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so、混搭後失去的創意與童年《歡迎光臨餓蘑島》
4月
21
2015
歡迎光臨餓蘑島(O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2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O劇團改編台灣當前最重要、產量也最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家王文華作品《歡迎光臨餓蘑島》,改編幅度甚大,不管是人物、造型與個性設定、情節,都與原著出入甚多,舞台上呈現明顯的Kuso、混搭拼貼風格,可以用來做為批評的依據。

這齣戲開場幾分鐘所見:絢麗的視覺特效,打造出如手機LINE等軟體通訊視窗,然後節奏快速的切換,引領著觀眾走入虛擬的餓蘑島世界。但這齣戲又無意在「餓蘑島」上創造出異想實景,舞台上仍是很空的,多半時候都是由燈光、電腦影像的投射來象徵轉化。

然而這些華麗影像呈現出來,且過度渲染的背後,隱藏著像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憂心電子媒體全面進入兒童生活,對童年產生意識質變而發出「童年消逝」的警語,在這齣戲再度被驗證實現。首先來看戲中四位主人翁:小傑、莉莉、蒜頭和珠珠,從編劇賦予的思想、台詞,並不容易判斷他們的年紀,有超齡成熟之嫌;其次,他們的動作、服裝,也都傾向高中、大學生喜愛的動漫Cosplay扮裝,浮華誇張,連帶影響演員表演模式也走向浮誇,如此一來問題就突顯了,這齣戲究竟是想複製動漫角色之外形與靈魂?抑或演繹原作中的小學生?沒有統一調性,好像無關原作的人物,正在玩Cosplay,因此整齣戲看來很錯亂。

再以莉莉為例,她被塑造成有點公主病,時時幻想自己是公主,興致一來就誇張的引吭高唱起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中艾莎的主題曲〈Let It Go〉。諸多流行文化元素混搭拼貼在劇中人身上,也許可以立即點中現場觀眾的笑穴,但創作最可貴的創意精神,卻被這些混搭拼貼的元素一一侵蝕殆盡了。

當四位主人翁身上看不見屬於兒童的特質時,誠如大衛.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在《童年之死》一書的回應,「童年之死」可能是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的一種徵兆,它反映了「理性的夢想」最終破滅之後,即將等待著我們的命運。按大衛.帕金翰的看法,在我們所屬的社會情境中來觀察,無法否認現代兒童處在電子媒體控制下成長,兒童心智未成熟的脆弱被電子媒體滲入,以致摧毀純真,理想中的兒童便不存在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正面看待電子媒體與兒童的關係,兒童「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建構被提出,亦有機會讓兒童發展出運用新媒體科技衍生的創造力,甚至建立自己的社群,積極的實現自我,賦予兒童權力、解放。此超越的正面意識,可惜沒能在這齣戲中看見;相反的,四位主人翁之於手機軟體等先進科技的使用,還帶有炫耀的意味,價值扭曲就不可取了。

四位主人翁來到餓蘑島參加夏令營,遇到白髮爺爺、眼鏡叔叔、短髮姐姐和胖大娘(飾演的王意萱一點都不胖),這四個大人,同樣是Cosplay式的扮裝,同樣性格模糊,只見一再重覆鬼鬼祟祟的舉動,就連他們在島上出現及離開的行為動機目的也含糊帶過。編導陳威宇似乎只把心力焦點放在要去Kuso惡搞一些事,例如胖大娘和眼鏡叔叔,沒有頭緒的把王夢麟〈雨中即景〉、沈雁〈一串心〉等歌曲,結合瓊瑤文藝片般的沙灘奔跑追逐動作,再加進「阿帕契事件」大開玩笑;兩人瞬間又棄飛機,跑到舞台另一邊玩起電影《鐵達尼號》男女主角站在船頭的經典畫面,〈My Heart Will Go On〉的主題曲隨之揚起。又如胖大娘的打鬥,採用兩個男演員將她架起,當兩位男演員身體移動就做兩腳飛踢狀。諸如此類綜藝節目常見的橋段,笑過之後什麼都不是,更奢談什麼美感體驗。前面玩鬧瘋了,硬要再把情緒、節奏調整回來,就處處顯得僵硬刻意了。

兒童劇要輕鬆活潑不是不可以穿插一些Kuso或無厘頭的橋段,但還請創作者留心注意前提是否有在故事敘事下功夫。當故事都說不好,盡玩這些Kuso,只會流於譁寵取寵的形式,徒增外界以為兒童劇就是這般格調的把柄而已。

《歡迎光臨餓蘑島》

演出|O劇團
時間|2015/04/10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