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KURAKURAW 《Kurakuraw‧舞琉璃》
7月
29
2013
舞琉璃(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8次瀏覽
林育世(原住民當代藝術策展人,藝評人)

自2009年以來,蒂摩爾古薪舞集均保持每年至少有一檔新的編舞製作問世。作品中以銳利的現代舞語彙成功傳衍排灣族的深層文化,一直是這支舞團讓外界驚艷之處;尤其是自2010年巴魯‧瑪迪霖專任編舞的第一支作品《Mananigai‧勇士》開始,這支舞團即宣示了很清晰的創作意圖:探索原住民當代舞蹈美學的可能性並逐步以一支一支的編舞作品去觸碰這個理想的各個邊界。

2010年的《Mananigai‧勇士》,編舞家嘗試將傳統並具有神聖性的排灣祭儀肢體「勇士舞」解構到年輕舞者自由奔放的身體中,但卻又藉由現代舞的超脫現實的敘事能力將排灣精神的美與力量成功地捕捉。該舞作問世之時,即帶給觀者很大的震撼與驚喜,從此巴魯‧瑪迪霖與蒂摩爾古薪舞集即被外界視為最值得期待的新生代表演團隊之一。

2011年的《戀念百合》,取材於知名排灣族藝術家雷恩的同名雕塑作品,在該作品中雷恩以夢境中,在幽林深處見到的發光的百合,暗喻自己從都市回歸部落投入藝術創作的抉擇受到祖靈及自我生命的認可與庇佑,但巴魯‧瑪迪霖則取義其中百合在排灣與魯凱兩個族群中所代表的性貞潔的意涵進行全面的挑戰。在前支舞作《勇士》中以群舞編排堆疊出饒富趣味的視覺構成,在本支舞作中則做了完全的碎解,男女舞者在本舞作中狂放妖嬈,獨立不拘的肢體,乃編舞者借義酒神的美學典型,為性與生命之美提供沈重傳統之外的不同選擇。

2012年的《Kavulungan‧會呼吸的森林》,巴魯‧瑪迪霖作為一個編舞家,卻與其他知名的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家有一致的意圖,想要重新描繪原住民族與自然、土地之間休戚與共的生命臍帶關係。在前一檔製作《戀念百合》中,逐漸以個人面貌為外界注意的團中男、女舞者,如黃威誠、許筑媛等,在本作中有令人更難忘的發揮,而巴魯本人在其中的一段獨舞,演繹受傷的自然,更有青年大師(Young Maestro)的丰姿,足堪作為2010年代原住民當代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片段而受到記錄。

2013年的《Kurakuraw‧舞琉璃》則是脫胎於2009年的舊作《Kurakuraw‧戀羽》,與這支當時由廖怡馨,巴魯姊弟倆與父親廖英傑一同編舞的舊作兩相比較,蒂摩爾古薪舞集在美學上的意圖就更形清晰了。一樣的故事架構,都是外族(非人)的Kurakuraw,經過千辛萬苦的折難,終於與兩相傾心的族中少女結褵,並留下美麗的圖紋珠,作為傳說永遠留在排灣文化的印記中。新作《舞琉璃》企圖擺脫如舊作《戀羽》的傳統繁雜的舞台大堆頭敘事方式,將整個傳說只抽出排灣母語敘事者(蔡清安),音樂設計(其中包括吟唱聲樂:李淑媛,大提琴:許鶴齡,與舞蹈音樂設計:黃瓊慧)與舞者(Kurakuraw:楊淨皓,少女:許筑媛)等三維敘事線路,即架構了觀者進入這個美麗傳說的場域,簡單卻寬廣無垠。

從2009《戀羽》到2013《舞琉璃》,蒂摩爾古薪舞集的藝術面貌越來越明晰,而巴魯‧瑪迪霖的下一步,將會在這塊土地上廣受注目。

《Kurakuraw‧舞琉璃》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13/06/28 19:30
地點|屏東中正藝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