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的私房電影沙龍:《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
10月
12
2022
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20次瀏覽

本次路易沙達於台北的獨奏會,以數部經典電影音樂拼湊成一整場音樂會——曲目看似五花八門,實則頗具巧思。

用電影與音樂述說人生回憶

音樂會的開場,是莫札特的芭蕾音樂《小玩物》與義大利作曲家羅塔為電影《甜蜜的生活》所創作的配樂。燈暗之後,路易沙達就以琴音展示自己對樂曲的巧思,是可以細膩至每一顆單音。以整體音樂來說,路易沙達犧牲了莫札特音樂的俐落感,卻多出一份由鋼琴家指尖而來的能量、注入每一顆小音符之中。這使得音符在彈出後,並非只成為樂譜的一部分,而是讓無形的聲音在具象的空間中膨脹——每一顆音符都做滿了音樂,光彩動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時,也少了一般人對莫札特期待的乾脆與率性。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坐在可以清晰看見鋼琴家雙手的觀眾席左側,視覺上雖滿足了筆者對於路易沙達製造音色的好奇心,但是當鋼琴家「運功」時,卻難以讓筆者專注於聆聽音樂的全貌。


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彬)

另外,除了舞台上放置的大螢幕,會在每段音樂前播放電影剪影之外,鋼琴家也會在段落之間解說。這對以音樂說話的傳統獨奏會(Recital)來說,的確也是一個新的嘗試。由此可見,鋼琴家所聚焦的並非是作品的歷史背景或樂曲解說,而是電影約略的劇情介紹,以及鋼琴家的人生與這部電影的關係。這令人想起小酒館中,歌手在吟唱前的一段寒暄——音樂家侃侃而談自己的年少時光與陳年往事,這樣的語言讓台上與台下的距離瞬間拉近許多。可惜的是,這樣溫馨的氣場在偌大的國家音樂廳難以維持,或平均地傳送給每一位觀眾。

以演奏功力構築聲音畫面

針對路易沙達的音樂與演奏,筆者也有許多記憶猶新之處。例如布拉姆斯《三首間奏曲》作品117中,鋼琴家所給予的多層次斑斕音色,或是音樂中的溫吞氣質,琴聲中的確能吸引聽眾的思緒繚繞。而布拉姆斯的《d小調主題與變奏》則是筆者認為上半場最具魔性的演出,聽眾集體緩慢地陷入鋼琴家用音樂所鑿出的流沙深淵,音量越小聲,觀眾的氣場更為凝結。至於蕭邦的《a小調馬厝卡舞曲》,鋼琴家的音樂來回於主動與被動之間;而最著名的《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則見證了鋼琴家的爆發力。(幾處的技巧失誤,卻也不得不感受到音樂家的年齡。)

下半場鋼琴家將華格納的《降A大調悲歌》、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慢板與蓋希文《藍色狂想曲》三首一氣呵成。其中,路易沙達將馬勒演繹得讓筆者印象深刻——畢竟鋼琴因發聲原理,難以製造出如弦樂的流瀉感,但鋼琴家藉由速度與其擅長的音色變化,讓作品從朦朧至清晰再推往朦朧。一整架鋼琴,就在鋼琴家的雙手之下以極好的掌控力做到由小到大的變化,長音也由琴音在空間的消長,而有了如同運弓般的效果。至於《藍色狂想曲》,對筆者來說鋼琴家的拿捏相對有點過於紳士,少一點阿莎力,但中段的抒情旋律,路易沙達依舊演奏得美極了。


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彬)

音樂會結束前,路易沙達獻上五首安可,其中如羅塔《Due Valzer sul nome Bach》如珠落玉盤的演奏;哥斯瑪的《Promenade Sentimentale》則奏出如加裝上效果器的空靈感;蕭邦的《華麗波蘭舞曲》將右手連續重複音彈奏得恰到好處,既精準又充滿彈性。

今日古典音樂會的曲目安排方式已與一百年前有相當大的不同,然而這些演進實則為動態發展。路易沙達作為中生代音樂家,透過這場音樂會,似乎又對觀眾透露出未來的一種可能——雖然本場音樂會無論是整體銜接、緊湊度、視覺素材等等都還處於嘗試的階段,但當台灣觀眾有了本次不同的體驗,相信也會對未來有不同的期待。

《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

演出|尚・馬克・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
時間|2022/09/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