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過船堅炮利的歌聲《瑞典史旺宏歌手》
8月
07
2017
瑞典史旺宏歌手(台北愛樂合唱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0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來自瑞典的男聲合唱團史旺宏歌手(Svanholm Singers, Sweden)在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的邀請下首度來台巡演,他們用歌聲表達訴求,用音樂重申人權宣言,完成整場高難度無伴奏的合唱音樂會,彷彿一股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捍衛著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權力。

男聲合唱在音域的寬廣及音色的變化上,先天就不如混聲合唱的繽紛多樣,但是在舞台上的這十五位歌手用歌聲說服了觀眾,證明純男聲合唱團也可以讓音樂蘊含深刻的詩意與豐富細膩的情感,這與愛沙尼亞作曲家托密斯的音樂美學一拍即合,不但彼此建立了獨特的合作關係,也曾灌錄過《托密斯:男聲之歌》專輯,這個團可謂托密斯的最佳代言人。

托密斯大量選用二十世紀愛沙尼亞文學詩作,並以傳統的波羅的海地區芬蘭音樂語彙 (Balto-Finnic) 為概念,以宣敘的方式表現出獨特的音樂韻味,他的創作素材主要來自於民謠,激發出了民族向心力及對自由的嚮往,所以他的作品在愛沙尼亞「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 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史旺宏歌手想必也受到這股非暴力的革命思維影響,讓托密斯的音樂與《人權宣言》的意義前後呼應。

其中托密斯的《詩兩折》是很多男聲合唱團的熱門曲目之一,一方面是合唱團能力的試金石,再來是愛沙尼亞象徵主義詩人蘇特 (Gustav Suits, 1883-1956) 及溫德 (Marie Under, 1883–1980) 文字的獨特魅力,托密斯用聲響製造出時而奔放狂野、時而內斂深沉的明顯對比,考驗著合唱團外聲部高音的圓潤及低音的深邃。史旺宏歌手在完全音程開展至不和諧音程所堆疊的宣敘樂句中,強調文字的功能性,讓歌詞獨大,旋律及和聲幾乎透明到不存在,但又可聽到精準的表現,而建立在主音的三和弦是全曲的中心位置,用對比的力度及和聲的織度來表現聲音的立體感,強烈感受到一股渴望自由的巨浪。

此外,指揮索得柏格(Sofia Söderberg)也是一位活躍的作曲家,並且對鋼琴、管風琴、聲樂、巴洛克大提琴皆學有專精,也因此能將純男聲雕琢成細膩的聲響,她用心呵護音樂的氣韻,在平靜中流露情感,直搗音樂的核心價值,讓觀眾感受到了「頓悟」的喜悅。

而團員中有兩位作曲家的作品在音樂會中呈現,分別是傅雷德伯格的《人權家園》及達爾格倫的《戰爭不是因我而起》,充分發揮年輕自信的音樂風格,善用男聲合唱的密集和聲特性,在維持傳統的作曲技法中,營造許多聲響上自由伸展的空間,用和聲調配出「墨分五色」的層次感,用節奏推敲出歌詞的語韻,聲部之間不斷的旋轉、流動、堆疊、開展。也正因為這個團作曲人才濟濟,除了紮實的聲樂訓練外,能夠清楚的分析樂曲的結構及脈絡,絕對是他們的致勝關鍵之一。

如前述,男聲合唱的曲目安排比混聲合唱更具挑戰性,整場音樂會除了幾首托密斯作品外,再加上二十世紀作曲家們的作品及瑞典傳統民謠編曲,對於觀眾的接受度必有一定程度的挑戰,但他們堅持用歌聲征服世界,帶領大家一同開啟全新的視野,用理性的宣言交織情感的詮釋,與觀眾產生共鳴。

聯演團體淡江合唱團在這場音樂會雖是扮演「綠葉」的角色,但仍佔一定比例的「戲份」。筆者認為應可用貼近音樂會的主軸來安排曲目,畢竟淡江合唱團為混聲團,若能與純男聲團的音樂訴求前後呼應,對於音樂會的整體感必有加分作用。

那一晚在音樂廳,我們不僅見證史旺宏歌手用具啟發力、藝術性、技巧性的歌聲再次定義了生存的自由、尊嚴、平等重要性,其中的安可曲之一《來吧! 我親愛的甜心》,改編自中世紀吟遊詩人亞當‧德拉哈利(Adam de la Halle, 1237-1288)的輪旋曲《羅賓與瑪麗安的嬉戲》(Le Jeu de Robin et de Marion),除了向早期音樂致敬的意味濃厚外,編曲者薛伯 (Carl Schreiber) 在主音風格中的和聲架構,更說明了生存的意義是生而自由、平等,更有如磐石般堅不可摧的愛,勝過所有的船堅砲利。如同名為「生存」的二段體的音樂形式,在歷經分歧 (digression) 的中間樂段後翩然回歸,當主題再現時,早已昇華為「超越生存」了。

《瑞典史旺宏歌手》

演出|瑞典史旺宏歌手
時間|2017/08/02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