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身體的思辨軌跡《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5月
01
2017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0次瀏覽
印卡(專案評論人)

蘇嘉威這一次與周書毅、陳武康合作的自由步,向觀眾展示了一種舞蹈的本體論。哲學家賽荷曾對舞蹈藝術說過:「如果你排除掉意義,你就會跳舞。」、「(我)越是跳舞,越是赤裸,越是不在,越是計算和數目。跳舞之於潔淨的軀體,如同思想活動之於所謂「我」的主體。我越是跳舞,越不是自我。」以賽荷的哲學體系來說,在這裡舞蹈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資訊形態,落在意義的外域。對於舞蹈作為藝術而言,身體運動被轉譯成一種程序,分離著身體也展示著身體動作,兩者分離在運動中產生或近或遠的關係產生了各種不同型態的張力。這一次《自由步》中這種衝突被推到了極端,舞蹈的限制與張力回到了舞蹈者本身。這也意味著讀者反應(audience-response/reader-response )受限於舞者主體軌跡。舞者的原點在蘇嘉威的編舞中,讓「限制」在《自由步》中成為個性的突現之處。

過去驫舞劇場的成員與演出,在蘇嘉威的訪談常提及受到美國編舞名家費爾德(Eliot Feld)的啟發。像是芭蕾舞的動作一詞,Rond De Jambe A Terre,身體劃出一圈的動作就可以串聯起《自由步》隱藏於後與費爾德合作的記憶與芭蕾舞到現代舞的系譜。但我們不如透過全身動作與地板間的互動,透過Terre意味的大地,感受自由步中由主體舞蹈產生的緊張感,讓兩位舞者六支交錯演出的舞蹈,由動到靜、由靜到動展示了大地如何晶體化成為精神的過程。南希在《疊韻》提及的:「(舞蹈),必然拉開一個空間,產生一道間距。或許,這道斷層也存在於話語的邊緣。舞蹈亦然。舞蹈不說話,而是挺立在話語的邊緣。同時,這也是舞蹈和其他藝術的共通點。包括詩,因為詩正是把語言當成一種材質來使用,一種材質或是一種方法,使得語言不再屬於意義的層次,至少不屬於用來推論的那種意義。」透過這樣的間距,得以回到「世界上……」,舞者身體回到了土地上。在舞蹈中,舞者伸展身體所造成各種與大地的關係,呈現著各種主體感應(Affact)與文化類型的聯想,這在《自由步》的演出中構成了一幅主體的精神圖。

與(文字)書寫不同的是,舞蹈並不留下痕跡。它的抽象讓表現介質與載體中的衝突一直發生。賽荷曾經指正了霍布斯將自由狀態比擬成戰爭的問題,賽荷將自由狀態回歸到了充滿喧嘩與騷動的人,而舞蹈是相當接近這種狀態的藝術。在周書毅的舞蹈中,第一支舞中我們看到一種幽柔卻又富涵張力的身體,我們可以藉由賽荷的觀點改寫奧古斯丁的話語,自由步讓舞者成為了自我生命建築中的雕像,呈現著他們自身舞蹈經驗中肉身在這個建築中一部份的美。滿布憂愁的身體從光線中滑落,身體占據著光線構成的界線,展示著舞者身體與個性從舞台中突現(emerge)的過程。《自由步》編舞的限制指令與燈光構成的限制更可說起於一項相當古老的詩學,曾經聞一多將詩歌體例的限制稱呼為帶著腳鐐跳舞,或是亞里斯多德所謂自由人的幸福有著種種條件。現代鏡像神經元理論對於語言、舞蹈如何成為可以兼顧個人與族群建制的功能,乃至近來表演藝術學者Andre Lepecki的《特異性》(Singularities: Dance in the Age of Performance)都有著這樣自由是種製作(making)的矛盾修辭。透過幾何燈光的空間感,舞者身體與空間的關係成為了生存的隱喻。

舞蹈即建制的想像中,我們也在《自由步》中遭遇到奧古斯丁同樣的提問:「是否因為各部分彼此相似,並以某種方式結合在一個和諧的整體里?」對於解構論者,這個提問則會變成「我們如此不同,為何我們會受限在相似的表象,而結合成為看似和諧的整體。」我們把相當素樸的美、形狀、比例、數,放在從周書毅到陳武康的第二支舞,身體眾生像透過了這樣交次的編排成為了自一而始,一一相加,增殖不已的音樂身體。周書毅放,陳武康則收;第一支舞的憂鬱,被第二支舞陳武康收聚身體的神性在次收納。舞蹈所意謂「讓出位置」,人的赤裸、抽像,乃至孤立無援的狀態,在舞者被丟擲到了舞台之上產生了人的存有,交錯地鬥爭、取代。像是費爾羅一直處理的「向上延伸」與「重心向地板」的協調,在蘇嘉威《談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更像是一篇六節的散文,在各種幾何的燈光中,實現了「孤立的狀態中令我們不快的事物,如果被置於整體中考慮,就會給我們以極大的快感」這樣的哲學論斷。

舞蹈身體在台灣近日已因《疊韻》的出版有著更多討論的向度,像南希所謂:「單單一個身體,就已經劃分出不同的空間。讓我們回到胚胎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刻,那是一團沒有摺痕的肉塊。接著他開始衍生差異:最重要的一道體內的摺痕,是產生腦脊髓的那道弓形。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一種細胞的舞蹈,細胞分裂、異裂,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彎曲折疊。這一切也伴隨著死亡,許多的細胞凋亡,才能騰出空間繼續細胞分裂。」 《自由步》某種像個思想家的展演方式,相當思辨地,讓兩兩的舞蹈不斷對立地演繹。但蘇嘉威的編排形式並不困於身體本質性論者,反而進一步將限制與自由的矛盾、建制構成對自由之必要的想法以身體軌跡構成思考的姿態,尤其是《自由步》中舞者不同的下盤重心跟肢體擺動角度跟關節張力,讓人類的生存體系如何像空間彎曲才產生了引力,走進了觀眾的視線。

從Rond De Jambe A Terre作為關鍵詞,《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是近年來一支相當思想性,將力量回歸到舞者身體與記憶的作品。在表演藝術的時代中,舞蹈為何?近年來,Andre Lepecki將舞者回歸回於勞動者的身分,蘇嘉威的編舞雖未言及這個面像,但《自由步》回到舞者的考量或許已出現了這樣的潛力。大地也有其歷史,不諱言的舞者也有其受到各種體制、舞蹈語彙奴役的經驗,他們都不是現代主義想像下單純藝術的表現者,而是有著更豐富的面相。沒有任何自由人是受到豢養的,而是需要在大地之上恣意地依其意志移動,《自由步》將這種追求恣意的欲求,反省編舞與舞者的關係,舞蹈中的大地-舞臺-勞動關係的空間,幾乎是避開了激情讓舞蹈成為了聲明。

按:Andre Lepecki將舞者比擬成兩種天使形象,歷史的天使與(物理)力學的天使,讓舞蹈身體有著更多討論的面相,尤其表演藝術與政治制域的關係、補助制度、國家表演藝術基礎建設、政治光譜上左右的位置在這樣的分析框架中有更多觀點的可能。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7/04/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