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是個方法,也是問題《婚姻1/2》
7月
28
2014
婚姻1/2(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6次瀏覽
吳岳霖(專案評論人)

由王友輝所策展的「小劇場大夢想」,自2013年啟動,今年邁入第二屆,並以「傳承、活化、新苗、跨界」作為主要精神,透過黑盒子小劇場,展現近年來展演不停卻也爭論不斷的「戲曲元素」的實驗、交融與拆解。這兩屆的參演團體中,往往會出現一個從不曾姓「京」的劇團,去年是三缺一劇團,而今年則是EX-亞洲劇團。

EX-亞洲劇團所帶來的,是該劇全體演員共同創作,由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江譚佳彥)所導演的《婚姻1/2》。這個作品,以「婚姻」作為故事核心,結合印度神話與現代生活為敘事架構,以他們所擅長的肢體、身體符號與表演為溝通、演繹的媒介,在時空、虛實的穿梭間,重新探問現代人對於「婚姻」、「愛」及「生育」三者的關連與矛盾。在其呈現中,除了瀰漫著濃厚的印度氣味外,更由於其碰觸了不同的肢體美學、劇本題材,而著實地站在「跨界」這個位置。

特別是在肢體方面,《婚姻1/2》維持了EX-亞洲劇團一貫的表演美學。江譚佳彥彷彿製造了一個「東方(亞洲)藝術」的熔爐,演員則作為承載與轉化的容器,將頗具意象化的肢體美學,透過身體的語彙說故事。於是,劇本主要可以被切割成兩個空間,一個是屬於神與靈魂的,另一個是現代人的,因此表演方式也分割為二。神明、神的侍者與靈魂的傳統肢體,透過一種離觀眾較遠且不熟悉的印度舞蹈,製造出一個神秘且奧妙的氛圍,特別是配合了快、慢交錯的移動與舞步,凝結出異於我們所處空間的玄奇感受,拉開了與現代人之間的差異。至於,現代夫妻的詮釋,就較屬於日常生活動作的劇場化與虛擬化。

這些肢體動作與表演程式,是難以被嚴格劃分到任何一個系統的。整個舞台、演員的身體都像是個爐子,被丟進其中的有印度舞蹈、武術、京劇程式、日本能劇的肢體等,最後熔解再重塑過後的「跨界」型態,不被任何一個系統所歸類,體現出屬於EX-亞洲劇團的身體。但,也由於這個融合、消化的過程,是以EX-亞洲劇團本身所擁有的體系作為中心,於是印度表演藝術的身體美學是相對強烈且主導的,而其他「跨界」與「跨文化」程式則是被稀釋的。於是,勉力地去觀看「戲曲元素」在裡頭殘留的痕跡,或許是神明臉上的妝譜,或許是接合在印度服飾上的(類)水袖,或許是侍者「接近」於插科打諢、檢場的功能,或許是意象化或虛擬化的動作。只是,這些方式真要與京劇搭上腔,似乎也是觀者因「小劇場大夢想」這個企劃而先入為主的判斷。那麼,又何必「跨界」?

這種紛陳與綻放的現象,則在「語言」的運用上更為明確。除了最後靈魂群聚時,為表現不同族群,演員以不同的方言詮釋,整個舞台漫佈著客家語、閩南語等,整部劇作基本上是以江譚佳彥的印度母語,與其他演員的中文所組成,這也是在《假戲真做》、《猴賽雷》一直以來的語言策略。也就是,江譚佳彥所使用的印度語並不進行字幕或任何形式的翻譯,著實地直接拋到觀眾耳際。到底該如何理解他所說的,乃是藉由他與神明或侍者間的對話,從另一方的回應進行接收。因此,整部劇作的對白設計其實是巧妙的,並不因語言的不熟悉而產生劇情的抽離。反而,是因為印度語在音節與節奏上的相對快速且連續,製造出靈魂的焦躁與喧囂感,對照了神明或不耐、或不徐。

至於,在劇本方面,我認為EX-亞洲劇團用了「完整」的策略說了個「不大完整」的故事。以題材而言,《婚姻1/2》以「婚姻」作為中心,拋出了不少問題,更透過舞台的佈景、道具,以及燈光變換,如聚光燈般把分散的探問一一聚焦。例如:「性愛」場景時,舞台背後降下兩人結婚時所穿的禮服,於是我便會開始追問,是否兩人的婚姻只因為解決性衝動呢?而生活上的衝突也會隨著精液一併噴射到子宮,然後就等候下一次衝突出現,還是卵子的受精。或是,最後兩人因為生育問題的爭執,藉由侍者與夫妻穿插式的代言,讓整個衝突的語彙交錯且紛亂在舞台之上,並把婚姻的意義打碎。整個劇本的隱喻與明示,都用得透徹。而這個劇本也帶有「跨文化」的色彩,根據節目冊的說法,《婚姻1/2》取材自印度民間故事與歐陸現代劇本《婚姻場景》。當然,這樣的素材更可被追索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甚至是以降的「娜拉劇」。(《婚姻場景》劇中主角也有閱讀《玩偶之家》)不過,在《婚姻1/2》裡,印度神話色彩是清晰可見的,但它與《婚姻場景》間的關係,僅有一個場次是相近的。現代雙薪夫妻在婚姻、在性愛、在生育、在工作上的矛盾與衝突,其實散落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壓根無需聯繫到某個劇本。能夠提出質疑的,則是在於這些題材的過度集中,導致最後拋出的問題其實是瑣碎又不斷重提的,雖製造了日常生活本身的焦慮,卻也受限問題的開展,而近乎於老生常談。《婚姻1/2》雖以「開放式」作結,並降下原本在舞台頂端象徵「輪迴」的布幔,籠罩住靈魂,彷彿一個「子宮」,孕育著生命也等待下一個衝突的發生。只是,這個開放式結局到底開放了什麼觀點?還有,故事看似說完了,卻把許多問題講得不大完整也不夠深刻,結局到底是讓人深思或嘎然而止?仍有大量空間可以詮釋。

《婚姻1/2》這個作品,延續了EX-亞洲劇團原有的身體藝術與劇場美學。包含舞台簡約的兩色燈光(除了婚禮的紅色外,整場都以黃、藍為主)、各種佈景道具的「隱喻」與「象徵」(輪迴的布幔、可被移動的輪板、相望的斷橋等)、印度的古調吟唱等,都成功地營造出凝練的劇場氛圍。只是,以「跨界」做為觀看視角時,《婚姻1/2》實是以印度風格作為主角,其他藝術形態僅為添加物,最後所融出的樣貌仍是濃濃的印度身體,而這些也都在劇團本身的既定結構中發展。於是,「跨界」帶給EX-亞洲劇團的,到底是一個已經既定的樣貌,還是有更多開展空間呢?其實,「跨界」是懶惰卻又麻煩的方法,哪些該守在界內?哪些又得溢出界外的?最後所呈現的東西到底該如何權衡?另一方面,回到「小劇場大夢想」的系統裡,「戲曲元素」對於《婚姻1/2》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倘若抽出後,是否仍不改變其樣貌?《婚姻1/2》之後,「跨界」是個方法,但也是個期待被解決的問題。

《婚姻1/2》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4/07/26 14: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