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大時代,小人物悲歌《鞍馬天狗》
12月
15
2016
鞍馬天狗(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98次瀏覽
王妍方(表演藝術部落客)

  山青青,路迢迢,山林之中有天狗,

  鼻高高,面笑笑,不知是神還是妖。

  走失的人你別哭,是天狗將他來帶走,

  走失的人在雲霄,是天狗將他來帶走。

純稚童音在僅有幾許微光的劇場內揚起,白色大幕浮現由多媒體盡情揮灑的墨色山水,流暢的帶入製作人員名單,最終畫面停格於斗大標題《鞍馬天狗》,同時帶上劉建幗編導作品。接踵而至的,是配合著濃濃改良日風的軍裝演員們,結合日本殺陣的畫面呈現,逐步帶出劇中各要角,開啟全場觀眾近兩個半小時的的華麗冒險。

奇巧版《鞍馬天狗》,取材自大佛次郎的同名小說改編。編導劉建幗僅保留人物姓名與身份等部份設定,模糊時空環境,從原本的幕府新選組與浪人鞍馬天狗之間的對立衝突,翻轉為玉沙國攘夷志士,與新政權軍府所屬單位新玄組對抗之爭。主角宗房(李佩穎飾)執行祕密任務時被新玄組組員追殺至鞍馬山,遇見傳聞中的神妖天狗(劉建華飾)。神妖天狗從新玄組組員手中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宗房,兩造因此變成合作對象。花月樓一戰,藉助神妖天狗之力,宗房與攘夷三傑之首桂初陽(孫詩雯飾)一拍即合,決定結盟對抗新玄組,接連發生的相關事件。

《鞍》劇分為三折,主戲以〈天狗參上〉與〈迷〉為演出核心,第三折則以舞蹈、音樂、劍舞、歌唱、日本殺陣等表演方式接力而成的七小段混合歌舞秀。僧人(韋以丞飾)用兩種不同的聲音處理方式與動靜姿態,流利切換於劇中角色與做為旁觀者的說書人,成為推進劇情的最大幫手。上半場以炫麗亮眼的日本殺陣做為開場後,進入了略顯乾涸的架構舖陳,編導劉建幗在劇中用看似隨意,實則步步相關的連結端點,以倒敘手法構築出鞍馬天狗為何存在的果,下半場回頭探索神妖天狗誕生的因。僧人與宗房相遇,復仇少年阿鼓(鄭舜文飾)出現,僧人長年陪伴的無名孤墳,從國仇家恨中逐步揭露宗房為何必須成為鞍馬天狗的真實解答。第二章節〈迷〉開始恢復時序順流,末節眾攘夷志士直搗新玄組培養祕密忍者的基地,在陰錯陽差下被塑造出來的英雄人物鞍馬天狗,方才回歸屬於宗房的真正身份,在意識迷茫中彷彿看見神妖天狗再度現身,結束令他既煎熬又痛苦的一場戰役,主戲也在此時畫下句點。

《鞍馬天狗》取材自原著對於英雄人物的形象描寫,編導揉化自身觀點,用胡撇仔看似矛盾中充滿衝突,卻符合現代精神的混融形態呈現,不避諱過往臺灣戲曲史中,胡撇仔因政權轉變壓迫發展出的演出型態,以歡樂中帶著微悲傷的慣用調性,結合日式樂器(尺八、三昧琴等)的融入,以日語稱呼劇中角色姓氏,劇中人穿著結合動漫電玩風的改良式軍裝與浪人服,拿武士刀重現日本殺陣等表演方式,貼近時下觀眾的賞戲口味,在一連串屬於當代戲曲的討論議題中,以胡撇仔的精神底蘊,再度掀起一波浪潮。

回顧奇巧劇團同以胡撇仔劇場為名的《Roseman玫瑰俠》,在演出手法中除保有胡撇仔的基本精神,在製作過程中融入了日本寶塚的演出型態,在主戲演出後,於舞台上再呈現一段與該劇相關的歌舞秀演出。此次《鞍馬天狗》提升歌舞秀複雜度,將演出種類擴大加碼,該劇的樂師、舞者、演員皆需上場秀出一段關於歌唱、音樂、舞蹈的才藝,雖強化了《鞍》劇活化胡撇仔與寶塚表演形態上的多變與不受限,卻也相對地使前面近乎兩小時的主戲帶來的衝擊與震撼被削減不少,褪化觀看者在先前主戲中所接收到的激情色彩,成為演出最後帶給觀眾的殘響。

《Roseman玫瑰俠》與《鞍馬天狗》皆以解構英雄人物的內外形象為重點,前者偏向在英雄的內外反差(總裁與小弟身份地位上的落差,兩造選擇成為Roseman的核心關鍵,面對愛情勇往直前或默默守護的態度),後者傾向在英雄人物的構成與精神面的受難點;以時代動盪,被迫挺身抵抗暴權的小人物悲歌為主要軸心(宗房與雪娘皆因親人慘亡決定反抗軍府,宗房藉由妹妹口中所說的天狗神話,與妹妹慘歿的悲痛記憶,在宛若妹妹形象重現的復仇少年阿鼓期望使然下,成為行俠仗義的英雄鞍馬天狗;雪娘為了替親人復仇,選擇改名換姓,拋棄過往重新學習煉刀技術潛入新玄組刺殺近藤均等)。鞍馬天狗與桂初陽兩個角色,從身為單一個體及掌握大局的當權者,選擇全軍覆沒或顧全大局,為反抗義士做出最後決定的過程,宗房因過往夢魘導致平行世界的產生,僧人成為破解宗房與眾人對於天狗迷思的關鍵。藉由《鞍》劇對觀看者搭建出不同方向,對當代戲曲(劇)提供了更多對於英雄人物的解讀可能。

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猶如《鞍馬天狗》中的角色們,選擇逃避或面對現實,都是自己的決定,端看如何走向終點,活得漂亮,為這段人生過程留下獨一無二的記錄。

《鞍馬天狗》

演出|奇巧劇團
時間|2016/11/18 19:30
地點|大東藝術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顧名思義,《鞍馬天狗》取材自日本作家大佛次郎的同名原著小說。可是在編劇劉建幗筆下的「鞍馬天狗」,想要述説的不只是一個鋤强扶弱、英雄俠士的故事,還有探討人性迷失時的脆弱與困惑、抉擇堅持或放棄之路程。(賴玉萍)
12月
31
2019
《鞍馬天狗》亦是一次古今之間的對話,對象是歷史上那些遭逢劇變的人們。史家念茲在茲的,是時光流轉與世事變化,但劇作家所觀照的,往往是人心深處的靈魂。(蔡忠霖)
12月
23
2019
莫比烏斯環般的特殊結構,使宗房的故事成了說不完的故事。故事始終在反抗/失敗、看見天狗/沒有天狗中輪迴,沒有終點,也沒了起點。 (官容任)
12月
05
2016
最後一段仿若大階梯服裝秀的尾聲,將借用寶塚歌舞的模倣意圖坦露無遺,甚或直言不諱「抄襲」,然而正是因為言明「抄襲」,才將《鞍馬天狗》背後的日本文化巨大身影透明化,藉註釋式的參照,將《鞍馬天狗》大量日本元素的置入從合理化重新自我消解。(紀慧玲)
11月
29
2016
在這塊土地上各自起落的歌仔戲、搖滾樂、豫劇、新編戲曲、寶塚等形式風格。以台灣獨有的紛雜元素拚貼、混搭、變身、快速切換,彷彿也成了眾人等待的「天狗」神蹟,帶領著我們從要什麼沒什麼的貧瘠環境中,殺出一條生路。 (白斐嵐)
11月
28
2016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