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記憶的公與私《夾縫轍痕》
3月
12
2020
夾縫轍痕(52PRO!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5次瀏覽

吳思鋒(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民眾」做為解構「國家」的動力,一直是民眾劇場的基本命題。《夾縫轍痕》當然不是一個民眾劇場作品,但它以北海道漁眾為人物、番屋為舞台空間,沉浮於日本走向近代的兩場戰爭,戊辰戰爭結束(1869)與甲午戰爭開始(1894)之間,所包裹的歷史時間,以庶民的生活時間及漁眾共同體,對質戰爭的國家主義及其動員的命運共同體。此作流利、純熟,而且不失幽默地把這些看似嚴肅的重元素,包裝為一個有笑有淚、感動共鳴的輕時代故事,卻讓我們再次意識到民眾與國家之間糾纏不清的叢結。

我先把我的問題說出來;當日看完當下我很滿足,但之後卻越想越疑惑,因為──當創作者使用了日本走向明治維新的戊辰戰爭,以及日本發動東亞侵略的甲午戰爭做為劇中的二個時間節點,創作者若希望觀眾藉此反省近代日本抑或反戰,為何需要託景於北海道?劇中的「北海道」究竟在哪裡?劇中的「戰爭」有多重要?在演出的過程,戰爭、庶民、國家、歷史等元素相互辯證、內外交涉,其實更多時候產生的是模糊不清的缺隙;而這些模糊不清的缺隙,在《夾縫轍痕》的敘事中,究竟是通過物事的相互矛盾再生產出一種超克(ちょうこく)現代性的動力,抑或架成一道遮掩國民國家的防護網?

夾縫轍痕(52PRO!提供/攝影陳又維)

尤其,當情節行至中後段,帶著義弟南遼太從增毛町前來江差投靠番屋的木村長治,在漁眾面前揭昔日兩人為戰場同袍的上川玄吾,曾有「殺人魔玄吾」之威名,玄吾一下子從擔任在船上引領眾人工作節奏、備受敬重的波聲船頭,變成人人理應避而遠之的殺人機器。這時候漁眾的共同心聲卻是「大家都知道,但不會說出來」。長治亦以此要脅,說他不想接受國家徵召,再上戰場,要沒有家累的玄吾代替出征,以不負他「殺人魔玄吾」之名。

這個置入「戰爭記憶」的衝突點,毋寧使前面一大段,通過民謠、方言與番屋的共同生活等元素,拼組的北海道漁村風情畫,以及藉此舖述的庶民生活,瞬間轉向為一個共同體的課題。照情節的走向,此作比較是把戰爭在「國家」裡內部化,包括原本在增毛町惹事生非、不諳為人處事之道的南遼太,卻忽然變得比姐夫長治還成熟,不斷勸誡他不要這樣做;玄吾的弟弟十三郎升上船長,卻帶著玄吾的罪,用過多的勞動逼自己的肉體與精神到達無法負荷的地步;以及漁眾心照不宣,選擇為玄吾隱藏秘密。

「戰爭」並沒有因諸此種種,通過戰爭記憶的隱藏與揭發而被投向/通往外部;抑或,此作思考戰爭的維度,並沒有超越溝口雄三在《中國的公與私.公私》一書論及的,日本以天皇為頂端的,以日本這個國家為界限的「領域的公共性」。溝口雄三也說,中國的「公」源於天下觀,即不以國家為單位思考,但這也是中國在國民國家的塑造上,沒有日本來得堅固的因素。而所謂的近代、現代的世界戰爭,基本上與民族國家、國民國家的建構脫不了干係。

在前述的層次上,縱使創作者選擇了「戊辰戰爭─甲午戰爭」的時間序列結構,但此作「在國家內部」的書寫,比較是將戰敗的心靈予以個體化,因為戊辰戰爭雖然與進入近代才歸屬日本國土的北海道直接相關,且可做為反省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據,但戊辰戰爭與蝦夷共和國之間的歷史關係,在此作其實匱缺;甲午戰爭衍生的東亞侵略亦相對次要,因為並不投向/通往外部,而是被收束於個體、番屋與村落。所以當這組時間序列與北海道漁眾的主場景並置,也就容易質變為僅是對明治維新引發文明西化的反省。至於是怎麼樣的文明西化呢?(以傳統漁業回應工業現代化?)反映在劇中,一樣讓人在閱讀上產生了模糊不清的缺隙。所以,此作調度出來的漁眾的庶民形象,是否具有做為以他者解構國家(主義)的能動性?還是反而鞏固了國民國家的結構?最後,舞台的番屋疊合了漁船與軍艦的甲板、漁謠與軍歌,本來會把全劇推上另一波高潮,卻缺少了前述所提的、實在的內涵支撐。

抑或,在玄吾、長治的殺人記憶(個體)和戰爭(集體)之間,一個舞台上未歷史化的北海道番屋,足以替代銜接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社會」嗎?

《夾縫轍痕》

演出|52PRO!
時間|2020/02/27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戰爭析出「民眾」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或者與之同步共振時,作為歷史觀者與參與者的我們,該如何面對其中之「惡」?⋯⋯戲畢至今,陸續刊出的諸家評論雖無不提及「戰爭」、「國家」、「民眾」、「生存」等關鍵詞,但關於上述發問的思考,不是寫的隱晦曖昧,就是仍沉浸在被「大和魂」衝擊的暈眩中。因此,我想直白地說出我的批判。(羅皓名)
3月
23
2020
也或許導演為了凸顯個體性的獨特與脆弱,要戰爭的倖存者與犧牲者互為辯證對照,例如就算沒有實際參與戰爭的三弟、長治的姪子,也飽受風暴,或許糾結在玄吾為何接受戰帖不是重點,拉出一條溫柔同理,賦予一台陽剛角色立體化的背後,是代表較為陰性的、女性的力量。⋯⋯戰場、漁場同事陽剛屬性,但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方式盡是宛如閒話家常般的細膩溫柔。(程皖瑄)
3月
17
2020
水平線來說,切分成高低層次明晰的表演空間,宛如導演安排劇中角色登場、故事展開的手法,井然有序的銜接與鋪展,可說與場上演員們的成熟演技相得益彰。(楊美英)
3月
09
2020
這類道德辯證的困境,劇本以留白的方式,交由說故事的後人輕輕帶過,事實上沒有充分資訊能夠開展這些討論。持平來說,《夾縫轍痕》確實觸碰到了這些議題,不過它以漁夫兄弟愛為描寫重點,並不嘗試提供問題解答,當然更無批判。(王威智)
3月
06
2020
《夾縫轍痕》精彩地以深觸劇場表演的靈魂,質疑並超越現代國家,也同時跨越俗套的性別表徵,以當代回顧百餘年前的不堪,以脫鉤現代國家的在地與民謠,警示今日仍隨時伺機而返的戰爭。(汪俊彥)
3月
02
2020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