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的私房電影沙龍:《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
10月
12
2022
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5次瀏覽

本次路易沙達於台北的獨奏會,以數部經典電影音樂拼湊成一整場音樂會——曲目看似五花八門,實則頗具巧思。

用電影與音樂述說人生回憶

音樂會的開場,是莫札特的芭蕾音樂《小玩物》與義大利作曲家羅塔為電影《甜蜜的生活》所創作的配樂。燈暗之後,路易沙達就以琴音展示自己對樂曲的巧思,是可以細膩至每一顆單音。以整體音樂來說,路易沙達犧牲了莫札特音樂的俐落感,卻多出一份由鋼琴家指尖而來的能量、注入每一顆小音符之中。這使得音符在彈出後,並非只成為樂譜的一部分,而是讓無形的聲音在具象的空間中膨脹——每一顆音符都做滿了音樂,光彩動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時,也少了一般人對莫札特期待的乾脆與率性。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坐在可以清晰看見鋼琴家雙手的觀眾席左側,視覺上雖滿足了筆者對於路易沙達製造音色的好奇心,但是當鋼琴家「運功」時,卻難以讓筆者專注於聆聽音樂的全貌。


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彬)

另外,除了舞台上放置的大螢幕,會在每段音樂前播放電影剪影之外,鋼琴家也會在段落之間解說。這對以音樂說話的傳統獨奏會(Recital)來說,的確也是一個新的嘗試。由此可見,鋼琴家所聚焦的並非是作品的歷史背景或樂曲解說,而是電影約略的劇情介紹,以及鋼琴家的人生與這部電影的關係。這令人想起小酒館中,歌手在吟唱前的一段寒暄——音樂家侃侃而談自己的年少時光與陳年往事,這樣的語言讓台上與台下的距離瞬間拉近許多。可惜的是,這樣溫馨的氣場在偌大的國家音樂廳難以維持,或平均地傳送給每一位觀眾。

以演奏功力構築聲音畫面

針對路易沙達的音樂與演奏,筆者也有許多記憶猶新之處。例如布拉姆斯《三首間奏曲》作品117中,鋼琴家所給予的多層次斑斕音色,或是音樂中的溫吞氣質,琴聲中的確能吸引聽眾的思緒繚繞。而布拉姆斯的《d小調主題與變奏》則是筆者認為上半場最具魔性的演出,聽眾集體緩慢地陷入鋼琴家用音樂所鑿出的流沙深淵,音量越小聲,觀眾的氣場更為凝結。至於蕭邦的《a小調馬厝卡舞曲》,鋼琴家的音樂來回於主動與被動之間;而最著名的《降b小調第二號詼諧曲》,則見證了鋼琴家的爆發力。(幾處的技巧失誤,卻也不得不感受到音樂家的年齡。)

下半場鋼琴家將華格納的《降A大調悲歌》、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慢板與蓋希文《藍色狂想曲》三首一氣呵成。其中,路易沙達將馬勒演繹得讓筆者印象深刻——畢竟鋼琴因發聲原理,難以製造出如弦樂的流瀉感,但鋼琴家藉由速度與其擅長的音色變化,讓作品從朦朧至清晰再推往朦朧。一整架鋼琴,就在鋼琴家的雙手之下以極好的掌控力做到由小到大的變化,長音也由琴音在空間的消長,而有了如同運弓般的效果。至於《藍色狂想曲》,對筆者來說鋼琴家的拿捏相對有點過於紳士,少一點阿莎力,但中段的抒情旋律,路易沙達依舊演奏得美極了。


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彬)

音樂會結束前,路易沙達獻上五首安可,其中如羅塔《Due Valzer sul nome Bach》如珠落玉盤的演奏;哥斯瑪的《Promenade Sentimentale》則奏出如加裝上效果器的空靈感;蕭邦的《華麗波蘭舞曲》將右手連續重複音彈奏得恰到好處,既精準又充滿彈性。

今日古典音樂會的曲目安排方式已與一百年前有相當大的不同,然而這些演進實則為動態發展。路易沙達作為中生代音樂家,透過這場音樂會,似乎又對觀眾透露出未來的一種可能——雖然本場音樂會無論是整體銜接、緊湊度、視覺素材等等都還處於嘗試的階段,但當台灣觀眾有了本次不同的體驗,相信也會對未來有不同的期待。

《藍色狂想曲-路易沙達鋼琴獨奏會》

演出|尚・馬克・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
時間|2022/09/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