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後一步,是未完的議題《桑步2021》
12月
06
2021
桑步2021(許程崴製作提供/攝影鄭存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8次瀏覽

劉柏吟(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二年級)


「桑步,用來做為告別的雅緻舞步。」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刻,編舞家許程崴選用具有儀式感的舞步以及速度,去面對時間的流逝。此次演出編舞家許程崴、作曲家鄭伊里,以及現場即興演奏家吳欣澤,於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沉浸式立體空間,利用49.4聲道喇叭陣列系統,與現場演奏家進行跨領域合作,給觀眾感官以及視覺的體驗,使《桑步》的意念轉化更為深切的感官衝擊。

此次演出總長三十五分鐘,採遊走式觀賞。台上擺放著一個灰色的大型道具,約兩尺高,上面是一個平台,看似有種旋轉門的效果。對於觀者而言,遊走式觀賞除了拉近跟作品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牽引出一種即興的視覺效果,觀賞演出時,也能同時見到同行的觀眾在眼前,時不時為舞作增添色彩——例如身為觀眾之一的我,退出觀賞的人群,這動作,就使作品產生了更真實的感受、更具有儀式感。在觀賞的同時,我也得面對充斥的許多選擇:左右兩邊都有事件在發生,我要自己選擇我想收入眼底的畫面、我猶豫我是否要移動⋯⋯等等,當下擁有選擇權,對我來說是幸福的。演出中有一個片段,是一位女舞者繞著舞台上的道具緩慢地向前邁步,此時的我就選擇與這位舞者一起行走;或許我們不是很靠近,但在同行的緩慢中,我開始在意我的步伐,開始對生命的最後一步,產生沉重卻穩健的執著⋯⋯。


桑步2021(許程崴製作舞團提供/攝影鄭存妤)

印象深刻的另一幕是,一位舞者手上拿著毛筆,道具右側的白牆上繪畫,繪出了一顆貌似樹狀的圖形,像是對生命最後的傾吐,又像是生命不斷生長、沒有完結的一天,願望不曾離開;當墨色在牆上隨著繪畫的順序逐漸淡去,我把視角轉向舞動中的舞者,最後的一秒,彷彿過得格外緩慢、彷彿那裡有一件事情還沒說完。充斥著儀式感的最後一秒鐘,我凝視著舞者的動勢,一切似乎不再悲傷,而是充滿莊嚴充斥著敬畏——此時,有兩位舞者在大型道具中相互碰觸、擁抱而後離開,接著一位觀眾好奇地走進大型道具,用眼光掃瞄著裡面的一切,這一幕不在編排內的即興發生,觸碰了我。船過水無痕,卻製造了些許波瀾。

現場的即興演奏響起,49.4聲道喇叭陣列系統發出的聲響,讓我彷彿置身優雅且莊嚴的環境中。可以見到劇場的牆面以及天花板都佈滿了音響,那是一種虛幻與現實拉扯的力量,當觀者無法預設舞者與音樂的下一步,內在就並非像送行的儀隊平穩而踏實,而是可以藉由即興的力量,去渲染臨行這個事件。死亡的議題,從未有結束的一天,整場演出緩慢的節奏不曾更改,就好像生命的最後被無限放慢——使我感觸的是——卻無法延續;我在細膩的步伐、細膩的指尖中,看見了一切都在流逝。

或許,編舞者從自身出發,發展出屬於他的生命故事,用作品來分享他一路上所見到、所感受到的狀態,以及如何釋放這最後的道別,但卻使我也意識到,我對臨行的在意,就像,直到此刻,我依舊在回顧且感受著演出當下那些情緒的歸屬,究竟在何處⋯⋯

《桑步》

演出|許程崴製作舞團
時間|2021/11/14 17:00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臺灣聲響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高度悲傷的情緒沈澱與轉化,創作者賦予了《桑步》強烈的儀式感,作品也以接觸即興的身體表現,與現場即興演奏合作,營造屬於獨特的死亡儀式美學觀。其極致理性地處理舞段結構與動作風格,又以自然流露的感性來設計劇場元素的投射,使此作的表現有別於其他類似議題的詮釋。(石志如)
5月
11
2020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