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的觸撫、 謎樣的微笑《少女須知》(中)
8月
30
2019
少女須知-中(蘇品文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31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少女須知》(中),是藝術家蘇品文自2018年起,以一本同名書籍作為創作靈感的女性主義獨角系列第二作。這本出版於上世紀八〇年代的女性戀愛教養守則,成為蘇品文追溯、質疑、批判與呈現當代女性身體的一種反諷參考。並將這個以「約會」為主題的單元,設計成有如相親般的交誼活動,邀請觀眾共同參與一場類實境秀,於是,演出被賦予遊戲與互動的元素和步驟,虛構的設定因而觸及真實的感受。如關卡般的整體流程,從容執行,毫不馬虎。觀眾先是於門外排隊等候,再逐一依鈴響聲掀揭布幕入廳,微弱燈光中,只見蘇品文口裡含枝筆,一手持手電筒,照著寫在自己另一隻手上的是非題「初次約會可以愛撫嗎」,並要人將答案的yes或no寫在她的裸身。接著,她似乎再根據答案引領觀眾入座。這項針對參與者的初步分類,猶如遊戲的首要規則,讓「進入關係」的前提,深繫於身體親密接觸的意願。

同時,觀眾群的區隔,形成類似安全區的界定,便於下個階段的互動。就在觀眾全數就座後,蘇品文席地坐於場中且迅速穿起褲襪、連身裙等衣物。穿戴過程中,廳內維持幽暗,唯獨她的手電筒燈光,隨著穿衣的搖擺,不停晃動閃爍,產生極度富於身體動感的畫面聯想,既是作為銜接下一道遊戲關卡的過場,更是身份重新轉換的過渡,藉由另一種造型的面貌,再次展開身體接觸的溝通。場上看似直接分明的肢體交流,傳達出曖昧不清的情緒流露。蘇品文穿著貼身裙裝、高跟鞋,以及蕾絲眼罩,閉眼以手碰觸坐在前面幾排的觀眾。先是觸撫腿部、軀體,然後擁抱或是拉對方起身共舞,有時又彷彿在耳邊細語。或許單純出於當下感受,又或許經過先行溝通,一番接觸之後,共約有五位男女觀眾依序受邀上台,進入遊戲的新一輪。

舞台擺設,就像早已預備好的社交席。 台上參與者持杯圍坐,蘇品文為他們倒滿透明飲品後,提問如:我從十九歲開始減肥,但沒有成功,你願意和我交往嗎?或直陳:我不是處女,你願意和我交往嗎?其幽默與自白式的句型表現,轉化了性別意識或自我認同議題本身的鋒芒;而二擇一的應答方式,直接略過灰色地帶可能造成的衝撞。席客們以飲用動作,表示自己對每道題的同意與否,飲者留下.直至場上只剩一名男子。於此,開誠布公的選角結束,一對一的關係登場。蘇品文將原先分開擺放的方椅併合,坐或躺於其上,與男子形成對座。拉起對方的手觸滑自己的身體,並漸漸褪去自己身上的衣物直至全裸。結合愛撫的舞蹈動作延展、持續,時而她將身體貼於對方身上,時而領對方擁舞。主動大方的姿態似乎絲毫不脫謹慎;無遺展露的體態不反所謂的女性柔媚或奔放。 男伴緊緊跟隨,也許投入,也許尷尬接受.其實都是感受的牽動。

這場名為雙人舞的互動,落幕於兩人面對面坐下的片刻,既如戲劇的化學變化,也是周到設計的結果,兩人彼此以手捧撫著對方臉頰,短短數秒之間,眼神專注互視。這當中的視線交流,莫非就是最後的揭露,因其穿透的本質,指向可能的到達,抑或是說,目光的愛撫,原是身體親密接觸的最高庇護,藉由觸覺的懸置,綻放慾望的強度。

我們或許曾經聽聞過行動藝術家VALIE EXPORT【1】的《Tap and Touch Cinema》(1968)及其年輕後繼者Milo Moire的《Mirror Box 》(2016)在公共領域,透過「觸摸」,挑起關於女性身體慾望與暴力的議題;也可能早已熟知女性主義經典如《像女孩那樣丟球》(Iris Marion Young, Throwing like a Girl: A Phenomenology of Feminine Body Comportment Motility and Spatiality, 1980)裡,有關女性身體深受制約的論述。如果說這些先驅者們致力於社會建構面向的批判,《少女須知》的探索可能在於生理感受與身體形式的開發,重點似乎不在於拆穿,而是塑造,伴隨著沈着自信的行動力,以及臉上的一抹微笑。謎樣、謎樣的微笑。

註釋

1、VALIE EXPORT,奧地利藝術家,其名稱是對香菸品牌的諧擬,刻意以全大寫表示,呈現其諷刺性。

《少女須知》

演出|蘇品文
時間|2019/08/24 14: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組動情的策劃不僅體現了生命的難,同時也在累積中醞釀出直面的意志,對話的結果,交織出了一則令人難以忘懷、耐人尋味的身體詩篇。
12月
09
2022
透過舞蹈打開的身體路徑。兩者不約而同都從舞蹈的他者身體重新連結到認識自身的身體,彷彿與舞者身體連成一線,兩個作品都特別關注女性的身體意識。(羅倩)
9月
27
2018
 
透過身體動作的重新編碼,不論是解構情欲身體,或解構身體性別差異,或重建身體/自主情欲認同,當女性身體找回自我意識,回到主體性,女體書寫得以重新建構,一具活生生的肉體可以有各種想像,性別平等的身體權力因而解放,身體觀才有進步的出路。(紀慧玲)
8月
18
2018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