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的觸撫、 謎樣的微笑《少女須知》(中)
8月
30
2019
少女須知-中(蘇品文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3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少女須知》(中),是藝術家蘇品文自2018年起,以一本同名書籍作為創作靈感的女性主義獨角系列第二作。這本出版於上世紀八〇年代的女性戀愛教養守則,成為蘇品文追溯、質疑、批判與呈現當代女性身體的一種反諷參考。並將這個以「約會」為主題的單元,設計成有如相親般的交誼活動,邀請觀眾共同參與一場類實境秀,於是,演出被賦予遊戲與互動的元素和步驟,虛構的設定因而觸及真實的感受。如關卡般的整體流程,從容執行,毫不馬虎。觀眾先是於門外排隊等候,再逐一依鈴響聲掀揭布幕入廳,微弱燈光中,只見蘇品文口裡含枝筆,一手持手電筒,照著寫在自己另一隻手上的是非題「初次約會可以愛撫嗎」,並要人將答案的yes或no寫在她的裸身。接著,她似乎再根據答案引領觀眾入座。這項針對參與者的初步分類,猶如遊戲的首要規則,讓「進入關係」的前提,深繫於身體親密接觸的意願。

同時,觀眾群的區隔,形成類似安全區的界定,便於下個階段的互動。就在觀眾全數就座後,蘇品文席地坐於場中且迅速穿起褲襪、連身裙等衣物。穿戴過程中,廳內維持幽暗,唯獨她的手電筒燈光,隨著穿衣的搖擺,不停晃動閃爍,產生極度富於身體動感的畫面聯想,既是作為銜接下一道遊戲關卡的過場,更是身份重新轉換的過渡,藉由另一種造型的面貌,再次展開身體接觸的溝通。場上看似直接分明的肢體交流,傳達出曖昧不清的情緒流露。蘇品文穿著貼身裙裝、高跟鞋,以及蕾絲眼罩,閉眼以手碰觸坐在前面幾排的觀眾。先是觸撫腿部、軀體,然後擁抱或是拉對方起身共舞,有時又彷彿在耳邊細語。或許單純出於當下感受,又或許經過先行溝通,一番接觸之後,共約有五位男女觀眾依序受邀上台,進入遊戲的新一輪。

舞台擺設,就像早已預備好的社交席。 台上參與者持杯圍坐,蘇品文為他們倒滿透明飲品後,提問如:我從十九歲開始減肥,但沒有成功,你願意和我交往嗎?或直陳:我不是處女,你願意和我交往嗎?其幽默與自白式的句型表現,轉化了性別意識或自我認同議題本身的鋒芒;而二擇一的應答方式,直接略過灰色地帶可能造成的衝撞。席客們以飲用動作,表示自己對每道題的同意與否,飲者留下.直至場上只剩一名男子。於此,開誠布公的選角結束,一對一的關係登場。蘇品文將原先分開擺放的方椅併合,坐或躺於其上,與男子形成對座。拉起對方的手觸滑自己的身體,並漸漸褪去自己身上的衣物直至全裸。結合愛撫的舞蹈動作延展、持續,時而她將身體貼於對方身上,時而領對方擁舞。主動大方的姿態似乎絲毫不脫謹慎;無遺展露的體態不反所謂的女性柔媚或奔放。 男伴緊緊跟隨,也許投入,也許尷尬接受.其實都是感受的牽動。

這場名為雙人舞的互動,落幕於兩人面對面坐下的片刻,既如戲劇的化學變化,也是周到設計的結果,兩人彼此以手捧撫著對方臉頰,短短數秒之間,眼神專注互視。這當中的視線交流,莫非就是最後的揭露,因其穿透的本質,指向可能的到達,抑或是說,目光的愛撫,原是身體親密接觸的最高庇護,藉由觸覺的懸置,綻放慾望的強度。

我們或許曾經聽聞過行動藝術家VALIE EXPORT【1】的《Tap and Touch Cinema》(1968)及其年輕後繼者Milo Moire的《Mirror Box 》(2016)在公共領域,透過「觸摸」,挑起關於女性身體慾望與暴力的議題;也可能早已熟知女性主義經典如《像女孩那樣丟球》(Iris Marion Young, Throwing like a Girl: A Phenomenology of Feminine Body Comportment Motility and Spatiality, 1980)裡,有關女性身體深受制約的論述。如果說這些先驅者們致力於社會建構面向的批判,《少女須知》的探索可能在於生理感受與身體形式的開發,重點似乎不在於拆穿,而是塑造,伴隨著沈着自信的行動力,以及臉上的一抹微笑。謎樣、謎樣的微笑。

註釋

1、VALIE EXPORT,奧地利藝術家,其名稱是對香菸品牌的諧擬,刻意以全大寫表示,呈現其諷刺性。

《少女須知》

演出|蘇品文
時間|2019/08/24 14: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組動情的策劃不僅體現了生命的難,同時也在累積中醞釀出直面的意志,對話的結果,交織出了一則令人難以忘懷、耐人尋味的身體詩篇。
12月
09
2022
 
透過身體動作的重新編碼,不論是解構情欲身體,或解構身體性別差異,或重建身體/自主情欲認同,當女性身體找回自我意識,回到主體性,女體書寫得以重新建構,一具活生生的肉體可以有各種想像,性別平等的身體權力因而解放,身體觀才有進步的出路。(紀慧玲)
8月
18
2018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