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KURAKURAW 《Kurakuraw‧舞琉璃》
7月
29
2013
舞琉璃(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7次瀏覽
林育世(原住民當代藝術策展人,藝評人)

自2009年以來,蒂摩爾古薪舞集均保持每年至少有一檔新的編舞製作問世。作品中以銳利的現代舞語彙成功傳衍排灣族的深層文化,一直是這支舞團讓外界驚艷之處;尤其是自2010年巴魯‧瑪迪霖專任編舞的第一支作品《Mananigai‧勇士》開始,這支舞團即宣示了很清晰的創作意圖:探索原住民當代舞蹈美學的可能性並逐步以一支一支的編舞作品去觸碰這個理想的各個邊界。

2010年的《Mananigai‧勇士》,編舞家嘗試將傳統並具有神聖性的排灣祭儀肢體「勇士舞」解構到年輕舞者自由奔放的身體中,但卻又藉由現代舞的超脫現實的敘事能力將排灣精神的美與力量成功地捕捉。該舞作問世之時,即帶給觀者很大的震撼與驚喜,從此巴魯‧瑪迪霖與蒂摩爾古薪舞集即被外界視為最值得期待的新生代表演團隊之一。

2011年的《戀念百合》,取材於知名排灣族藝術家雷恩的同名雕塑作品,在該作品中雷恩以夢境中,在幽林深處見到的發光的百合,暗喻自己從都市回歸部落投入藝術創作的抉擇受到祖靈及自我生命的認可與庇佑,但巴魯‧瑪迪霖則取義其中百合在排灣與魯凱兩個族群中所代表的性貞潔的意涵進行全面的挑戰。在前支舞作《勇士》中以群舞編排堆疊出饒富趣味的視覺構成,在本支舞作中則做了完全的碎解,男女舞者在本舞作中狂放妖嬈,獨立不拘的肢體,乃編舞者借義酒神的美學典型,為性與生命之美提供沈重傳統之外的不同選擇。

2012年的《Kavulungan‧會呼吸的森林》,巴魯‧瑪迪霖作為一個編舞家,卻與其他知名的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家有一致的意圖,想要重新描繪原住民族與自然、土地之間休戚與共的生命臍帶關係。在前一檔製作《戀念百合》中,逐漸以個人面貌為外界注意的團中男、女舞者,如黃威誠、許筑媛等,在本作中有令人更難忘的發揮,而巴魯本人在其中的一段獨舞,演繹受傷的自然,更有青年大師(Young Maestro)的丰姿,足堪作為2010年代原住民當代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片段而受到記錄。

2013年的《Kurakuraw‧舞琉璃》則是脫胎於2009年的舊作《Kurakuraw‧戀羽》,與這支當時由廖怡馨,巴魯姊弟倆與父親廖英傑一同編舞的舊作兩相比較,蒂摩爾古薪舞集在美學上的意圖就更形清晰了。一樣的故事架構,都是外族(非人)的Kurakuraw,經過千辛萬苦的折難,終於與兩相傾心的族中少女結褵,並留下美麗的圖紋珠,作為傳說永遠留在排灣文化的印記中。新作《舞琉璃》企圖擺脫如舊作《戀羽》的傳統繁雜的舞台大堆頭敘事方式,將整個傳說只抽出排灣母語敘事者(蔡清安),音樂設計(其中包括吟唱聲樂:李淑媛,大提琴:許鶴齡,與舞蹈音樂設計:黃瓊慧)與舞者(Kurakuraw:楊淨皓,少女:許筑媛)等三維敘事線路,即架構了觀者進入這個美麗傳說的場域,簡單卻寬廣無垠。

從2009《戀羽》到2013《舞琉璃》,蒂摩爾古薪舞集的藝術面貌越來越明晰,而巴魯‧瑪迪霖的下一步,將會在這塊土地上廣受注目。

《Kurakuraw‧舞琉璃》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13/06/28 19:30
地點|屏東中正藝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
這裡的故事也有其地域性,《毛利亞》是一個只屬於台灣排灣族來義部落的神祇的故事,生活在此地的人以及家屋,都是它的主角。觀眾只是跟隨其中,跟隨一路發現的石頭與腳印從而踏入遠古的故事,神話故事的真實性,使整個作品充滿生命力。此地的人/觀者以歌謠複誦表演者哼的歌,沒有一首歌是當地人不知道的,小自孩童哼唱的童謠、大自耆老長輩深入骨髓的曲調。每一個參與者要做的只是把自己讓位給演出,並讓時間繼續展開,只需浸潤其中。
8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