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戲弄《馬克白》
4月
24
2014
馬克白(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2次瀏覽
吳岳霖(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怎麼改編莎劇?始終是個劇場的熱點,但也是個老生常談。不過,圍繞的總是Jan Kott在1965年就已提出的那句:「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應透過莎士比亞的文本,探索我們當代的經驗,我們的焦慮和感受。」於是,不管研究者或劇場實踐者如何分歧出不同的概念,也促使莎劇改編擁有當代人的不同樣貌。

因此,同黨劇團於本次台南藝術節所帶來,於2013年所創作的《馬克白》,基本上就在跨文化、跨時空的改編脈絡裡,挖掘一條詮釋路徑。但,有別於跨文化多出現的「在地化」手法,編導王靖惇並不朝這方向進行。在讓時間往後推的同時,也將觀眾丟進一個戰地,在防空洞前,伴著時不時傳來的空襲警報,見證著一個軍事將領的成與敗。另一方面,怎麼在短時間內詮釋完《馬克白》也是這個改編步步逼近,同時也步步遠離原著的姿態。基本上,此版的《馬克白》將情節切碎重組,僅挑選了幾個核心的故事演繹,像是三女巫的預言、夫人的血手……等,達到《馬克白》的基本架構。同時,演員僅剩四人,主要演繹了馬克白與三女巫,其他角色更僅刪剩夫人、班科、鄧肯、殺手、衛兵、賓客,並以傀儡、面具或未出現加以呈現。更由於編劇打亂了情節原本的順序,導致部分情節虛實相映。因此,若未有莎劇基本認識的觀眾能否理解故事脈絡呢?或許,我們無須提問此劇與莎劇何干,或說到底能不能透過此劇理解莎劇;但純粹作為一個故事呈現,這樣破碎且虛幻的敘事可否讓人解讀,是此劇受到考驗之處。

當我們將焦點集中到劇中的人物時,其實可以深刻體認到三位女巫在此劇裡的重要性與主導性,而這也是編導對於原著裡的女巫所進行的大幅改變,這樣的轉譯造就了故事情節的另一走向,以及核心思考的異變。其實,莎劇《馬克白》已有不少改編者對女巫下手,像是當代傳奇劇場《慾望城國》將其中國化為「山鬼」、上海崑劇團《血手記》以「男丑」扮之,而同黨劇團對女巫的改造與重視,可能更接近於台南人劇團《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的思考,主要著墨在女巫、馬克白與夫人之間的關係。不過,此劇有意思的是三個女巫是由男性飾演,並穿著軍裝,肩上有紅十字的標章以及脖上掛著防毒面具,與其認為他們是女巫,更像是戰場上隨處可見的軍人。只是,他們的語言裡,卻傾洩出玄奇且殘忍的色彩,包含一開場三人的笑語,拿著他人的拇指,以及一連串的行為,包含肢解班科,也許可被解讀是戰爭所造成的脫序,卻也不得不說他們絕非普通人。同時,這樣的性別易轉,卻不被馬克白察覺,仍稱他們為「女」巫,三人也互稱姊妹,展現出性別可能不過是被指稱的而已,以及一種陰陽混淆的現象。

不過,三女巫的表演與詮釋,其實充盈了隱喻性。此劇的特點,是墨西哥紙魔力劇團團長 Edwin Salas Acosta所設計的傀儡與面具,而這兩種物件都由三位女巫操作。於是,傀儡與面具所牽涉的「扮演」、「操縱」與「假造」概念,配合女巫的特殊身分,形成此劇的核心詮釋。作為要角之一的馬克白夫人,由飾演女巫的洪健藏以等身人偶假扮,於是我們可以認為夫人的所有行為都是被操控的。同時,以小型傀儡詮釋的班科、帶上面具的殺手、衛兵與賓客,都凸顯了唯一的獨立個體──馬克白,其實是被這些虛假的幻影所籠罩的,一切都在女巫們的控制之下。但這樣的詮釋,不免讓人質疑的是,如果夫人是被操控而無個人意志的,那麼她洗血手的懼怕與悔恨到底從何而來?另一方面,倘若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所思考的是,人在善惡的一念之間,如何被欲望操縱而步步踏入深淵,女巫的預言並非天喻,僅是一個啟動的關鍵;那麼編導王靖惇的改編,似乎就讓這一切完全陷入女巫的全盤操作了。於是,三女巫的地位遠遠凌駕馬克白之上,成為整個故事的全能之神,終將遵照著他們的預言,不只本為傀儡的人們,連同馬克白其實也是他們的傀儡。因此,這也改變了原著的結局安排,此劇的三女巫挖瞎了馬克白、縫了夫人的雙手,就算真正殺死夫人者為馬克白,但卻也不過是在女巫的操弄之下。原著裡的結局,也只以女巫對著馬克白的耳語呈現,更凸顯女巫的主導性。此劇的一切,似乎不過是女巫們在戲弄人們罷了。

當然,我們還是可以產生另一個解讀方式,認為是人的慾望具體化成為三個女巫,於是瀰漫、籠罩整個故事的,不是玄奇詭譎的神話,而是人無法抵禦自己內心矛盾與糾結的慾望。因此,原著裡耿直的班科,到了這個改編裡,我們卻也看到他在女巫手裡,雖說是操控,但也看到他在知曉自己的子孫將為王時,那種蔓延在心裡而洩漏於傀儡臉上的陰森。

最後,此劇的頭尾皆以「馬克白已經殺害了睡眠,所以他將不再得到睡眠」,瀰漫整個劇場。這樣的內容雖看到馬克白的主體性,是他自身的行為導致他的終局。但,卻是由女巫以歌隊的形式吟唱,總讓人不斷地回味著女巫在此劇裡的主導位置。因此,姑且不論女巫到底為實體,還是慾望的化身,在同黨劇團的《馬克白》裡,女巫才是傀儡的操弄者,同時也是女巫所演出的一場戲,主角雖是馬克白,但卻不過是他們手下的演員之一。

《馬克白》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4/04/20 14: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馬克白已經殺害了睡眠,所以他將不再得到睡眠……」成為反覆出現的主題句,似乎暗示著觀眾,舞台企圖呈現的魔幻僅是馬克白的惡夢漩渦,在夢魘中,馬克白將自身之罪和痛苦歸罪於三位難以名狀的壓床邪靈。(陳韻文)
4月
21
2014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