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異又相互較勁的《風》
9月
25
2019
風(琵琶雅集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9次瀏覽

楊宜樺(專案評論人)


「琵琶雅集」是臺灣少見的琵琶重奏組合,自2015年9月成軍迄今,匯聚了一批臺灣青年琵琶演奏家,多為琵琶演奏家賴秀綢的傑出門生,有已為人師者,也有在學學生。透過內部互相激盪與對外委創合作,每年皆推出一場包含獨奏與重奏編制的音樂會,展現琵琶各式創作。今年音樂會沿襲往年安排,標題取自《詩經》中指涉地方音樂的音樂性質分類名詞——「風」之概念,擇選或委託以民族音樂或異域曲調等素材創作之琵琶作品。相較於以往各類具挑戰性的曲目,這場音樂會內容在此主題的限定下顯得較為保守,但同時透過琵琶合奏的聲部較勁、宛若擂台賽的選曲獨奏,真實展現個別成員的個人風采與發展性。

在曲目安排上,本場音樂會中規中矩地以重奏開場、中場與結束,中間則讓六位成員以獨奏家之姿輪番上陣,總共九首樂曲,又可區分為現代作曲家委託創作、曾主修琵琶後轉作曲者之作與琵琶演奏家作品。當擷取民俗文化之素材或靈感,經由創作者對於琵琶音樂語彙不同程度的熟稔與想像,轉化為琵琶作品之時,越加考驗演奏者的理解與詮釋能力。

先從獨奏曲目觀之,改編自彈布爾【1】獨奏曲的《艾介姆》,全曲幾為仿彈布爾彈奏聲響,演奏者林靖婷平穩地在固定節奏音型上,以不同的音色層次呈現綿延翻轉的旋律,既保有原曲風味,又偶爾閃現琵琶的音聲特質。琵琶演奏家劉德海之作《春蠶》同樣取材自維吾爾族音樂素材,但轉化為琵琶音樂語彙,更善用特殊技法增添音樂層次。這首作品由本場最年輕的演奏者吳凡棋演繹,雖然彈奏時雜音甚多、基本功仍需加強,但也從其生嫩卻具音樂性的表現中聽見音樂的深刻意涵,相當不錯。

由琵琶演奏家王範地、王直取材雲南民間曲調而作的《瀾滄春曉》(1976)為典型的現代國樂作品,由單一旋律發展成不同曲速、具歌唱性或節奏性的段落,穿插炫技般的演奏法。然而,演奏者施禹彤似乎無法掌握此曲的起、承、轉、合,短小的炫技樂句也略有失誤,頻發的雜音顯現其缺乏詮釋此作的能力,僅是中庸、不帶情感的彈奏。而由琵琶演奏家曾慶蓉、楊瑜取材雲南彝族音樂而作的《花腰甩腔》(2017),則運用琵琶多樣演奏技巧與音色渲染出濃厚的民族旋律。演奏者黃暐貿行雲流水地鋪陳各音樂段落的情緒,略剛硬的音色、豐富的音樂表現恰與音樂風格相合,精彩地演繹此曲。有趣的是,這兩首同樣取材雲南地方素材但相隔四十年的作品,顯現數十年來中國琵琶演奏家往「音樂藝術化」邁進時,對於民族音樂的想像卻如出一轍。

黃璿蓉以北歐民謠旋律為基礎而作的《從斯堪地那維亞吹來的吼風》,全曲圍繞在穿插各種音色技巧的單一旋律呈示,如變奏曲般地一段翻過一段,旋律在多次反覆下漸顯無趣。儘管演奏家謝宜芯充分掌握此曲演奏技巧,盡力展現各段落的聲響趣味,但這首新作卻像是重返數十年前的國樂時期,再厲害的演奏者也無力撐起空泛的作品。相較之下,同以琵琶演奏者跨足作曲的謝文彬,其作《Pantun》(琵琶與擊樂)運用異國風情的音樂素材,類似的旋律樂句在曲中迴繞,演奏家劉亭妤以極佳的音樂性與舞台魅力串起無關聯性的音樂段落,搭配擊樂奏出時下熱門的世界音樂流行風,音樂淺薄卻頗具效果。或可思考,當一段音樂素材改編給琵琶演奏時,除了以優美的旋律加上技巧展示之外,還能賦予哪些音樂意義呢?對(曾)主修琵琶的作曲者而言,琵琶音樂文化的既定印象又是否成為其音聲想像的限制?

再論琵琶重奏,本場三首作品皆相當挑戰重奏成員的音色和諧度與默契。孫晶改編的《劉三姐》(琵琶三重奏),如歌的旋律在各聲部輪轉,透過聲部齊奏堆疊音樂情緒,可聽出「琵琶雅集」成員在數年磨合下,合奏音色漸趨一致。兩首臺灣當代作曲家的委託創作則將所選用的素材概念化,透過琵琶的音質特徵來彰顯作品意涵。張譽馨在《夏花》(琵琶五重奏)中以此起彼落的泛音、仿三味線的節奏型共奏轉至聲部層層堆疊高潮的繁花盛衰之景,聲部交錯中每個聲部皆有亮點,但合在一起卻偶顯紛雜忙亂,凸顯出琵琶點狀音色在重奏上難以避免的小瑕疵。林煒傑以布農族八部合音為靈感創作琵琶五重奏《吟》,其中以第三聲部(位置置中)為主導,旋律如蜿蜒的河流般流淌於微分音差交織的聲響氛圍,動機在不同聲部間輪轉,隨著音色層疊與變化尋找和諧與不和諧間的平衡,無限循環到最後連那定弦上的微分音在聽覺上似乎也被和諧了。可以說,這個作品巧妙地避開琵琶彈奏時音色與時間點的微差問題,而讓演奏者能舒適地遊走於重奏間聆聽彼此,展現自我。

綜觀「琵琶雅集」近年音樂會展演,可看出「琵琶雅集」不僅保持對琵琶傳統經典曲目的追求,也推廣與鼓勵琵琶演奏家之作、並委託現代音樂作曲家創作。這些作品皆有賴於演奏家細膩具深度的演奏詮釋,儘管成員或因個人發展而風格不同,但在輪流獨奏的舞台上更直接揭露每位成員琵琶造詣或成長,或趨於精煉,或是顯著退步,如林靖婷、吳凡棋兩位後起之秀在本場音樂會展現穩健且不可小覷的實力。「琵琶雅集」兼容且多元的音樂風格,在一場音樂會中宛若多種願望一次滿足:對聽眾來說,像展示會般可藉各式曲目開拓視野;對演奏家而言,是來自四面八方、源源不絕的新挑戰;對「琵琶雅集」而言,則需思考如何在多元嘗試下去蕪存菁,成為具備優秀演奏實力、精彩琵琶作品與藝術特色的團體。


註釋

1、彈布爾(Tanbur)是盛行於中亞地區的長頸梨形彈撥樂器,各地形制略有差異。

《風》

演出|琵琶雅集
時間|2019/08/30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雙人、群舞等能量不斷的堆疊下,筆者認為《風》的輪廓已然成形,只不過那仍然是典雅而俊美的芭蕾之風,舞者與創作者的穩定都在觀賞者的意料之內,我們沿著戴鼎如鋪排的軌道,看見了許多飄逸和悄然而逝的美好,但卻未必能悄悄出走,看見不一樣的角度與面向。或許作品之中還需要更多的寂靜、空白與空氣感,隨後的舞步才能夠更加強烈?又或許是之前疫情與排練時間的影響,才導致不可避免的保留?筆者至此尚未能定論。(簡麟懿)
8月
19
2021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