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so、混搭後失去的創意與童年《歡迎光臨餓蘑島》
4月
21
2015
歡迎光臨餓蘑島(O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9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O劇團改編台灣當前最重要、產量也最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家王文華作品《歡迎光臨餓蘑島》,改編幅度甚大,不管是人物、造型與個性設定、情節,都與原著出入甚多,舞台上呈現明顯的Kuso、混搭拼貼風格,可以用來做為批評的依據。

這齣戲開場幾分鐘所見:絢麗的視覺特效,打造出如手機LINE等軟體通訊視窗,然後節奏快速的切換,引領著觀眾走入虛擬的餓蘑島世界。但這齣戲又無意在「餓蘑島」上創造出異想實景,舞台上仍是很空的,多半時候都是由燈光、電腦影像的投射來象徵轉化。

然而這些華麗影像呈現出來,且過度渲染的背後,隱藏著像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憂心電子媒體全面進入兒童生活,對童年產生意識質變而發出「童年消逝」的警語,在這齣戲再度被驗證實現。首先來看戲中四位主人翁:小傑、莉莉、蒜頭和珠珠,從編劇賦予的思想、台詞,並不容易判斷他們的年紀,有超齡成熟之嫌;其次,他們的動作、服裝,也都傾向高中、大學生喜愛的動漫Cosplay扮裝,浮華誇張,連帶影響演員表演模式也走向浮誇,如此一來問題就突顯了,這齣戲究竟是想複製動漫角色之外形與靈魂?抑或演繹原作中的小學生?沒有統一調性,好像無關原作的人物,正在玩Cosplay,因此整齣戲看來很錯亂。

再以莉莉為例,她被塑造成有點公主病,時時幻想自己是公主,興致一來就誇張的引吭高唱起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中艾莎的主題曲〈Let It Go〉。諸多流行文化元素混搭拼貼在劇中人身上,也許可以立即點中現場觀眾的笑穴,但創作最可貴的創意精神,卻被這些混搭拼貼的元素一一侵蝕殆盡了。

當四位主人翁身上看不見屬於兒童的特質時,誠如大衛.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在《童年之死》一書的回應,「童年之死」可能是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的一種徵兆,它反映了「理性的夢想」最終破滅之後,即將等待著我們的命運。按大衛.帕金翰的看法,在我們所屬的社會情境中來觀察,無法否認現代兒童處在電子媒體控制下成長,兒童心智未成熟的脆弱被電子媒體滲入,以致摧毀純真,理想中的兒童便不存在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正面看待電子媒體與兒童的關係,兒童「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建構被提出,亦有機會讓兒童發展出運用新媒體科技衍生的創造力,甚至建立自己的社群,積極的實現自我,賦予兒童權力、解放。此超越的正面意識,可惜沒能在這齣戲中看見;相反的,四位主人翁之於手機軟體等先進科技的使用,還帶有炫耀的意味,價值扭曲就不可取了。

四位主人翁來到餓蘑島參加夏令營,遇到白髮爺爺、眼鏡叔叔、短髮姐姐和胖大娘(飾演的王意萱一點都不胖),這四個大人,同樣是Cosplay式的扮裝,同樣性格模糊,只見一再重覆鬼鬼祟祟的舉動,就連他們在島上出現及離開的行為動機目的也含糊帶過。編導陳威宇似乎只把心力焦點放在要去Kuso惡搞一些事,例如胖大娘和眼鏡叔叔,沒有頭緒的把王夢麟〈雨中即景〉、沈雁〈一串心〉等歌曲,結合瓊瑤文藝片般的沙灘奔跑追逐動作,再加進「阿帕契事件」大開玩笑;兩人瞬間又棄飛機,跑到舞台另一邊玩起電影《鐵達尼號》男女主角站在船頭的經典畫面,〈My Heart Will Go On〉的主題曲隨之揚起。又如胖大娘的打鬥,採用兩個男演員將她架起,當兩位男演員身體移動就做兩腳飛踢狀。諸如此類綜藝節目常見的橋段,笑過之後什麼都不是,更奢談什麼美感體驗。前面玩鬧瘋了,硬要再把情緒、節奏調整回來,就處處顯得僵硬刻意了。

兒童劇要輕鬆活潑不是不可以穿插一些Kuso或無厘頭的橋段,但還請創作者留心注意前提是否有在故事敘事下功夫。當故事都說不好,盡玩這些Kuso,只會流於譁寵取寵的形式,徒增外界以為兒童劇就是這般格調的把柄而已。

《歡迎光臨餓蘑島》

演出|O劇團
時間|2015/04/10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