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聲包裝的溫柔觀照《情人哏裡出西施》
11月
03
2014
情人哏裡出西施(全民大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3次瀏覽
陳涵茵(社會人士)

這是一齣以「哏」為噱頭、看似逗趣,實質上卻飽富關懷而主題明確、結構嚴謹的浪漫主義式溫柔劇作。

「哏」一方面是直觀的意譯,指劇中結合時事的幽默橋段;同時卻還是個拐著彎玩的字謎遊戲:「哏」字,在外型上,恰似「有眼無珠」,亦即眼瞎,而這整個文本若有所謂的文眼,想必正是「瞎」之一字。當權者是盲目的,群眾是盲目的,戀愛是盲目的,人性的執著本身就是盲目的,本劇中每一個角色都是有意義的,都象徵了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瞎眼狀態,而那是可悲的、可惡的、可愛的或者可憐的。何者為實何者為虛,什麼是清明什麼是蒙昧,醒與醉的一線之隔和一體兩面,「瞎」的故事闡述的卻是對於人的觀照。而這個主思想,還緊扣著歷史而出發:伍子胥的挖眼自刎。想像歷史卻還能不悖歷史,使歷史產生新的詮釋,是這齣戲的整體基調,也是其妙處所在。

居功厥偉的想來仍應首推張大春。化古詩詞為己用、散發濃烈古典美的同時卻又能兼顧現代性,排列組合的方式稍加調整就創造了新語感。比如〈吳國好聲音〉這一段中對於《詩經》的改編著實令人拍案叫絕。扎實的文字功底產出的即是扎實的文本,看似三言兩語卻有豐富的意象,即使演員未加詮釋,角色本身即已具備七情六慾。

剛開演的頭幾分鐘,原本尚感覺文詞過雅,與整齣戲的調性或者音樂似乎皆不搭,但很快的便發現這反而是一種平衡,同樣再以〈吳國好聲音〉一段為例,正是因為文字的「惡搞《詩經》」,使得這個哏更令人發噱也更為高竿。而王希文曲子的流行律動感,則形同為張大春詞句做包裝,減去幾分艱澀,增添一點親和吸引力,使得整體雅俗共賞。姑且不論旋律好聽與否這類高度依賴主觀的評斷,和劇本相同的,音樂面也有反覆吟唱的主題曲,觀眾很自然的便會記起曲調;輪唱、重唱時不僅音調和諧更有磅礡氣勢,更令人印象深刻。

也許是文本已然強大完滿,演員的呈現反而似乎不那麼重要,其中比較亮眼的,一個是黃士偉,相當具象的展現了一個近乎異化、癲狂的復仇鬼形象;另一個是黃浩詠,烈士暮年的身影真實得足以逼人落淚。其中比較違和的大抵是「身段」問題,大概因為是古裝劇,唱詞又古典,演員有意無意的做出類似但又不是戲曲身段的動作,卻給人不上不下之感,彷彿角色(或演員)手足無措,然而角色理應不會不熟悉其所屬時代的服裝、不會被裝束纏縛手腳,在此情況下,觀眾看見的就不再是角色,而變成演員本體了(亦即出戲)。另外,也許是演員歌唱時偶有些許音準飄移,稍微影響旋律辨識,是個不算大但仍可改善的問題。

舞臺設計走的基本上也是浪漫主義風,滿天小碎花之類的是並不特殊的「老哏」,但就和劇本一樣,浪漫主義沒有什麼不好,恰如本格推理之所以迷人正在於其荒誕離奇,毋須叨言現實人生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老哏」就是一種類型化,或者說程式化,是一種和觀眾無形相約的默契,春天該有百花而秋天要有月,東施和夫差也該相愛相親死而無憾。

延伸到戲劇以外的週邊商品,同樣滿是用心,處處「有哏」;謝幕之際的認真細心,更讓人願意浪漫的相信:誠懇謝幕的劇團必是好劇團。

《情人哏裡出西施》

演出|全民大劇團
時間|2014/10/26 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醜化政治人物是《情》的嘲諷效果,但除了勾踐,其它角色安然無恙,表現幅度無法讓人印象深刻。歷史作為幌子,政治結構並未瓦解。愛情橋段需要表演、表情及唱工渲染,才能達「煽情」效果,而二對佳偶也力猶未逮。(紀慧玲)
10月
31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