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聲為土地祈禱《為土地祈禱》
10月
20
2021
為土地祈禱(福爾摩沙合唱團提供/攝影周柏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8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這是一場令人欣喜的演出,福爾摩沙合唱團 (以下簡稱「福團」) 的演出能量,並沒有被疫情所稀釋,每位團員相當敬業的背譜上台,足以見得他們的團隊精神,更可在演出的當下,深刻的感受到他們對音樂的熟稔,以及對音樂的熱愛,因此整個聆賞過程是相當享受的。

福團的聲響一向具有鮮明的辨識度,這場也不例外。他們經常演出作曲家蕭泰然、石青如、林育伶;作詞家向陽、李敏勇等人的作品,而合唱的編曲大部份是由蔡昱姍所寫,她除了長年擔任合唱團鋼琴合作之外,亦大量將本土歌曲編寫成合唱作品,也是臺灣合唱作品之所以能備受矚目一大因素。蔡昱姍憑著紮實的鋼琴演奏技術,深諳福團的聲音狀況,她的編曲皆為福團量身訂做,因此福團總能完整的呈現蔡昱姍作品的精緻度。而這次演出她也親自站在合唱團裡擔任女中音團員,對於福團與合唱的無私奉獻不言而喻。

蘇慶俊,福團的靈魂人物,於1994年回國後創團並擔任藝術總監,以推廣優質臺灣合唱音樂、追求精緻化合唱藝術為成立宗旨。而更值得珍惜的是,福團為一般的業餘合唱團,但團員很多都已是相當有經驗的歌手,與蘇慶俊的合作默契不言而喻,團員們每週花上大量的時間團練,培養彼此默契,這也奠定了合唱團堅不可摧的向心力與堅強的歌唱實力。蘇慶俊與福團不斷開拓曲目,廣泛涉獵各式各樣的曲目,亦經常邀請國外的指揮家來台客席,讓團員能親炙大師,吸取各式各樣的藝術養份。

蘇慶俊與福團亦積極委託國內外的優秀作曲家創作,也鼓勵臺灣的作曲家創作,近三十年來的努力成果,早已樹立國內合唱藝術的專業指標。福團以既現代又古典的方式演繹本土音樂,讓合唱藝術更為精緻化與國際化,用深度與廣度兼具的方式推展臺灣的文化,因此所錄製的專輯,多次為金曲獎所肯定,成果斐然。出版樂譜,亦為福團多年來的重大貢獻,期許藉由歌聲,讓大家更加瞭解彌足珍貴的臺灣無形的文化資產。

福團深知合唱的觀眾需要培養,音樂的感知要從小紮根,並開拓視野,透過出版樂譜與錄音的傳遞,讓更多人不但瞭解福團的聲響,也藉由合唱曲目的錄製與樂譜的出版,帶領人們進入精緻的合唱世界,這些也都是成為福團重要的觀眾來源。來聽音樂會,就是親耳聽見這些樂譜的示範演出,也有取得第一手資料的喜悅。

因此,福團一向恪遵合唱本位,縱使在高度娛樂化的二十一世紀中,合唱仍不可能僅是單純娛樂,而是傳遞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蘇慶俊將文化的傳承扛在肩上,就在潛移默化之中,深植人心,因此福團的演出,場場富有文化教育的使命感。

為土地祈禱(福爾摩沙合唱團提供/攝影周柏琳)

整體而言,音樂會曲目安排十分流暢,渾然一體,一氣呵成,這樣的感染力使得音樂中的抽象分子,感覺上更為立體、明晰。這場音樂會的選曲,很多是福團的標準曲目,如《八家將》、《勸世歌》、《望你早歸》、《下午的一齣戲》等等。很明顯,團員能熟稔的掌握音樂的詮釋,尤其是男聲部份聲音相當整齊,而女聲部份略顯單薄,可能是團員流動較高,或是女高音聲部較缺乏支撐力較強的聲音,尤其在分成八個聲部的《主啊,請聽我禱告》,又出現對位風格,聲部不平衡的狀況更為明顯,音樂的張力也因此略感不足。

麥克風的使用,在音樂廳一向是最具挑戰性的一環,音樂廳本身的音響對於麥克風並不友善,畢竟透過揚聲器所傳遞出來的聲響與人聲會有落差,但整體的詮釋與當下的氣氛仍是令人享受的,因為有很多旋律優美的曲目,相當能引起共鳴,尤其是從流行歌曲所改編的作品,譬如《下午的一齣戲》、《勸世歌》、《天堂城市》,看的出來獨唱者用心揣摩原唱者或是黑人靈歌唱腔,在藝術歌曲與流行音樂的唱法之間小心拿捏,也盡量保有原曲的韻味,只是,在麥克風與人聲的平衡度其實還可再調整的更細膩。

很確定的是,團員與蘇慶俊之間多年的默契與情感是無可取代的,儘管受邀的客席指揮皆為國際間重量級的大師,但福團聲音的整體性還是要由蘇慶俊親自處理才最為到位。而這場《為土地祈禱》音樂會,見證台上所有人的全然投入,的確讓音樂在這「微解封」的時刻,成為眾人的祝福與安慰。福團從九月開始正式排練,短短一個月的籌備期,演出還能有如此高的完整度,也給予其他表演藝術工作者莫大的鼓舞,無疑是一劑有效的強心劑。就在歌聲響起時,一次次的抑揚頓挫中,更篤定合唱藝術是一種不可晃動的經典,著實感恩福團多年來的努力與堅持。

《為土地祈禱》

演出|福爾摩沙合唱團
時間|2021/10/05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