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向真實的疏離《虛擬親密》
11月
25
2020
虛擬親密(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7次瀏覽
吳旭崧(清華大學研究助理)

隨著社群媒體在二十一世紀初期進到大眾視野,在網路上透過分享開展連結、經營自我與他人溝通,已是當代人生活的日常。《虛擬親密》由狠劇場導演周東彥與南澳即行劇場導演艾德溫‧坎普‧艾崔爾(Edwin Kemp Attrill),歷經兩年共同開發創作,聚焦交友軟體如何形塑與重構世代的親密關係想像,作品將表演者、社群參與者與觀眾並置於演出之中,透過即時匿名聊天室、社群成員互動、現場演出與錄像等媒介,探問在社群網路演算法排列組合下的我們,內心深沉私密的渴望,以及逡巡於親密與孤獨、歸屬與疏離之間多重面向的生命景觀。

《虛擬親密》的舞台設計在兩個相對的大型螢幕中間,觀眾入場時會被邀請加入匿名聊天室,開場前兩側螢幕不斷跳出二元對立的詞組,而聊天室也持續投放二選一的選擇題,觀眾可即時查看彼此選擇的結果分布。從舞台空間與演出方式觀察,作品在標籤對立中撐開言說空間、於現場再現情感經驗的基調隱然浮現。隨著六位社群參與者從交友軟體上的個人檔案背後現身,生活中「虛擬」的交友環節,被創作者「實現」在觀眾眼前,伴隨隱去身分的選擇與問答,在場所有人共同見證他們在虛擬世界裡尋找、經歷、挑戰親密關係的私我敘事。匿名交流也創造出一個暫時性的公共空間,原本交友軟體裡的私密性,在演出當下成為坦承與窺看共構的實踐,觀眾透過手機裡的選擇題讓台上參與者自我揭露,同時自己的答案也或多或少把自己交付給空間裡所有他者觀視審閱──導演於是在真人剖白與群眾匿名之間,編織出一條共同參與的路徑,將演出幻化成大型交友現場,讓情感在故事間彼此共鳴。

演出進行到中段後,作品「及時問答─參與者自白─表演者呈現」的環節逐步確立,演員曾士益與來自澳洲的愛蘭‧比提(Arran Beattie)分別透過現場演出與影像「虛擬」再現了「現實」中人們使用交友軟體的經驗,配合社群參與者的告白,在層層遞進的問答中無可自拔地呼召出一股「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集體寂寞」,【1】當親密被虛擬言說,眾聲喧嘩後只餘無止盡的尋找與落空。

終場,社群參與者把手機留在台中央橫梗的巨型顯示器上依序離開,象徵自我扮演的工具被懸置在空間裡,虛擬終究難以成真的隱喻,情感上挑戰了演出原本透過交流梳理出的對話空間,性與親密的特殊性被高舉,孤獨再次以熟悉的修辭娓娓道來,成為現狀中最醒目的現實,針對虛擬本真性的探問與省思,似乎餘下欲言又止的悵然。

從紀錄片《你找什麼?》、2019年國家兩廳院「國家級約會計畫」,到2020年高雄電影節VR作品《霧中》,導演周東彥長期耕耘關注當代科技生活,(尤其是男同志群體)對親密關係的想像。《虛擬親密》從作者身分經驗出發,以社區劇場及田調工作坊盡可能含納更多元的社群樣貌,當各形各色的真人從交友軟體背後現出肉身,自抒創愛並存的情感記憶,虛擬在當下被重述為事實,親密彷彿活著走出App對話的字裡行間,成為一抹時下情感風景的動態素描。然而如同因為疫情只能透過鏡頭跨海共同參與演出的澳洲導演所言,「虛擬」不必然源自於科技,當現實不再等同真實,在無處安放的疏離與渴求之下,仍有諸多低聲傾訴、尚待成形的可能,值得緩步尋覓。

註釋

1、〈節目簡介〉,《虛擬親密》節目單。

《虛擬親密》

演出|狠劇場、即行劇場
時間|2020/10/31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無論是虛構或非虛構作品,我們都試圖在其中尋求「真實」,但是透過紀錄片錄像作為開場影像定調,觀眾此時已經漸漸屏除觀看「表演」時,那種對奇觀的期待,剩下的部分,變得十分素樸地,試圖將自己所理解的真實以及眼前新認知道的真實,融會貫通起來,成為一種更大的、對真實的認識。(張敦智)
11月
06
2020
交友軟體的應用、slido的互動,為我們提示了網路世界的匿名特性,如何提供我們(LGBTQ、現場觀眾)跨越現實中各種「隔絕」彼此的障礙,試探意願、建立關係、體驗親密的可能,六位參與者的分享,現場觀眾的參與,都印證了這種可能,那麼,如何能透過什麼樣的「科技」媒介或手段,呈現澳洲酷兒社群的經驗?(陳正熙)
11月
06
2020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