles Perrault)等人的童話創造而來,飽含童話的純真幻想,曲式編排、樂器使用,皆能巧妙營造故事需要的氛圍。例如第一段〈睡美人之孔雀舞曲〉,開頭長笛吹出十分祥和安靜,又帶著微微悲傷的樂句,彷彿寫照睡美人沉睡百年不醒的狀態,一下子便把人拉進戲中/音樂中的童話異想世界。有趣的是,若讀過《貝洛童話》和《格林童話》,可以參照比較兩書搜集採錄的〈小紅帽〉等諸多相同的童話,但是編寫的情節卻有別,主旨思想亦因此形成分歧。同一文本的詮釋衍生多義,同樣可以用來關注在《格林童話森林》這齣戲上,除了前述如夢境的演示,更著重在舞蹈肢體的表演,兩位演員用其訓練有素的身體,時而優雅抒緩,時而輕巧曼妙,時而步履沉沉,緊扣著音樂拍子,把用到的格林童話角色一一操演成刻記著童話光澤的身體詩篇。

換句話說,演員舞蹈的身體成為直觀對象,故事的敘說反倒變成其次。舉例來說,當我們看見用黑色垃圾袋製成的大野狼出現,這個物件偶,張嘴做出將頭戴紅色頭套的女演員撲食的動作後,女演員旋轉身體的姿態,大野狼瞬間和女演員融為一體,女演員再把大野狼的頭拆下,大野狼不再是獨立存在的角色,那個黑色垃圾袋反倒成了女演員的衣服了。這段過程,完全考驗演員身體與物件如何協調創造出創意與諧趣,是不是要真的要演出小紅帽的故事,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因為小紅帽故事中的奶奶,並未在這齣戲中現身,自說明這齣戲不想只是原原本本的說出一篇又一篇格林童話而已,雖然如此,卻從不妨礙觀賞的興味。

散場後的劇場景觀,亦是觀眾構成這齣戲此時當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小朋友興奮地指出看到哪些格林童話,並追問爸爸媽媽還有哪些格林童話是他們沒說到的,這一方面可見格林童話已是全世界人類共有的文學資產,孺子老嫗耳熟能詳;另一方面可以說戲尚未真正落幕,正由尚未抽離的觀眾持續參與創造,反觀國內兒童劇演出散場後多半只聽到「好看」、「不好看」、「好好笑」這類膚淺的評價而已。對我而言,這才是真正的互動參與,是孩子在與戲未完成的對話。

《格林童話森林》

演出|西班牙動力核心劇團
時間|2015/07/14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