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樹見林的相對論《深林》
12月
12
2023
深林(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3次瀏覽

文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臺大戲劇所研究生)

「一名又一名探險者裝束的人,手持適度光源從右舞台走向左舞台,隨著光暈泛明一些紅布蓋頭的人體靜象,流淌成一段深入某處的鏡框蒙太奇。直白扼要的手法破題,陌生了那些看似與臺灣民俗連結的紅布和明暗交錯中肢體位移的路徑,不斷被暗示『這是無人熟悉的』、『不為人知的』窺視和揭露,在開場便巧妙建立出一個疏離的、相對的、非我族群意識的表演主體⋯」

——我是這樣想的,應該也許可能是這樣想的。

試圖發現原住民新的身體語彙,以「腳譜」治孤新族裔的想像,在歷史文化脈絡下顯然有其力有未逮的短板。建基於海島生態的地緣關係,經歷各種政權更迭下,不斷被洗刷、褪色甚至失落的原始祭儀,已然淹沒在時間洪流內。那此種新族裔式的想像,能從各個原住民族破碎文化中拾遺與拼湊後茁壯、成型嗎?

非常見節奏的步伐、低吟繚繞的喉音、紅布掩面的輪廓,搭配擺盪的律動、清脆的呼吸聲、類型化的調度,交織雜揉散發著某種無以名狀的原始氣息,同時描繪了一幅自然與山林幽微細膩的恐懼。然而,一切看似完備之後,卻遲遲沒辦法繼續往未知的深處走去。談及原初,卻少了出神(trance)至生命本質與自然敬畏的狂喜和顫慄;談及離散,卻也少了明確指向的根源和軌跡;談及族裔,卻不見多元不羈的姿態和勇敢冒進的勇氣。最後有限的六十分鐘,無法有效展延,只剩下前述種種排除性的、去中心化的元素,不斷迴圈。

原住民一詞,本身的定義即為相對於外來族群的反向特定族裔,其思考脈絡背後是另一種低頭於權威的論述——猶如東方的定義為非西方,而不是地理上、文化上、歷史上對於自身的認同,時下更甚有「都市原住民」的分類,但這些越發相對、排他的分野,對於族群歷史與文化傳承的益處為何?對於少數民族還要相對剝奪嗎?書寫至此,我也不禁反省所有論述,是不是也太過漢人中心?

Watan Tsui 的創作理念,讓我不禁想起諸多劇場前輩當初的實驗浪潮,無論是溯源還是開創,走出未來的同時也都知曉理解過去的必要。許多創作者正在開拓劇場的廣闊,投身深林也好、窮盡汪洋也好,也許我們應該正視且相信自身族群,而不是透過排除他人定義的、逆東方主義的卑微反邏輯劃地自限。我們的身體是什麼?又或者人的本質是什麼?每個當代的叩問絕非虛妄無意義,但無論何種形式、何種跨域,需要真正看見並接納不同個體,真正對話、理解、探究與發展才能找到屬於臺灣人不分族群、主體的新族裔。

《深林》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3/11/23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評論人李宗興在《深林》的評論中所提出的關於「純粹」與「不純粹」的提問,其實頗為令人費解,該篇評論的批判包含「創作者的反應似乎努力說服觀眾《深林》是絕對純粹的原民作品,似乎有任何其他族群相關的詮釋可能,都是種污染。」⋯⋯李宗興的論述確實值得所有創作者們反思,但在「純粹」與「不純粹」的設問前提上,我認為存在著奠基於生命經驗上的誤區⋯⋯(盧宏文)
9月
21
2020
筆者認為如果能進一步思考此非人者形象在創作與舞者工作中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反應出的「不純粹」原民想像,更能深刻凸顯「當代原民」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各種思考與可能生產的意義。(李宗興)
8月
26
2020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