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的例外狀態《虛擬親密》
11月
06
2020
虛擬親密(國家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5次瀏覽
張敦智(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比起大多數將觀眾與表演者一分為二的演出,《虛擬親密》更接近將所有觀眾容納在一場事件之中。因為就算是沈浸式演出或環境劇場形式,通常還是可以在行走間清楚區分出表演者與觀眾之間那條隱形的界線,但《虛擬親密》的這條界線物理上看似清楚,心理上則十分模糊。從開演前,每個人就可以拿手機在特定網站聊天室裡發表意見、聊天、與投票,此階段投票內容大多為二選一的型,諸如「胸部/屁股」、「有臉蛋沒頭腦/有頭腦沒臉蛋」等,並且能在投票後看到即時、匿名的投票結果,搭配輕快背景音樂,營造出「交友軟體式」速食關係的氛圍。從此階段起,演出的焦點便不再侷限於舞台上,而是散焦到觀眾席,讓所有觀眾都成為潛在被觀看對象,人們正透過匿名方式在網頁上了解週遭人們。

演出開始後,觀眾首先觀看一段2018年,兩位共同導演艾德溫.坎普.艾崔爾(Edwin Kemp Attrill)及周東彥最初對此製作與親密關係的看法與討論錄像。在此環節裡,兩個人談到了彼此對親密關係的害怕與不擅長。兩人的影象分別被置於舞台兩側,並且以紀錄片(而非舞台表演式)的影像語言呈現,這再度使得作品的表演性被降低。比起觀看一場演出,更像見證一場事件。在這兩種狀態裡,觀眾的心理是存在差異的。雖然無論是虛構或非虛構作品,我們都試圖在其中尋求「真實」,但是透過紀錄片錄像作為開場影像定調,觀眾此時已經漸漸屏除觀看「表演」時,那種對奇觀的期待,剩下的部分,變得十分素樸地,試圖將自己所理解的真實以及眼前新認知道的真實,融會貫通起來,成為一種更大的、對真實的認識。作品的傾向,在此已經隱微但清晰地顯露出來。而稍後當觀眾對六個交友軟體檔案與照片紛紛作出自己的一連串選擇與評價後,六位社群成員再一一站出來時,這樣的非表演式的調性就已經完全揭示出來。

對筆者而言,那是一個魔幻而特殊的時刻,一種新的親密關係透過劇場被發明出來,所有人陷入例外狀態的時刻。通常,在針對交友軟體網站資料與照片進行評價與選擇後,若配對成功,則接下來會發展的是屬於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無論是心靈、生活、或肉體的);但是從來沒有在經過一連串評價與選擇後,對方卻倏地站在自己眼前,無論是不是自己所喜愛的對象,都要坦誠相見。兩種在生活中被切割開來的場域,亦即網路交友,及現實接觸,被強力疊合起來。在接下來的針對六位社群成員的問題裡,由於演出制訂了「所有問題的回答,都並不是為了兩人更近一步發展一對一親密關係」的框架,因此人們首次得以(或不得不)放鬆下來,作為一個人,來感受對方。那些充斥交友軟體語言的問題持續著,差別在於,自己所評價的對象就站在眼前,跟自己一起呼吸著、感受著、坦白著。於是乎,「你認為哪一個人最有錢?」、「你認為哪一個人最容易撞號?」、「你認為哪一個人性慾最強?」、「你認為哪一個人看起來最假?」、「你認為哪一個人的背影看起來最孤單?」,種種問題背後的意義,已經不是為了在等一下帶給自己一場愉快的性交或者印象深刻的速食感情,不再伴隨著興奮、期待、刺激與緊張,而是不斷提醒了這些問題的有限性,我們儘管被迫做出選擇(無論是在現實交友軟題或此作品環節中),但這些選擇,永遠只代表一種片面觀點,無法對任何真實人生作出哪怕一點點的準確評測。

除此之外,作品還有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動人時刻,就是在製作方提出的開放式問題中,於匿名的答案之海,找到與自己一模一樣的答案。這些問題包括「你最害怕別人怎麼看你?」、「如果可以,你最想怎麼改變自己的外觀?」等。自己的答案送出後,可以即時看到現場所有觀眾送出的答案。筆者在「你最害怕別人怎麼看你?」的問題中,看見了幾乎與自己同時送出,且遣詞用字一模一樣的答案。那又是另一個震懾的瞬間。其他觀眾/參與者或多或少可能也都有類似經驗,如果不是字句完全相同,也可能讀到文意大同小異者。那樣與他人答案重疊的時刻,儘管是透過網路發出的快問快答,卻讓人感受到自己內心的真實,透過一種無聲的方始被承認了,並使人發現、明白,自己的感受並不畸零,而是在茫茫人海中,與某個陌生人共享著某種人生恐懼或價值。

整個製作內容除了以上種種由觀眾透過手機回答問題的環節外,也持續穿插兩位共同導演紀錄片式的影像,以及演員曾士益的個人表演,還有六位社群成員一邊回答問題、一邊配合周東彥運鏡來共同演出的過程。整體而言,觀眾被拋入了探索何謂親密關係、以及親密關係如何可能的巨大疑問裡,同時也是場經過設計,被從生活懸置開來的例外狀態。因為例外所以抽離;因為抽離,所以得以有餘裕思考自己與現實生活、甚至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最後,如果稍微從製作外部來評判這齣作品,其過程與結果亦充滿意義。為了探討同志在交友軟體中所可能經歷的揉雜情境,以及作出盡可能公允的抽樣,製作方透過同志熱線、以及不同大專院校同志相關社團等不同管道,盡可能收集願意參與工作坊與演出的同志朋友。因此可以說,作品從概念跟實作上,都屏除了「想要呈現特定同志面貌」的意圖,而是從方法上,盡可能讓同志的不同面向展現出來。由於舞臺上社群成員大多是沒有演出經驗之素人的關係,他們在回答問題時會看著手機或小抄,內容都是在工作坊時,自己所寫下的答案。其實在演出間就不難看出,那些小抄並不是製作方設計給他們的台詞,而是為了準確表達,只好一字一句讀出自己想法的方式。如果褻瀆地用演員表演方法來分析,裡頭可以清楚看見他們的目標、障礙,以及其間的拉扯,非常勇敢、與動人。作品結束後,很難說自己得到了什麼,卻實在感受到經歷了一場特殊的時空事件。作品難能可貴地以不煽情的方式,營造出了集體的、淡淡的卻實在的暖意。在此引用其中一位社群成員在演後座談時,說明自己為何會想要來參加這個演出的理由作結:「因為想透過坦白,證明自己也是一個正常的人。」

《虛擬親密》

演出|狠劇場、即行劇場
時間|2020/10/31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終場,社群參與者把手機留在台中央橫梗的巨型顯示器上依序離開,象徵自我扮演的工具被懸置在空間裡,虛擬終究難以成真的隱喻,情感上挑戰了演出原本透過交流梳理出的對話空間,性與親密的特殊性被高舉,孤獨再次以熟悉的修辭娓娓道來,成為現狀中最醒目的現實,針對虛擬本真性的探問與省思,似乎餘下欲言又止的悵然。(吳旭崧)
11月
25
2020
交友軟體的應用、slido的互動,為我們提示了網路世界的匿名特性,如何提供我們(LGBTQ、現場觀眾)跨越現實中各種「隔絕」彼此的障礙,試探意願、建立關係、體驗親密的可能,六位參與者的分享,現場觀眾的參與,都印證了這種可能,那麼,如何能透過什麼樣的「科技」媒介或手段,呈現澳洲酷兒社群的經驗?(陳正熙)
11月
06
2020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