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身體的思辨軌跡《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May
01
2017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5次瀏覽
印卡(專案評論人)

蘇嘉威這一次與周書毅、陳武康合作的自由步,向觀眾展示了一種舞蹈的本體論。哲學家賽荷曾對舞蹈藝術說過:「如果你排除掉意義,你就會跳舞。」、「(我)越是跳舞,越是赤裸,越是不在,越是計算和數目。跳舞之於潔淨的軀體,如同思想活動之於所謂「我」的主體。我越是跳舞,越不是自我。」以賽荷的哲學體系來說,在這裡舞蹈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資訊形態,落在意義的外域。對於舞蹈作為藝術而言,身體運動被轉譯成一種程序,分離著身體也展示著身體動作,兩者分離在運動中產生或近或遠的關係產生了各種不同型態的張力。這一次《自由步》中這種衝突被推到了極端,舞蹈的限制與張力回到了舞蹈者本身。這也意味著讀者反應(audience-response/reader-response )受限於舞者主體軌跡。舞者的原點在蘇嘉威的編舞中,讓「限制」在《自由步》中成為個性的突現之處。

過去驫舞劇場的成員與演出,在蘇嘉威的訪談常提及受到美國編舞名家費爾德(Eliot Feld)的啟發。像是芭蕾舞的動作一詞,Rond De Jambe A Terre,身體劃出一圈的動作就可以串聯起《自由步》隱藏於後與費爾德合作的記憶與芭蕾舞到現代舞的系譜。但我們不如透過全身動作與地板間的互動,透過Terre意味的大地,感受自由步中由主體舞蹈產生的緊張感,讓兩位舞者六支交錯演出的舞蹈,由動到靜、由靜到動展示了大地如何晶體化成為精神的過程。南希在《疊韻》提及的:「(舞蹈),必然拉開一個空間,產生一道間距。或許,這道斷層也存在於話語的邊緣。舞蹈亦然。舞蹈不說話,而是挺立在話語的邊緣。同時,這也是舞蹈和其他藝術的共通點。包括詩,因為詩正是把語言當成一種材質來使用,一種材質或是一種方法,使得語言不再屬於意義的層次,至少不屬於用來推論的那種意義。」透過這樣的間距,得以回到「世界上……」,舞者身體回到了土地上。在舞蹈中,舞者伸展身體所造成各種與大地的關係,呈現著各種主體感應(Affact)與文化類型的聯想,這在《自由步》的演出中構成了一幅主體的精神圖。

與(文字)書寫不同的是,舞蹈並不留下痕跡。它的抽象讓表現介質與載體中的衝突一直發生。賽荷曾經指正了霍布斯將自由狀態比擬成戰爭的問題,賽荷將自由狀態回歸到了充滿喧嘩與騷動的人,而舞蹈是相當接近這種狀態的藝術。在周書毅的舞蹈中,第一支舞中我們看到一種幽柔卻又富涵張力的身體,我們可以藉由賽荷的觀點改寫奧古斯丁的話語,自由步讓舞者成為了自我生命建築中的雕像,呈現著他們自身舞蹈經驗中肉身在這個建築中一部份的美。滿布憂愁的身體從光線中滑落,身體占據著光線構成的界線,展示著舞者身體與個性從舞台中突現(emerge)的過程。《自由步》編舞的限制指令與燈光構成的限制更可說起於一項相當古老的詩學,曾經聞一多將詩歌體例的限制稱呼為帶著腳鐐跳舞,或是亞里斯多德所謂自由人的幸福有著種種條件。現代鏡像神經元理論對於語言、舞蹈如何成為可以兼顧個人與族群建制的功能,乃至近來表演藝術學者Andre Lepecki的《特異性》(Singularities: Dance in the Age of Performance)都有著這樣自由是種製作(making)的矛盾修辭。透過幾何燈光的空間感,舞者身體與空間的關係成為了生存的隱喻。

舞蹈即建制的想像中,我們也在《自由步》中遭遇到奧古斯丁同樣的提問:「是否因為各部分彼此相似,並以某種方式結合在一個和諧的整體里?」對於解構論者,這個提問則會變成「我們如此不同,為何我們會受限在相似的表象,而結合成為看似和諧的整體。」我們把相當素樸的美、形狀、比例、數,放在從周書毅到陳武康的第二支舞,身體眾生像透過了這樣交次的編排成為了自一而始,一一相加,增殖不已的音樂身體。周書毅放,陳武康則收;第一支舞的憂鬱,被第二支舞陳武康收聚身體的神性在次收納。舞蹈所意謂「讓出位置」,人的赤裸、抽像,乃至孤立無援的狀態,在舞者被丟擲到了舞台之上產生了人的存有,交錯地鬥爭、取代。像是費爾羅一直處理的「向上延伸」與「重心向地板」的協調,在蘇嘉威《談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更像是一篇六節的散文,在各種幾何的燈光中,實現了「孤立的狀態中令我們不快的事物,如果被置於整體中考慮,就會給我們以極大的快感」這樣的哲學論斷。

舞蹈身體在台灣近日已因《疊韻》的出版有著更多討論的向度,像南希所謂:「單單一個身體,就已經劃分出不同的空間。讓我們回到胚胎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刻,那是一團沒有摺痕的肉塊。接著他開始衍生差異:最重要的一道體內的摺痕,是產生腦脊髓的那道弓形。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一種細胞的舞蹈,細胞分裂、異裂,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彎曲折疊。這一切也伴隨著死亡,許多的細胞凋亡,才能騰出空間繼續細胞分裂。」 《自由步》某種像個思想家的展演方式,相當思辨地,讓兩兩的舞蹈不斷對立地演繹。但蘇嘉威的編排形式並不困於身體本質性論者,反而進一步將限制與自由的矛盾、建制構成對自由之必要的想法以身體軌跡構成思考的姿態,尤其是《自由步》中舞者不同的下盤重心跟肢體擺動角度跟關節張力,讓人類的生存體系如何像空間彎曲才產生了引力,走進了觀眾的視線。

從Rond De Jambe A Terre作為關鍵詞,《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是近年來一支相當思想性,將力量回歸到舞者身體與記憶的作品。在表演藝術的時代中,舞蹈為何?近年來,Andre Lepecki將舞者回歸回於勞動者的身分,蘇嘉威的編舞雖未言及這個面像,但《自由步》回到舞者的考量或許已出現了這樣的潛力。大地也有其歷史,不諱言的舞者也有其受到各種體制、舞蹈語彙奴役的經驗,他們都不是現代主義想像下單純藝術的表現者,而是有著更豐富的面相。沒有任何自由人是受到豢養的,而是需要在大地之上恣意地依其意志移動,《自由步》將這種追求恣意的欲求,反省編舞與舞者的關係,舞蹈中的大地-舞臺-勞動關係的空間,幾乎是避開了激情讓舞蹈成為了聲明。

按:Andre Lepecki將舞者比擬成兩種天使形象,歷史的天使與(物理)力學的天使,讓舞蹈身體有著更多討論的面相,尤其表演藝術與政治制域的關係、補助制度、國家表演藝術基礎建設、政治光譜上左右的位置在這樣的分析框架中有更多觀點的可能。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7/04/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Oct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Oct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Oct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Oct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Oct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Oct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Oct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Sep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Sep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