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樹見林的相對論《深林》
12月
12
2023
深林(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1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臺大戲劇所研究生)

「一名又一名探險者裝束的人,手持適度光源從右舞台走向左舞台,隨著光暈泛明一些紅布蓋頭的人體靜象,流淌成一段深入某處的鏡框蒙太奇。直白扼要的手法破題,陌生了那些看似與臺灣民俗連結的紅布和明暗交錯中肢體位移的路徑,不斷被暗示『這是無人熟悉的』、『不為人知的』窺視和揭露,在開場便巧妙建立出一個疏離的、相對的、非我族群意識的表演主體⋯」

——我是這樣想的,應該也許可能是這樣想的。

試圖發現原住民新的身體語彙,以「腳譜」治孤新族裔的想像,在歷史文化脈絡下顯然有其力有未逮的短板。建基於海島生態的地緣關係,經歷各種政權更迭下,不斷被洗刷、褪色甚至失落的原始祭儀,已然淹沒在時間洪流內。那此種新族裔式的想像,能從各個原住民族破碎文化中拾遺與拼湊後茁壯、成型嗎?

非常見節奏的步伐、低吟繚繞的喉音、紅布掩面的輪廓,搭配擺盪的律動、清脆的呼吸聲、類型化的調度,交織雜揉散發著某種無以名狀的原始氣息,同時描繪了一幅自然與山林幽微細膩的恐懼。然而,一切看似完備之後,卻遲遲沒辦法繼續往未知的深處走去。談及原初,卻少了出神(trance)至生命本質與自然敬畏的狂喜和顫慄;談及離散,卻也少了明確指向的根源和軌跡;談及族裔,卻不見多元不羈的姿態和勇敢冒進的勇氣。最後有限的六十分鐘,無法有效展延,只剩下前述種種排除性的、去中心化的元素,不斷迴圈。

原住民一詞,本身的定義即為相對於外來族群的反向特定族裔,其思考脈絡背後是另一種低頭於權威的論述——猶如東方的定義為非西方,而不是地理上、文化上、歷史上對於自身的認同,時下更甚有「都市原住民」的分類,但這些越發相對、排他的分野,對於族群歷史與文化傳承的益處為何?對於少數民族還要相對剝奪嗎?書寫至此,我也不禁反省所有論述,是不是也太過漢人中心?

Watan Tsui 的創作理念,讓我不禁想起諸多劇場前輩當初的實驗浪潮,無論是溯源還是開創,走出未來的同時也都知曉理解過去的必要。許多創作者正在開拓劇場的廣闊,投身深林也好、窮盡汪洋也好,也許我們應該正視且相信自身族群,而不是透過排除他人定義的、逆東方主義的卑微反邏輯劃地自限。我們的身體是什麼?又或者人的本質是什麼?每個當代的叩問絕非虛妄無意義,但無論何種形式、何種跨域,需要真正看見並接納不同個體,真正對話、理解、探究與發展才能找到屬於臺灣人不分族群、主體的新族裔。

《深林》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3/11/23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評論人李宗興在《深林》的評論中所提出的關於「純粹」與「不純粹」的提問,其實頗為令人費解,該篇評論的批判包含「創作者的反應似乎努力說服觀眾《深林》是絕對純粹的原民作品,似乎有任何其他族群相關的詮釋可能,都是種污染。」⋯⋯李宗興的論述確實值得所有創作者們反思,但在「純粹」與「不純粹」的設問前提上,我認為存在著奠基於生命經驗上的誤區⋯⋯(盧宏文)
9月
21
2020
筆者認為如果能進一步思考此非人者形象在創作與舞者工作中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反應出的「不純粹」原民想像,更能深刻凸顯「當代原民」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各種思考與可能生產的意義。(李宗興)
8月
26
2020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