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散變幻,記千禧年代《MILLENNIALS》
1月
07
2019
MILLENNIALS(丞舞製作團隊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8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丞舞製作團隊與西班牙舞團La Veronal於2016年偶然擦出的火花,歷經近兩年的溝通、研究、實驗、排練,終於在2019年的第一個週末呈現他們的共製作品,生於千禧世代(或稱Y世代)的他們,以《MILLENNIALS》為製作主題。

上半場的作品《MILLENNIALS》由西班牙籍的Marcos Morau編舞,隱喻千禧世代獨立、孤寂且與科技產物難以脫節的族群現象。一身全黑的舞者們帶著大型斗笠,簡約而明確的對比展現在造型、動作及空間運用。他們不時走著小碎步移動,肢體關節的瞬間晃動,呼應忽而祥和忽而急促的音樂。甫開演的若干片段中,他們時而讓斗笠覆蓋眼臉,雖然身體緊密聚攏,卻彷彿對彼此視而不見,靈魂的空洞不言而喻。時而,各自手捧斗笠讓身體轉圈,獨立的身形在圓的盤旋中更見孤寂,即使有時將斗笠戴在他人頭上,短暫的互動隨即結束。他們看來像是一群偶遇的過客,雖然同時在共同空間共事,卻不像是一個有共識的合體,發散出的只是孤漠的氣息。但是,還好有斗笠,讓他們在中後段有了成為共同體的契機。

斗笠在此作中是個亮眼的物件,它發揮了集體凝聚的作用,讓散立的個體產生團體意識,有如一群兒童從平行遊戲進展至合作遊戲的主要玩物。斗笠在臺灣算得上是象徵傳統農業社會的典型符號,農家戴著它下田,外國觀光客買它當紀念品,年輕人不會戴著它出門。但在帽沿加大、色澤明亮及圓弧形帽頂的加持下,斗笠在此作中,儼然成了時尚飾品,它增添了神祕與詩意並存的氛圍,在全黑的服裝與空間設計裡,它成了無以讓目光規避的焦點。我不禁幻想,諸如斗笠般的平凡物件,如果被名模戴著在國際時尚伸展台瀟灑走一回,是否也會引領臺灣的年輕人爭相戴著出門?

運用斗笠完成的隊形變化和空間感,在層次交疊、水平起伏、錯位排列、方位轉移和卡農輪旋中,形成一幅幅斗笠拉花。勁力的集中與分化,引出各種權力(利)變換的想像,這些想像展現在他們利用斗笠控制他人或被控制時,或是有人腳踢他人斗笠時。過程中,有人搶奪斗笠,有人拿回自己的斗笠,有時只留一人獨舞,其他人緩走於其側,不僅劃出靜動之間的對立,也切割出舞台上的集體空間與個人空間。結束前一刻,燈光驟變,白色地板頓時全黑,舞者們的黑衣有如沒入地板,交融後的整體空間更形深邃,好像莫測高深的Y世代,在其他世代眼中總是難懂。

下半場的作品《Melting Neon》由蔡博丞編舞,為了更換舞台設計,觀眾必須在中場休息時移至外廳,當我再度回到觀眾席時,舞台上的男舞者已經獨自在聚光燈下陶醉的擺動身體。身著白色短西裝和串串流蘇裝飾的寬褲,沒有音樂陪襯,舞台上方的旋轉燈四處照耀,象徵丞舞製作的B字影像投射在背幕上,他的動感將我的記憶時光拉回到數十年前流行的迪斯可年代。他的獨舞在無聲狀態持續近十分鐘後,改編自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波麗露》(Boléro)變奏曲響起,B字影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紅色數字如跑馬燈般的快速流動在背幕上。這些數字看來是年份與日期的表徵,如果我沒記錯,年份應是從1972為起始。

接著,其他舞者也走上舞台,人手一支雪茄,他們穿的是各式各樣的白色西裝或精緻褲裝,走動間帶著上流階層般的霸氣。不少動作都由關節帶動身體,當音量加大時,身體的抖動也跟著加劇;靜止時,則各自有其特異的姿態。這個作品中的全白服飾與上半場的全黑對比並立,身體的晃動則各異其趣。和變造過的《波麗露》搭配的身體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元素,諸如有點像佛朗明哥,又有點像雲手或策馬的動作,而各種甩手、擺動和小碎步、晃動等,悠然自在的於眼前流轉。在七彩霓虹燈下,舞者們的慢速移動像在夜店中的剪影。霎時,紅光與白光交替,不斷翻轉的數字停在2000/01/01,註記千禧年的到來,而這些數字流動的歷程應是千禧世代的生長時間吧!

最後的歡樂派對應是此次演出的高潮,因為這個哏來的太出人意料之外。只見投影上靜止的數字突然融化了,音樂漸收至無聲,舞者們漸次退場,舞台上只剩下一位男舞者,他獨自在聚光燈下用力跳動。無聲獨舞持續一段時間後,突然間,有人推著飲料車到台上,其他舞者再度現身並大喊: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觀眾被邀請到台上和舞者們共舞、享用飲料,歡樂的畫面和先前的靜肅又再次呈現強烈對比,在霓虹燈下,盡興舞動的主客溶為一體,直到曲終人散。

在《MILLENNIALS》中,臺灣的四位舞者和西班牙的三位舞者在兩個作品中確實融合成功,他們的身體技法、流動形式及自信程度都相當均等,讓坐在遠處的我,不會特別看到本國舞者或外國舞者,他們的融合才是整體製作成功的關鍵。此時,不禁要高聲讚嘆,年輕真好。Y世代果然不簡單。

《MILLENNIALS》

演出|丞舞製作團隊
時間|2019/01/04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