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與堅持《再壹波藝術節》(台北場)
3月
18
2020
再壹波藝術節(捌號會所提供/攝影萬又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5次瀏覽

楊宜樺(專案評論人)


2019年末,捌號會所推出「再壹波藝術節」(One More Festival),主打兩場以跳脫嚴肅音樂框架為目標的音樂展演,既是作為其「航道計畫──音樂家國際發展策略平台」的階段性成果,更透過國際合作與國內培育的演奏家與作曲家不設限地媒合與串演,企圖跨出音樂展演的時空界限:以音樂即興的自然流動突破時間感(台北場),以及以開放組合(如音聲素材、演出者與樂器等)與在地空間產生共鳴(嘉義場)。

相較於在嘉義光正萬教宮由多個演奏組合輪番上場,為觀眾帶來長達五至六小時的實驗性音聲衝擊,台北場則像是「再壹波藝術節」的前哨戰。台北場的上半場由2019年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即興演奏大師班」的七位學員組成「再壹波即興大樂隊」打頭陣,下半場則是本屆藝術節的亮點:姜泰煥三重奏──以高齡七十六歲的中音色克斯管演奏家姜泰煥(Kang Tae Hwan)為靈魂人物,加上擊樂家朴在千(Park Je-Chun)與鋼琴家美妍(Miyeon),帶來獨具特色的韓國自由即興聲景。

即興,看似演奏者隨心所欲地奏響音聲,卻是最能直接反映出演奏者對樂器、對音樂,甚至是對自身能力的瞭解與認識。在音樂過耳即逝或記憶翻轉中,演奏者如何抓住時間的流動,然後譜出富有邏輯又引人入勝的作品,往往是深受制式音樂訓練的演奏者參與即興的最大挑戰。脫胎於衛武營「即興演奏大師班」的再壹波即興大樂隊,以低音號、鋼琴、擊樂(中打與西打)、竹笛、古箏與琵琶組成中、西樂器混合編制,且七位成員習樂背景各異,其中更不乏職業樂手,透過朴在千與美妍針對即興能力的短期密集訓練,更令人期待此非典型組合所碰撞出的音樂火花,特別是種種逸脫於外的音樂展現。

再壹波藝術節──再壹波即興大樂隊(捌號會所提供/攝影萬又瑞)

就再壹波即興大樂隊逾三十分鐘的演出而言,不難聽出其在音樂結構上的費心設計,以緊中慢式的開場營造氣氛,緊接各樂器逐一擔任獨奏,嘎然而止後又開始新一波由樂手輪流即興的發展樂段,爾後透過已基本編定的主題快板與慢板齊奏段落轉換氣氛並推動音樂的行進,其中也不乏樂手以音群對應、音色銜接等方式互動,直至高潮般的樂隊亂奏下結束。嚴格說來,無論是炫技的獨奏、對話般的重奏或主題式齊奏,皆講究演奏者即興發揮的新意與相互交織的多變性,作為不斷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亮點。然而,在個個對比鮮明的樂段鋪排下,更凸顯演奏者似乎囿於自身習樂經驗與演奏慣性,使得整體音樂表現不如預期。在獨奏段時僅是呈示器樂卻鮮有風采,在樂隊裡則各成互不流通的小圈圈,宛若散沙似的,尚未俯拾即已消散。儘管鋼琴稱職地穿梭其中欲彌補或銜接斷裂感,可惜仍力有未逮。七人樂隊在狹小的表演場域中即席共聲本有難度,不過這也顯現「即興」這門藝術的迷人之處:創作、演奏與聆聽皆在舞台一瞬。許是倉促成軍致使成員表現參差不齊,讓再壹波即興大樂隊的初登場宛如尚未到位的小型成發,而成為即興訓練過程中相當寫實的一道即景。

下半場由姜泰煥三重奏帶來的自由即興則堪稱典範。以開創韓國自由即興獨特音樂美學的姜泰煥為名,近五十分鐘的即興亦以中音薩克斯風為主角,展現其對於管樂運用綿延不絕的氣息(循環呼吸技巧)探索多樣的音色變化,輔以朴在千與美妍善用擊樂器(含擊絃樂器)或強奏或柔化的聲響,與薩克斯風相和、相應或相對立,構築成一幅幅饒富趣味又引人入勝的聲景。儘管音樂鋪陳多以打擊樂與鋼琴為起始與轉換,並由薩克斯風開啟新的主題篇章,但細聽之下,可發現三位演奏者皆相當熟稔其手中樂器所能表現的各類音聲,且在即興中皆不浪費任何被拋出的音樂素材,透過嚴謹地控制與配合擇選當下最合適的氣樂聲響,相互以模仿、銜接、發展、對話、樂句交疊穿插等技術,讓這些猶如隻言片語的音樂素材在時間流動中形成具有樂思的作品。即興並非當下即逝,而是同時與人耳記憶相呼應。

此外,身為主導者,姜泰煥也在朴在千與美妍保留給他的音樂空間中,一展其中音薩克斯風的演奏魅力:以循環呼吸搭配細膩的運氣變化不斷探究特殊演奏技巧的極限,並以新穎的音聲屢屢推翻聽眾對薩克斯風的刻板印象。不過,姜泰煥三重奏並不以華麗多變的聲響取悅觀眾,而是引領觀眾著實透過聽覺感受音聲變化的奧妙,跟隨演奏家舒適的即興與絕佳的默契,俯拾那一片片音樂素材拼組(mapping)出即興音聲的意義,值得令人回味。

近年來,臺灣有不少學院訓練出身的專業器樂演奏者嘗試與自由爵士、民謠或流行音樂等樂者,以即興為名組團開拓小型展演市場。而這場以自由即興演奏為主體的音樂會,藉由新組樂隊與大師組合,充分映照出即興音樂的易與不易之處。對演奏者而言,看似無需準備的即興,卻是需要更廣泛的實力積累,即興演奏當下更彷若一場現形記,有/無、餘/缺、舊/新、單一/多元,每個時間點皆再再催促著演奏者掏空心思,同時還得聽盡他人之音(包含個人演奏實景、團員默契與聽眾反饋)。這是一條無止盡地從對樂器、到音樂、與對人的學習之路。從姜泰煥三重奏精彩的即興演奏,我們聽到其立足爵士的基點、歷經古典的訓練、對樂器演奏技巧與音聲變幻的琢磨,以及對其音聲美學的堅持,特別是姜泰煥在涵納音樂廣度之時更持續鑽研音樂的深度,令人敬佩。

透過這類即興音樂會的交流合作,我們或可期待未來臺灣即興音樂樂手,在姜泰煥三重奏的前浪上立起不可小覷的後浪,推進臺灣自由即興演奏的「再壹波」。

《再壹波藝術節》

演出|姜泰煥三重奏、再壹波即興大樂隊
時間|2019/12/21 19:30
地點|台北享象Rhythm Alle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